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当中,很多人往往都是“谈欲色变”,甚至将其视为禁忌。

而这当然是一种很深的误解。

到底要不要破戒(戒色为什么不是在欲望之上做)(1)

因为戒色本身并不是在欲望之上做“减法”,更不是禁止某一方面的行为,而是强调纠正自身的言行以及起心动念,重新回到正常的生活当中。

言外之意,戒色的前提,有两个关键点,一是由于内心散乱,正常生活被打乱之后而做的纠正,若是内心没有散乱,心平如水,那么,就无需戒色,也根本无法缘起“戒”这一说法,二是戒的目的,并不是禁止或断除,而是纠正,让人从非正常回归正常之状态。

所以,戒色本身就是一种很正常的纠正自身言行以及起心动念的行为,无需过度解读。

到底要不要破戒(戒色为什么不是在欲望之上做)(2)

甚至可以说,凡是过度解读,都是别有用心,或者另有用意。

那么,古人为什么喜欢用“戒色”这个敏感甚至容易引人误解的词语呢?

其实古人之所以喜欢用一些敏感且容易引人误解的词语,大都有以下两个原因,即:

一、非敏感不足以引人重视

在现实当中,几乎每一个人的生活以及工作都千头万绪,很难全部都顾及。

到底要不要破戒(戒色为什么不是在欲望之上做)(3)

而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往往都会选择那些重要且敏感的事情,优先处理,等到有时间和精力,再去应对那些次要的事情,至于不是主要或次要的事情,很可能就弃之不顾了。

或许正因为如此,我们才经常听到类似于“一把手工程”这样的说法——领导关心的事,当然是重要且主要的事了,又如“红线”这一说法——所谓“红线”,具有底线不可触碰之含义。

而古人之所以引用“戒色”一词,其实也是这个道理。

为什么?

因为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都很难会主动去纠正自己的言行以及起心动念,除非到了非纠正不可的时候。

到底要不要破戒(戒色为什么不是在欲望之上做)(4)

所以,古人才用“戒色”一词,希望能够引起人们的重视。

二、非强调不足以让人有所警惕

如上所说,谈到“戒”这个概念,很多人都误认为是禁止或断除。

但是,无论是禁止还是断除,都不是“戒”之本义。

进一步地说,戒色也不是禁止人的正常欲望,而是将人不正当或泛滥的欲望,加以引导与纠正,从而回归到正常的状态。

而古人之所以使用这样的词语,就是为了引起人们的警惕,不敢有丝毫懈怠。

到底要不要破戒(戒色为什么不是在欲望之上做)(5)

由此可见,“戒色”一词,并非是教人不近美色,更不是导人禁欲,而是引导人们有意识去纠正自身言行以及起心动念,将自己从迷失的困境之中解脱出来,

所以,综上所述的这些内容,其实正是我们为什么讲戒色不是在欲望之上简单做“减法”的真正原因。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问过蓝天

问过蓝天专注国学、每天都有内容更新,喜欢的朋友别忘了点击关注,欢迎收藏,欢迎赞赏,欢迎转发。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论语》《庄子》《坛经》《道德经》《暂坐》《红楼梦》《金瓶梅》《废都》《自在独行》《人生哲思录》《柏拉图如是说》《史记》《王阳明全集》《华严经》《大学》《礼记》《天道》《孙子兵法》《世说新语》《哲学史讲演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