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日复一日地走过同一个街口,穿梭在不变的车水马龙中,一个个悄然改变时代走向,引领社会变革的方案正不断出现在这个时代极具智慧的头脑中,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什么人能容易打通任督二脉?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什么人能容易打通任督二脉(打通人生的任督二脉)

什么人能容易打通任督二脉

当我们日复一日地走过同一个街口,穿梭在不变的车水马龙中,一个个悄然改变时代走向,引领社会变革的方案正不断出现在这个时代极具智慧的头脑中。

在科学技术、商业模式更新迭代越来越快的今天,我们不禁会问,是什么促使他们看到了我们看不清的未来,做出一个个在当时看来匪夷所思后来却被验证无比正确的决断?

无论是哪个领域,哪种商业模式或管理组织,在抛却繁杂外衣之后,是否有一种通用的底层逻辑在支撑着他们的思维大厦?让他们得以在繁荣的景象中看到危机,在危机中看到机会。

查理芒格说“要想更好地投资,必须更深刻地理解世界。”

其实不止是投资,人生的很多决策,都需要洞察世间道理。那如何深入地理解世界呢?

李善友老师给出了答案:就是哲科思维。

显而易见,哲学和科学是两个独立学科,但世间万物的运行逻辑,却从来不是单一学科可以解释与支撑的。当人的思想认识进阶到更高一层级,学科的融会贯通是必然。

混沌大学首部创新必修教科书《第二创新曲线》,这部通常被作为商科领域研读的著作,以哲科思维为根本原理,从“创新、战略、竞争、组织”四大模块提炼出了12个思维模型,用以解读企业在生命周期的衰落时刻如何走进另一个新的生命周期,从而“基业长青”。

但如果你仅仅只是把它当作一部商业、管理学书籍来看,未免错失太多它所蕴含的智慧。

今天,我们就来挖掘下《第二曲线创新》这本书对我们人生的指导意义。

穿过人生的瓶颈,进入广阔新空间

你有没有遇到过下面的情形:

如果运用企业的生命周期去理解,我们每个人也有自己的“生命曲线”。与企业生命曲线不同的是,曲线的形态。

但相同的是,也许这一生,你会碰到不同方面的“极限点”,上面这些情形就是当我们处在某方面的第一曲线时,碰到的“极限点”。

当处于极限点时,无论多么努力,即使投入再多的人力、物力和资源,也可能只是保持在这个水平甚至下降。

在商业上,李善友老师有个判断,技术不可以解决极限点,解决极限点的方法是从连续性的第一曲线跳跃到非连续的第二曲线。

为什么是非连续性,因为第二曲线打破了第一曲线的界限,它不是第一曲线的延伸,而是完全的转折和突破。

鲁迅,中国近现代最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取得了“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的成就。

但他一开始的职业理想是当一名治病救人的医生,改善被讥为“东亚病夫”的中国人的健康状况。但在当时的中国,这一理想被现实击地粉碎。

他意识到,无论自己的医学技术精湛到何种地步,都无法实现他唤醒中国人觉悟的这个理想。

显而易见,鲁迅在医学这条第一曲线上已经到了极限点,穿过人生的瓶颈,他要寻找的是自己的”第二曲线“。而他,也在第二曲线上实现了自己的人生抱负。

但我们同时要注意的是,曲线有显隐之分。有些极限点并不好判断,因为它时常被另一些还在增长、变好的因素掩盖。

比如,当你跳槽到另一家企业,虽然薪资增长不少,看似职业曲线在上升,但职业水平却无法再提升到新的高度。

比如,在你日常的高压之下,孩子不再磨蹭、作业也完成地非常快,看似孩子越来越自觉,但亲子关系却在日渐疏远。

也许你要做的,是找到职业的第二曲线、关系模式的第二曲线、生活状态的第二曲线。只有找到第二曲线,才会进入到另一个新天地。

寻找破局点,实现从0到1

对于第一曲线,认识到自己处于极限点,意义非凡;在第二曲线中,如何突破才是至关重要。

李善友老师有个很好的比喻,就像养花伺草,从种子到萌芽,需要积蓄很多力量,冲破土壤的桎梏;而一旦破土而出后,给与充分的阳光、雨露和肥料,就能茁壮成长,勿需投入过多的精力。

企业的破局点通常与风口或周期性变化息息相关,那么个人应该从哪些方面寻找破局点呢?

其实我们一样可以从企业的供给、需求和连接三方面来寻求突破。

经济学中有个术语叫作“阈值”,意为在两个相关的经济要素中,一个经济要素如要对另一经济要素产生影响或者变化,必须具备的最小变化量或者变化幅度。

阈值的例子在生活中比比皆是,比如宇宙飞船要摆脱地球引力的束缚,必须以最低11.2千米/秒的速度运动。

阈值就是性质发生变化的临界点,人生也是如此。有时候明明很努力,却没有成功,也许是因为你并没有击穿那一个“阈值”,所谓量变产生质变。

因此必须要全力以赴的去投入到一件事情当中,调动一切资源,去击穿你的“阈值”。

社群运营专家“彪悍一只猫”就如何集中突破训练,给出过一些训练方法,比如在一段时间内,密集见某个领域的高手、只读某个领域的书、把某个内容反复研究、每天做同一件事来训练某个方面的能力。

组合策略,持续发力

寻找到个人破局点,远远不够,我们还要在新的第二曲线上获得长远发展。李善友老师在书中给了我们一些组合策略:

(1)单一要素最大化

芒格有一个著名的“最大化、最小化”模型,即专注的领域越小越好。这要求我们学会取舍,当面临众多目标、路径的时候,应该选择出我们的核心要素,投入我们绝大部分的资源。

文中列举的马斯克创立的PayPal,起初的系统全面复杂,一点关注度都没有,而当他聚焦于电子邮件付款的小功能时,成功地引起了绝大部分人的兴趣

取舍就是克制、简洁,将单一要素极致化。

(2)丢弃“保护性思维”

当我们还处在第一曲线时,往往还有着自己的主业,比如”一份还可以的工作”、“一份还算平静的生活“、”一段还比较稳定的关系”。

而尚在“弱小”阶段的“副业”,虽然已显露出星星之火之势,但我们往往为了保护“大”而去牺牲“小”,保护“强”而去扼杀“弱”,殊不知,这些“弱小”的苗头后面,也许是一片广阔的蓝海。

熊彼特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不管把多大数量的驿站马车或邮车连续相加,你也绝不能得到一条铁路。”

对世界本质的认识和思考,决定着我们以何种逻辑来指挥行动。

《第二曲线创新》以哲科思维帮助我们进行头脑升级,书中涉及12个思维模型及众多知识点,以上几点启发只是冰山一角。

这本集合了众多大家智慧的创新书籍,实在有太多需要我们去反复研读、思考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