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的青少年,是如何思考与行动的?

动物学家讲过这样的故事,处于青春期的瞪羚跑向猎豹,好奇地探查潜在的捕食者时,它是在拿自己的生命冒险。

像其他哺乳动物一样,处于青春期的人类也会有冒险的欲求。

校园欺凌该如何应对和防范知识点(校园欺凌行为的预防与应对5)(1)

英国精神分析学家温尼科特说过,青春期个体的张力增加,具有攻击性。青春期的个体,在青春张力(荷尔蒙)的驱使下,在不成熟思想的引领下,在反抗权威的逆反心理驱动下,往往会变得很"疯狂"或失去理智,做出一些十分过激或危险的事情,包括对边界的试探、对好奇事物的体验、对探索未知事物的热情、寻求刺激和冒险、情绪化过程中做出极端的、有害的、不计后果的行为等。

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西格尔说,青春期个体有四个最显著的特征,情绪激烈、寻求新奇事物、看重同伴交往;富有创造力。

校园欺凌该如何应对和防范知识点(校园欺凌行为的预防与应对5)(2)

1.青春期个体的攻击性

1)人类的攻击性;心理学家把人类的攻击性视为本能,即人类作为动物本身就有的一种先天的生理本能。这种本能与安全、需要、死亡、嫉妒、施虐和怨恨有关,婴儿一出生就有攻击性,表现为手抓、腿蹬、咀嚼、撕咬等行为。攻击性是一种动力、活力或者暴力;同时他也是一种生本能,生存、爱、自尊等,或者死本能,死亡、安全,虐待等破坏行为。什么是攻击:攻击就是侵犯,语言攻击、身体侵犯、权利侵犯等。当然我们也可以把攻击性引导成一种建设行为。2)母婴关系影响婴幼儿攻击性的整合;温尼科特认为,母亲与婴幼儿的人际互动,母亲对待婴幼儿表现出来的原初攻击性,即手抓、脚蹬、咀嚼等动作,如何回应婴幼儿的这些攻击性,对婴幼儿感受和整合攻击性有重要影响,母亲以爱的态度接纳婴幼儿的攻击性,不把婴幼儿的攻击性视为有害和破坏,有利于婴幼儿把攻击性引向建设性方向表达。父母可以在游戏中引导婴儿的攻击性,使其发展成我一种建设性的动力。可以陪着婴幼儿共同玩耍游戏,例如积木游戏,人偶游戏,动物游戏等。3)环境影响青春期个体处理攻击性的方式,青春期个体的攻击性表现与外部环境有关,个体觉得外部环境够好,其攻击性就会以建设性的方式表现出来,如果个体觉得外部环境不够好,其攻击性则则以破坏性的方式表现出来。安全、嫉妒、恨意、自尊、挫折、敌意等都与攻击性有关,父母的教养态度与方法、情绪表达的方式、父母自身攻击性的表现,都会对儿童攻击性的整合起到示范作用。4)青春期个体的攻击性与危险行为,青春期个体的危险行为包括攻击与暴力、破坏纪律与违法、抽烟与酗酒、不安全性行为、物质依赖、自杀与自残等。危险行为与青春期个体不被接纳、亲子关系不良、师生关系紧张、自尊受打击、遭遇挫折、心理需要未能满足等有关。危险行为不仅有害青春期个体,也会对他人造成伤害。5)儿童青少年羞耻感的培养;羞耻感即害羞或罪疚感,是人类个体最基本的心理功能之一,羞耻感与人的思维、意愿、情感、爱等心理活动联系在一起;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最显著的标志。儿童青少年羞耻感的获得主要是通过父母教养和学校教育逐渐完成的;在羞耻感的培养过程中,父母、教师通过应该与不应该的道德教化和行为规范来引导儿童青少年透过主观体验和外界评价逐步获得羞耻情感。

案例:往7岁女孩眼睛里塞纸片的3个男孩,这种行为是危险的,父母告诉自己的孩子什么是危险行为、有害行为了吗?父母告诉他们做错事要承认错误了吗?我的估计没有。

校园欺凌该如何应对和防范知识点(校园欺凌行为的预防与应对5)(3)

2.青春期个体的反社会倾向

1)反社会倾向;是指一种故意或非故意、不顾他人感受,而且可能对社会造成危害、无法增进公众福祉的行为;包括违法、犯罪行为和并不触犯法律但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此类行为的特征是攻击他人。例如仇富心理、仇优心理、欺弱心理、自卑心理。2)青春期个体反社会倾向的表现;偷窃;破坏;撒谎;争斗;吸毒;欺凌弱小;失学辍学;团伙斗殴;违法犯罪等。反社会倾向年龄趋于低龄化,2000年,14—16岁青少年比较多;2010年,13岁—14岁儿童明显增加。3)反社会倾向产生的原因;一是家庭教养不当或缺位,教养观念、教养方式、父亲缺位、道德培养等;二是离异家庭,父母彼此怨恨;父母都不管孩子;父母以孩子为打击对方的筹码;三是学校标签化学生,问题学生,违纪学生,学习不好学生;四是同伴因素,同伴压力;群体排斥;从众心理;五是青春期个体自身因素,青春期张力、逆反心理、自我控制力、情绪冲动、黑白心理;六是媒体的影响,电视、手机、电影、游戏等媒体中的暴力、施虐行为对青春期个体观念与行为的负面影响;模仿其行为。4)从心理学的立场解释反社会倾向;心理学家认为,儿童青少年的反社会倾向与剥夺、忽视和缺少关爱紧密相关。儿童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他们的情感、需要和自尊得不到满足,被父母、学校或社会忽视了,反社会倾向是他们对人际互动失败的一种情感表达;他们想以这种方式引起父母、学校和社会的注意及重视,以及想通过这种方式表达他们需要理解。父母、学校要容忍婴幼儿"做点坏事",关键是坏事之后,父母、学校的态度反应、处理方式、界限设置。

父母、学校处理儿童青少年的反社会倾向,最主要的是要提供一个关爱的、逐渐增加自由度的稳定的人际环境,即足够好的环境,自我控制能力培养。

校园欺凌该如何应对和防范知识点(校园欺凌行为的预防与应对5)(4)

3.要重视儿童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培养

1)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是指对他人有益,对社会有利的积极趋向及行为;亲社会行为也称为利他行为,主要表现为分享、合作、帮助、救助等。2)亲社会行为的动机,

亲社会行为的动机有利他行为、期待获得奖赏、希望获得权威赞赏,以及处于感恩心理等。3)家庭学校要注重儿童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培养,家庭、学校是儿童青少年社会化的最重要场所,个体早期的教育对其以后的亲社会行为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父母的言传身教、儿童通过耳闻目染形成的亲社会行为观念,都是其以后在日常生活中做出的亲社会行为的重要原因。父母的待人热情的态度、积极的感恩行为、友爱的助人行为、呵护弱者的情绪等都会给孩子做出亲社会行为的示范,是孩子发展出一种亲社会的心理倾向。4)家庭学校要适时组织及鼓励亲社会行为,父母的示范、学校的活动、社区的公益、公共场合的参与等,都是亲社会行为,也是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5)亲社会行为与道德观念的培养,一是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二是道德发展包括道德情感、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道德情感包括共鸣、内疚、羞愧、良心等,道德情感是道德发展的基础。三是道德发展从婴幼儿期就开始了,例如婴儿期的移情、情感共鸣,幼儿期的内疚、羞耻意识等。四是家庭学校对婴幼儿道德发展有巨大影响,特别是母亲对孩子的道德情感体验和引导非常重要。五是家庭学校要积极引导儿童青少年认识规则、规范是由权威人士或社会制定的,不能改变,必须严格遵守,违反就会受到处罚、惩罚。

校园欺凌该如何应对和防范知识点(校园欺凌行为的预防与应对5)(5)

文章为心理老师左叔原创,已在微信公众号发表,转载或在其他媒体使用请与心理老师左叔联系。

心理老师左叔,致力于普及心理健康常识,传授心理健康方法,培育心理健康意识,提升感受幸福能力。请各位朋友关注老心理老师左叔的头条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