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小白上考场最怕的是什么?

从来没有当过编辑,

看书从来不看序言,

让我写编者按?

从来没有当过局长,

也没有在公众场合发过言,

让我写公开信?

如何避免千篇一律的申论答案?

对于这个问题,出卷人往往走在考生的前面:这些年来,申论的考核越来越不按常理出牌了。

但留心梳理近年的申论试题就会发现,传统题型所占比例呈现下降趋势,一些边界模糊、形式灵活的新题取而代之。

比 如

汇报提纲、考察报告、讲话提纲等机关公文写作和访谈结束语、新闻报道等新闻通讯写作等。

2022年国考中,行政执法卷申论最后一道大题考的就不是传统的大作文,而是“大公文”——一封写给市民的公开信,考的是执法理念、执法能力和公众议题处理能力。

改变的不只是题型,还有与之相呼应的作答要求。

过去,在申论试卷中常见的是“语言流畅”“语言准确”等要求,而这些其实只是写作的“入门级”要求,并没有凸显申论考试的特殊性。

随着题型的变化,以及在改进文风方面“短、实、新”等要求,“简洁明了”“简明扼要”“语言简洁顺畅”等新的答题要求越来越常见诸试卷,文风由繁入简成为摆在考生面前的又一道“新题”。

申论备考分析(有了这四力)(1)

如何适应新题型、新要求,

写出好答案、好作文,

离不开过硬的

脚力、眼力、脑力、笔力。

1 要深入基层强脚力、也提升文字亲和力

1944年9月8日,毛泽东主席在《为人民服务》演讲中引用司马迁名言时特别介绍道“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毛主席为何要“多此一举”介绍人尽皆知的司马迁呢?

因为当时台下的听众很多是普通战士,文化底子比较薄,所以《为人民服务》演讲的语言通篇都很朴素直白。

在申论考试中,不见得用佶屈聱牙的语言、晦涩抽象的理论,就能体现考生过人的文字能力和理论功底。相反的是,能充分结合实际,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才算是真有“几把刷子”。

比 如

2015年国考地市级申论的第四题,要求以驻村干部身份介绍生猪养殖信息化管理经验。

结合生活经验可以知道,驻村干部的讲话风格应该是朴实、亲切的。

所以,半月谈公考给出的演讲稿第一句就是“和大家一样,我们村许多农户的主要收入来源,也是畜类养殖。”

这种偏口语化的表达方式,不仅符合驻村干部的身份设定,也有助于增进与会人员的身份认同感,更容易实现推广经验的目的。

“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要提高申论答案的亲和力,关键要改变人不下楼、足不出户的学习状态,根除纸上谈兵、闭门造车的答题“陋习”,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熟悉基层、理解群众、学习掌握群众工作方法。

2 要善于观察强眼力、也提升语言表达力

公务员考试选拔的是国家公职人员,目的是为国选贤任能。

所以,在答题时要把注重把自己的大视野、大格局展现出来,开阔眼界看待问题、胸怀大局思考问题、大处着眼破解问题。

此外,备考申论也要着眼于“细”,新题型的题目设定通常比较复杂,在题干叙述和作答要求中往往隐藏着许多“机关”,需要考生准确识别、深入思考。

比 如

2016年国考副省级申论的第四题,看似是写一篇普通领导讲话,但实际上暗含了多处要求。

在哪儿讲话?

题目设定的场景是一所中学的文明素养教育主题宣传周活动开幕式,这就要求在讲话时提一些要求、希望,并且要有鼓动性、号召性,促进活动取得预期效果。

谁来讲话?

发言人的身份是区文明办负责人,所以讲话务必体现思想高度,要结合当前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宏观背景,对活动的必要性、重要性作出说明。

给谁讲话?

听众是学校的师生,所以讲话内容要兼顾学生的理解能力,不宜有太多理论化的语言。

由此可见,审题不能是泛泛读过,而是要有洞察秋毫的眼力,才能充分识别考点和答题要点,为获取高分打好基础。

3 要独立思考强脑力、也提升答案说服力

申论答题的注意事项中一贯写明,建议阅读给定资料的时间是50分钟,但实践中考生往往只需要30分钟就能读完全文,多余的20分钟有何用呢?

值得注意的是,阅字本身就有看的意思,但我们拿到申论给定资料仅仅是“阅”么?答案明显是否定的。不仅要阅,还要读,当然不是诵读的读,而是解读的读。

所以,如果没有用足50分钟的时间“解读”材料,对资料和题目的认识缺乏深度,肯定只会打“学生腔”、当“空谈客”,所写的答案只能是“假大空”。

比 如

2017年国考副省级申论的第二题,要求归纳整理一份《国外城市水系建设考察报告》提纲。

按照给定资料提供的信息,只看到外国城市水系建设的经验是“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水事法律法规体系”。

但进一步思考,建立法律体系只是第一步,只有法律体系科学完备、执行有力,才能保证城市水系得到有序管理。

一份答案必须要经过抽丝剥茧、披沙拣金,经过“头脑风暴”,才能得出有价值、有意义的信息。

4 要推敲琢磨强笔力、也提升文字表现力

笔力原本是书法中的一个概念,力透纸背、入木三分、铁画银钩这些成语最初也都是形容书法笔力。

如同写汉字需要挺拔有力一样,写文章所讲究的笔力,不是文辞华美之“丽”,而是笔下千钧之“力”。

申论给定资料往往会给出多样的现实、多元的意见、多变的问题,这就要廓清迷雾、笔力独扛,用恰当的语言把观点、认识精准表达出来。

比 如

曾经有申论题目考察为什么现在人们买东西不再找凭票券、找关系了?

显而易见的是,根本原因在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以来,我国的市场经济取得了繁荣的发展,但要把两者的关系论述清楚,这就有必要补充解释道:

供需结构发生变化,商品供应水平得以改善,物资匮乏的约束条件不复存在。

这样一段话,并没有用专业的概念或者典雅的语言,但清晰流畅完整的解释了使得人们购物习惯变化的外部因素。

所以,提高笔力,不是在包装形式上挖空心思、在对仗押韵上绞尽脑汁,而在于平时勤学善思,答题时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从而实现以文载道、以文化人。

申论备考分析(有了这四力)(2)

更多课程内容下载半月谈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