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沟关和君子馆的两场大败,让赵光义个人威望再次跌落谷底。

而比起赵光义个人执政危机更要命的,是宋军在河北的精锐几乎全军覆没,宋朝陷入了无兵可用的尴尬境遇。

没有兵了怎么办?只能是强行征召了。

987年三月,为了解决兵力不足的问题,赵光义以北伐幽云,报仇雪耻为借口,决定在河南、河北实行“八丁取一”的强行征兵政策。

可是,赵光义刚刚阐述了自己的想法,立马就遭到满朝文武的强烈反对。

比如京东转运使李惟清就一连三次上奏,表示现在正是农忙时节,如果强行征兵,必然影响农业生产。

宰相李昉也表示,连战连败,民不聊生,居然还叫嚣北伐,不怕老百姓聚众造反吗?

更有甚者,因不满赵光义发动雍熙北伐没有征求枢密院和中书省的意见,还私下将赵光义比作成隋炀帝杨广。说赵光义的北伐就像当年隋炀帝东征高句丽。一而再,再而三。如果还有第三次,宋朝就完了!

宋朝获胜了为何还要签订澶渊之盟(北宋的简单历史)(1)

面对大臣对自己的非议,赵光义很不满。

在他看来,朝廷重用士大夫,终极目的是为了巩固皇权,而非与皇帝作对。

如果士大夫也不听话,那养着有什么用?

所以,虽然赵光义后来与大臣妥协,取消对河南的抽丁令(河北还是执行),并表示不会北伐。但对部分文官的不满,还是让他罢免了李昉等人的职务。

踢开了反对派,那得重用谁呢?

思来想去,赵光义想到了一个人。

987年十月,一直被赵光义视为救火队长的赵普,第三次被拜相。

之后的几个月,由于赵普深知皇帝起用自己的用意,所以由他亲自操刀,一帮擅长投机的官员被赶出了朝堂。

打掉朝内的投机派后,赵普又建议赵光义重用李继捧,让其重回夏州,招抚旧部,对付李继迁。

另外,在赵普复出的同时,赵光义还承认了越南前黎朝的割据地位,正式结束了与越南的战争。

赵光义和赵普的这一系列操作,让宋朝的形势稍微有所好转。

关于越南,前面没提到,这里简单说一下。

五代时期,越南北部脱离南汉控制,成为事实上的割据政权。

北宋建立时,赵匡胤不想多生事端,便承认了越南丁朝的割据地位。

等到赵光义发动高粱河之战失败后,他听说丁朝内讧,想着通过收复越南,提升自己的个人威望,于是他就出兵征讨丁朝。

但不料,宋军被丁朝大将黎桓打败。赵光义的得意算盘落空。

后来,黎桓篡位,建立前黎朝,主动遣使向宋朝称藩。赵光义不想背负骂名,始终拒绝黎桓的称藩,想着收拾了辽国,再回头灭了黎桓。

可是,宋军二度伐辽,又遭惨败,根本无力再南征。所以在强撑了六年后,赵光义最终还是承认了前黎朝的藩属国地位。

赵光义能做出这个决定,说明当时宋朝的形势确实不好。否则以赵光义死要面子活受罪的性格,他断然不可能背上丢弃汉唐故土的骂名。

宋朝获胜了为何还要签订澶渊之盟(北宋的简单历史)(2)

交趾从中国独立

再说回来。

就在宋朝的形势稍有所好转时,辽军又再次南下了。

988年九月,辽军在耶律休哥的指挥下,势如破竹,连克涿州、满城、新乐(石家庄新乐)、祁州(保定安国)等地。不仅歼灭大量宋军,还摧毁了宋军的太行山防线。

见辽军士气正盛,赵光义为保存实力,连忙给前线将领下达“坚壁清野勿与战”的命令。

不过,他的命令却遭到了李继隆的反对。

两年前,李继隆因为不救刘廷让,坐视数万宋军精锐被歼灭,被无数人唾骂。尽管在李继隆看来,自己当初不援救是正确的。

但不管怎么说,他在别人眼中就是孬种。

所以这一次,他决定一战洗刷耻辱。

988年十二月,宋军吹响反击号角。

一开始,李继隆想伏击耶律休哥,但耶律休哥很精明,看穿了李继隆的计谋,指挥辽军对宋军的伏兵发动进攻。

李继隆见情况有变,一面派兵救援,一面派数百名静塞骑兵对辽军发动冲锋。

当时,辽军正在围攻宋军伏兵,没注意到宋军的突击。

结果,静塞骑兵“摧锋先入”,竟然冲垮了辽军的阵型。

趁这个机会,宋军主力掩杀过去,取得了斩杀辽军一万五千人的唐河大捷。

消息传回开封后,赵光义高兴坏了,令人大肆宣传。

可是,还没等赵光义高兴两天,辽军又再次南下,并在洗劫易州后,扬长而去。

辽军的这次南下,犹如精心策划的一样,你赵光义要体面,我偏偏不让你体面。

事后,赵光义觉得总这么挨揍不是个事,就向大臣询问应对策略。

宋朝获胜了为何还要签订澶渊之盟(北宋的简单历史)(3)

见皇帝主动问计,先前就建议赵光义适当放权的田锡又提了六条意见:

第一,任贤相、委良将、罢小人;

第二,信任重用中书,授权优待边将;

第三,裁撤官吏,节约经费;

第四,崇武抑儒,劝民农桑;

第五,减少僧尼寺观;

第六,多用间谍。

这几条,三、四、五、六都好说,但第一和第二条让赵光义不能接受。

任贤相良将、罢小人,什么意思?朕如此英明神武,怎么可能用小人。你田锡这是在批评我不会用人吗?

还有第二条,权力给了中书省,同时优待边关武将,那不是跟唐朝一样了吗?皇帝权力岂不是要被削弱?

所以,对于田锡的提议,赵光义基本是搁置一边,不予回复。

后来,户部郎中张洎又提了一条建议。

他在奏议里认为,宋军在边境地区的分布过于分散,极易被辽军逐个击破。因此,他建议放弃不重要的据点和军寨,把宋军主力集中在几个大城市,与辽军打大仗。

听闻张洎的提议,李继隆坚决反对。

李继隆认为,宋军的防线本来就很脆弱。如果放弃小城寨,导致大城市失去了屏障,那防线不是更脆弱了吗?到时候辽军南下,一路上可以畅通无阻!

赵光义对比了张洎和李继隆的观点,最终被李继隆说服。

不过,打赢了嘴仗的李继隆,事后也不轻松。

因为他是武将,不像文人那样只需要动动嘴就行了。他要靠实战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而偏偏就在这个时候,辽军又来了。

这一次,辽军的主将又是耶律休哥。宋军主将又是李继隆。

一年前,耶律休哥输给了李继隆。所以这一次南下,他眼中只有李继隆,对其他宋军部队极为傲慢,完全不放在眼里。

具体有多傲慢呢?

当时,耶律休哥率辽军在半路上遇到了一支约千余的人宋军巡逻队。

正常情况,辽军这时候应该扑上去,消灭这一千多宋军。

可是,耶律休哥竟然直接就走了,眼里完全没有这支宋军巡逻队。

看到这一幕,宋军巡逻队的指挥官尹继伦被惊得目瞪口呆。

见过目中无人的,但还没见过这么目中无人的!太欺负人了。

等目送走耶律休哥后,尹继伦立即把兵士们召集了起来训话:你们看见没?知道辽军为什么走了吗?这是因为那帮浑蛋把咱们当成随意蹂躏的鱼肉了!他们南下,肯定是奔着李继隆将军去的。如果赢了,回来顺手就把我们抢到北边去做奴隶;如果输了,他们回来也会拿咱们撒气。你们愿意就这么被人欺负吗?

尹继伦说完后,宋军将士纷纷表态,忍不下这口恶气,誓与辽军奋战到底。

于是在第二天早晨,天将亮未亮,辽军正准备吃早饭的时候,这支不起眼的宋军巡逻队便勇敢的对辽军大营实施了奇袭。

宋朝获胜了为何还要签订澶渊之盟(北宋的简单历史)(4)

据史料记载,尹继伦率部奇袭辽营前,辽军的注意力全在正面的宋军主力,应该是忘了身后还有一支宋军巡逻队。

所以,当宋军挥着大刀杀向辽军时,辽营顿时大乱。很多人还没搞清楚状况,就被宋军斩杀或砍伤。就连耶律休哥也不例外。当宋军突然杀入他的营帐时,他正在悠闲得吃饭,筷子还在手上呢,胳膊就被宋军狠狠砍了一刀。

关键时刻,幸亏是卫兵拼死保护。要不然辽国的一代战神,估计就提前凉凉了。

而正当耶律休哥受伤,辽营一片混乱时,宋军主力也发动了进攻。李继隆指挥宋军对辽军发动突击,追杀辽军十余里。

此一战后,耶律休哥估计是被宋军打出了心理阴影。导致整整五年不敢再南下。

赵光义那边,见辽军暂时不来骚扰了。便也不再关心军务,而是专心处理三件事:

第一件事,是扩大士大夫阶层的规模,加强宋朝的文治建设。

之所以要做这件事,主要原因还是赵光义的军功簿上没有拿得出手的战绩,无法在军事层面压制武将。

在赵光义看来,既然刷不了军功,那干脆就不刷了。还不如多培养一些文人墨客,走以文抑武的路子。

当时,在赵光义的重点培养下,一大批读书人,如吕蒙正、寇准、王旦等,通过科举考试跻身为士大夫阶级。宋朝的文官也因此慢慢成为一个规模较大,要面子有面子,要权力有权力的集团。

而原本权高位重的武将集团,则因为文官的崛起,手中的权力慢慢被稀释,地位慢慢被文官赶超。

值得一提的是,北宋开国初期,科举根本不被赵匡胤重视。无论是录取总数还是平均录取人数,赵匡胤时代都是历史最低点。

所以说,宋朝文官的崛起,以及文武大臣之间出现层次差距,就是从赵光义执政后期开始的。

宋朝获胜了为何还要签订澶渊之盟(北宋的简单历史)(5)

第二件事是解决李继迁。

这个事,就不太顺利了。

赵普建议用李继捧对付李继迁,可李继捧根本就不行。

为了解决烦人的李继迁,赵光义是各种办法用尽。李继迁也多次被宋军爆锤。但是,由于李继迁过于狡猾,经常使诈。加之,李继迁又背靠辽国,有辽国在背后撑腰。

因而宋军便始终无法将其消灭,李继迁在西北也是越混越壮。

宋朝获胜了为何还要签订澶渊之盟(北宋的简单历史)(6)

第三件事是挑选继承人。

这个事,也是一波三折。

赵光义有很多儿子,大儿子叫赵元佐,原本是默认的继承人。但是,由于赵元佐不满赵光义迫害叔叔赵廷美。后来更因为赵廷美之死而变成了精神病。因而,他也就被赵光义放弃了。

赵元佐出局后,赵光义的次子赵元佑便趁势上位,得到了赵光义以及以赵普为代表的一众大臣的支持。

然而,就在满朝文武对赵元佑继位其寄予厚望时,他却在992年突然暴毙而亡。

赵元佑之死,对赵光义打击很大。

大儿子说疯就疯,二儿子说死就死,这难免不让赵光义想起自己的弟弟和侄子们。是不是早年造孽太深,所以现在遭报应了?

后来,为了尽快解决继承人问题,赵光义征求宰相寇准的意见。

寇准认为,老三赵元侃挺合适的。便极力推荐其继位。赵光义在深思熟虑后,也认为赵元侃可以,便在994年九月,封赵元侃为寿王,加检校太傅、开封府尹。

一年后,赵元侃被正式册立为太子,并改名为赵恒。

见到这一幕,大臣们激动得热泪盈眶,感叹自唐末以来,中原已百年未见太子。现在太子出现,这正是我大宋强盛,中原王朝即将摆脱乱世,重回正轨的标志啊!

然而,就在大家都高兴的时候,赵光义却又后悔了。

他觉得,大臣们都去派太子马屁,都围着太子转了,以后还有人听自己的了么?

这个时候,如果赵恒不知收敛,他极有可能被多疑的父皇废黜。

所幸,赵恒平时处理很低调,在公众场合从来都是一副人畜无害的模样,就连大家在他面前称臣,他都推让不受。

加之,寇准此时也对赵光义拍彩虹屁:陛下您亲自选的继承人,自然是社稷之主。现在和百官和百姓拥戴太子,这正好说明您的决定是正确的呀。

赵光义想想也对,便不再对赵恒有戒心。

宋朝获胜了为何还要签订澶渊之盟(北宋的简单历史)(7)

立完太子后,赵光义不想把李继迁的烂摊子留给儿子,便以李继隆为主将,范廷召、王超等人为副将,兵分多路,围剿李继迁。

见宋军大举进攻,李继迁自知惹不起,马上率部遁走。

后来,李继隆深入大漠,结果迷路了,只得无奈下令退兵。范廷召和王超的部队倒是与李继迁碰上了,并且也爆发了激战。但由于他们不是主力,兵力不足,在惨胜李继迁后,无力再追杀李继迁。

于是,宋军的这次大规模的围剿,便又是以不了了之告终。

对于这一结果,赵光义无话可说。他不想把麻烦留给儿子。但现实是,他解决不了。他也只能是希望后人能用更智慧的办法解决李继迁了。

997年二月,一生都在为脱离赵匡胤阴影而活的赵光义,也走到他的人生终点。

他感觉自己身体不行了,又察觉到自己死后肯定有人要搞事情,就找来宰相吕端,让他辅佐太子赵恒登基。

事实证明,赵光义的忧虑是对的。

当时,见赵光义病危,他的皇后李氏(李继隆的妹妹)便找到王继恩,表示自己不喜欢赵恒,能不能想办法不让赵恒登基。

王继恩心想,这不是送分题吗?当初要不是自己毫不犹豫背叛宋皇后,跑去给赵光义通风报信,自己现在能有这般荣华富贵?

于是,由王继恩负责牵头,一个以李太后为核心,参知政事李昌龄、知制诰胡旦、殿前都指挥使李继勋等人为骨干的小团体便形成了。这些人有一个共识,那就是胆子有多大,回报就有多大。小打小闹没意思,干脆来票大的,拥立连生活不能自理的精神病人赵元佐登基,然后架空皇权!

不过,李皇后等人的伎俩,早就被吕端看在了眼里。

三月二十九日,赵光义驾崩的当天,吕端入宫问疾。他见赵光义已经奄奄一息,而身边却只有王继恩和李皇后,没有太子赵恒的人影,猜到王继恩肯定要耍花招。于是他急忙回到中书省,秘密写了一封密信,让心腹送给赵恒,催促他赶快入宫,以防不测。

等这封密信送出去不久后,赵光义死了。占据了天时地利优势的李皇后首先发难,她下令封锁皇帝驾崩的消息,然后派王继恩去中书省找吕端,说是有要事相商,想着等吕端进宫,就将其控制,然后召开朝会,在朝堂上拥立赵元佐登基。

吕端那边,虽然不知道赵光义已死。但看到王继恩过来,他也猜到肯定没好事。

于是,他将计就计,以中书省的画阁有赵光义的遗诏为借口,骗王继恩去取,然后将王继恩锁在了画阁内。

搞定了王继恩后,吕端一路小跑,前往万岁殿与李皇后理论,并于当天在满朝文武的支持下,正式拥立太子赵恒登基,是为宋真宗。

值得一提的是。宋真宗举行登基典礼时,吕端担心李皇后掉包,便在大典期间故意平立于殿下而不拜。直到他登殿审视,确认龙椅上坐着的就是宋真宗本人后,他才退降殿阶,率领群臣高呼“万岁”。

宋朝获胜了为何还要签订澶渊之盟(北宋的简单历史)(8)

赵光义生前曾评价吕端“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

由此来看,这个评价还是挺准的。吕端以一己之力,避免了宋朝的又一次宫廷政变。

宋真宗登基后,按照流程,首先了安排赵光义的丧事,并发布大赦。

随后,为了打击奸党,他又对密谋拥立赵元佐的王承恩和李皇后等人展开追责。

其中,王承恩被流放。李皇后在晋升为李太后后,被真宗封印在了深宫之内。

而随着李太后的失势,他的哥哥李继隆也被解除兵权,派往地方担任节度使。

处理完这些琐事后,真宗不禁想起了哥哥赵元佐,叔叔赵廷美,堂兄赵德昭。

为了给围绕权力而发生的宫斗做个了结,真宗先封赵元佐为楚王,后又分别追认赵德昭和赵德芳为太傅、太保。最后,真宗还为叔叔赵廷美恢复名誉,追认他为秦王、西京留守兼中书令。

宋真宗的这一系列操作,在别人看来很不可思议。先帝刚死,新皇帝就迫不及待的推翻先帝生前的决定。这简直是离经叛道。

但是,在宋真宗看来,就算是离经叛道,他也要做。他希望通过这些事,弥补父皇既往的过错,并向赵氏后人做个表率,希望后人不要再兄弟相残,不要再家族倾轧了。

由此来看,宋真宗对老爸赵光义的很多行为是不赞同的。他希望通过一些作为,彻底终结旧时代,开启新时代。

宋朝获胜了为何还要签订澶渊之盟(北宋的简单历史)(9)

不过,就在真宗告别过往,展望未来时,辽国却不打算让他安宁。

从999年开始,辽军每年都要南下骚扰。

而在面对辽军的进攻时,真宗的用人和军事部署很有问题,经常是扯后腿。

幸亏,赵光义时期还留了一些人才,真宗靠着吃老本,赢了辽军两次。

到了1004年,辽国觉得小规模南征已经没意义了,便来了一场举倾国之力的大战。

当年九月,萧太后携辽圣宗亲率二十万大军南下。辽军的这次南征,不掠地,也不进攻大名府等重镇,而是直接朝宋朝都城开封杀去!

听闻前线战报,宋真宗慌得一批,马上问大臣怎么办。

见皇帝主动询问,宰相王钦若表示:先帝尚且不能战胜辽国,陛下还是躲躲吧。臣的家乡在江南,山川形胜,有大江之险,臣恳请陛下巡幸金陵。

王钦若说完后,枢密直学士陈尧叟也说:现在也只能是跑了。我的老家在四川,那里不仅是天府之地,而且还有大山阻隔。臣恳请陛下请幸成都。

见王钦若、陈尧叟都建议逃跑,真宗也动了跑路的想法。

但就在此时,寇准站了出来,他先是呵斥了王钦若和陈尧叟,表示国难当头,谁敢鼓动皇帝陛下跑路,就砍谁的脑袋!

接着,寇准又以大名府缺一个得利干将镇守为由,建议真宗派王钦若去前线。

对于这个决定,王钦若当然是反对的。凭什么不是寇准去?但真宗离不开寇准,命令他去前线,他也只能是骂骂咧咧上路了。

而也正是因为这个事,寇准和王钦若结下了梁子。这为寇准后来被罢相,埋下了伏笔。

踢开了王钦若后,寇准鼓动真宗亲征。

听说寇准要自己御驾亲征,真宗怕了。于是他又问另一个宰相毕士安怎么办?

毕士安猜到真宗的想法——想逃跑,但是又要面子,不愿意不战而逃。

于是,他就给了个折中方案:打仗要靠前线将士,陛下亲征也不能替代他们。不过,陛下可以到一个既靠近前线,同时又安全的地方激励前线士气杀敌。

真宗听完毕士安的建议,觉得有道理,便采纳了其计。

随后,宋真宗宣布起用李继隆,让其到澶州驻守。然后又下诏,调定州守将王超率部到澶州增援李继隆。最后,他高调宣布,自己将御驾前往澶州(河南濮阳)迎敌。

宋朝获胜了为何还要签订澶渊之盟(北宋的简单历史)(10)

不过,由于真宗是真的害怕。加之王超又故意逗留在定州,拒不南下。因而在去往澶州的路上,真宗走得磨磨蹭蹭,短短两百多里的路程硬是给他走了五天才走到。

并且,他在抵达澶州南城(位于黄河南岸)后,死活就是不愿意过河。

其实,就在真宗磨磨蹭蹭时,位于黄海北岸的澶州北城的宋军在李继隆指挥下,就已经用床子弩射杀了辽军先锋萧挞凛。

据史料记载,宋军的床子弩势大力沉,一箭射中萧挞凛的头部,辽军用了百十人力拼,才把萧挞凛的尸体抢回营寨。

宋朝获胜了为何还要签订澶渊之盟(北宋的简单历史)(11)

而因为萧挞凛之死,辽军士气大挫,萧太后大恸之下,宣布辍朝五日。

可以说,此时的形势对宋朝极为有利。

不过,由于真宗不知道萧挞凛被杀。他只知道王超拒不南下,不听招呼。

并且,他还认为辽国方面早就知道王超拒不南下(萧太后其实不知道,她一直担心遭受宋军的腹背夹击)。因此,他认为澶州之战打不赢,死活就是不愿意去澶州北城。

见此情况,寇准也急了,临门一脚,这么总是差点意思呢?

为了尽快让真宗过河,寇准便拉着殿前都指挥使高琼一起去劝。

高琼是一介武夫,他见真宗死活不同意,便脱口而出:若陛下此时不去北城,老百姓就像死了爹妈一样!

是啊,敌人就在眼前,皇帝躲在远处,连面都不敢露一下,这让军民如何想法?

但是,高琼这话说得太犯忌了,简直是要把真宗放在火上烤。

于是,高琼的上级,枢密副使冯拯便马上呵斥道:无礼!你怎么跟皇上说话的?

见冯拯此时叽叽歪歪,高琼也怒了,阴阳怪气的说道:冯大人,你以文章升任两府长官,现在敌人就在眼前,你说我君前无礼,那你知书达理咯?你有本事,干嘛不赋诗一首把辽国人吓跑呢?!

对长官说出这种略带人格侮辱的话,若是在平时说出来,高琼肯定会被整死。

但此时此刻,冯拯也知道,逞口舌之快根本没意义。于是便只好闭嘴。

见冯拯不敢支声,高琼随即大吼一声,卫士在哪里?赶紧护送皇帝前往北城!

真宗见状,也不好说什么,只得在卫士的簇拥下,来到黄河边上。

可到了黄河岸边,准备上浮桥时,真宗又害怕了,他犹豫不决,下令稍作停留。

见真宗又在犹豫,高琼不好责备他,就拿着鞭子对车夫一顿猛抽,皇帝要过河,你们为什么停下来?都走到这了,赶快前行!

车夫无缘无故被一通鞭挞,顿感委屈,便立即驾车过了黄河。而御辇里的真宗,看到这一幕也是欲哭无泪。

后来,真宗如提线木偶一样,被寇准和高琼安排登上城楼,张开黄龙旗,巡视部队,召见李继隆等诸将领。

将士们一见皇帝,士气大振,高呼万岁,声音传出数十里,把远处的辽军都震住了。

宋朝获胜了为何还要签订澶渊之盟(北宋的简单历史)(12)

之后几天,由于萧太后不想打,宋真宗也不想打。于是,宋辽展开谈判。

对于谈判,真宗表现的很积极,他找来寇准吩咐道:除了不能割地,其他方面,比如给钱给绢,都可以和辽国商量。

寇准见状,立马表示:钱也不能给!辽国想谈判,先得接受两个条件,第一称臣,第二归还幽蓟地区。

真宗见寇准开出的条件太大,担心谈判可能会破裂。便不让他再主管谈判事宜。

加之,当时又有人攻击寇准,说他在战争期间的权力过大、独断专行。他可担不起这顶架空皇帝大帽子。于是在这种情况下,寇准也只能放弃自己的主张,什么也不管了。让真宗花钱买和平。

后来,宋朝使臣曹利用以“给钱可以,割地不行”为谈判底线,代表宋真宗与萧太后的使者拟定了一份草案。

草案的内容如下:

一,宋、辽结为兄弟之国,辽圣宗年幼,称宋真宗为兄,各自的后代依次排辈。

二,以白沟河为国界,双方撤兵。此后凡有越界盗贼逃犯,彼此不得收留隐藏。两国边境线上的城池守备,以现在为基准,不得载修筑新城,增加战备。

三、宋每年向辽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每年秋天到雄州交割。

四、双方在边境线上设置榷场(也就是贸易集市),要做到公平讲价,和平经商,宋朝人别耍诈,契丹人别强抢,尽量双赢。

拿到草案后,曹利用回去报告。

正巧,真宗当时正在用膳,不便接见他,就让内侍先出去问问情况。

曹利用对内侍说,这是机密大事,还是当面禀报皇帝才好。

内侍回报后,真宗心急,又派内侍出来问。

曹利用还是不愿说,就伸出三根手指示意了一下。

宋朝获胜了为何还要签订澶渊之盟(北宋的简单历史)(13)

内侍照实禀报,然后对真宗说,三根手指岂不是三百万?

真宗听说三百万,当即失声,表示太多了!

但随后,他定了定神,又说,如果能就此了结了这事,每年给三百万也可以。

当宋真宗与内侍聊天的话,外面的曹利用估计是听到了对话。所以当真宗召见他时,他故作姿态,先跪地称罪,说臣无能,罪该万死!故意吊真宗的胃口。

真宗见状,着急问道:到底是多少?

曹利用这时略带得意的说:三十万。

真宗一听,才三十万?不由得大喜。连忙表示大大低于预期,这钱花的值!

随后,宋辽代表正式在协议上签字盖章,这便是澶渊之盟。

宋朝获胜了为何还要签订澶渊之盟(北宋的简单历史)(14)

那么,澶渊之盟到底值不值呢?是不是真如宋真宗所言:只花了小小的代价,就取得了巨大的回报呢?

这个问题,我们如果站在不同的角度看,会得到不同的答案。

如果是以当时的情况来看,澶渊之盟的签订,毫无疑问,非常值!

因为回看澶渊之盟前的宋辽战争,可以明显发现宋朝缺乏主动进攻的能力。

宋军守家还好,但只要跨出国门,跑到辽国地界上作战,结果肯定就是被吊打。

当然,辽军攻宋的战果也不好。从满城之战开始,辽军13次南侵,其中有8场惨败。

但需要注意的是,宋军处于守势,战场是在宋朝境内。宋军即便打赢了辽军,结果往往也是民生凋敝,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另外,每当宋辽大规模决战时,就必然有前线将领不听皇帝号令。而这也就意味着,宋朝皇帝的皇位其实不稳。

既然,宋辽谁也灭不了谁,短时间内不可能分出胜负。

既然,北宋因为高挨打率,还一直是实际吃亏的一方。

既然,宋朝皇帝急需要整顿朝纲。

那么,宋朝与辽国签订一个和平条约,用每年三十万银、绢,换取一个休养生息和调整内部统治结构的空窗期,又有何不可呢?

所以说,耻辱与否,先放在一边不提。澶渊之盟对于宋真宗而言,真的是很值。

既然澶渊之盟很值,那为何后人每每提及此事件时,往往会有争议,即认为这是一个屈辱性事件呢?

有这种看法,其实不难理解。

因为,澶渊之盟作为临时停战协定,它是合算的,是值得的。

但作为长期和平条约,它明显是不合算的。

这就类似当年的“五八事件”,“四一事件”。

妥协只是手段,并不是目的。

暂时的妥协,是因为无可奈何。是为了休养生息,积蓄实力,日后能一雪前耻。而不是为了妥协而妥协。

居安思危,勿忘国耻,这是每一个心理健全的人,都应该要牢记的。

宋朝获胜了为何还要签订澶渊之盟(北宋的简单历史)(15)

可是,在这个问题是,北宋统治者却忘记了耻辱。

澶渊之盟后,宋真宗自吹自擂,主动跑去泰山封禅。

他为了顺利封禅,甚至还贿赂宰相王旦。简直滑天下之大稽。

而王旦则更可笑。为了拍马屁,他竟然睁着眼睛说瞎话,说澶渊之盟只用几个县的税收就换来了和平。

国家纳契丹和好以来,河朔生灵方获安堵。虽每岁赠遗,不及(军费的)百分之一、二。

后来苏轼的弟弟苏辙吹得更肉麻,说澶渊之盟签的好呀,如今我大宋国力之强盛,连当年的汉唐都比不了。

稍以金帛啖之,虏欣然听命,岁遣使介,修邻国之好,逮今百数十年,而北边之民不识干戈,此汉唐之盛所未有也。

然而,实际上呢?

宋真宗泰山封禅后,八百年来,再也没有皇帝去泰山封禅。

后世的皇帝用行动表明,但凡要还要点脸面,都不愿意与赵恒为伍。

宋朝获胜了为何还要签订澶渊之盟(北宋的简单历史)(16)

王旦说只用几个县的税收就解决问题。

可实际情况是,辽国在1042年,趁北宋与西夏开战之际,趁火打劫,用军事加外交恐吓的方式,敲北宋的竹杠。

迫于无奈,宋仁宗只得再次忍气吞声,屈辱求和,在澶渊之盟的基础上,每年再增加十万两银和十万匹绢的岁币。

这个事件,史称“庆历增币”。

事后,为了避免再次被辽国敲竹杠,北宋不得不在北面加大军事防御力度。仅常设的边防部队就有15万。

而为了养这些兵,宋朝每年的财政,都要大把大把地掏银子。

事实证明,王旦的说辞,完全是扯淡。

澶渊之盟后,宋朝不仅要承担每年三十万或五十万的岁币,同时每年还要承担高昂的军费。

至于苏辙所说“此汉唐之盛所未有也”,这么不要脸的话,听听就得了。

他老人家1112年去世。15年后,北宋就被金国灭亡了。

这真是好一个“盛世”局面呢。

值得一提的是。辽国不守承诺。西夏也一样不守承诺。

1044年,北宋与西夏签署庆历和议后,李元昊马上翻脸,撕毁合约,屡屡翻境。

北宋为了防御西夏,也不得不在西北部署了大量边军。

一个华北,一个西北。仅这两个地方,北宋就养了近40万大军。

原本想通过给岁币省军费的。可实际上,岁币要给,巨额军费也要掏。

宋朝获胜了为何还要签订澶渊之盟(北宋的简单历史)(17)

宋朝统治集团这种死要面子活受罪的操作,苏辙的老爸苏洵在《六国论》中,给出了完全否定的评价: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后来,元朝人在编撰《宋史》时,也是对宋朝给岁币的行为百思不得其解:

“仁宗之世,契丹增币,夏国增赐,养兵西陲,费累百万。”

在元朝人看来,把钱拿去养精兵,干掉辽国,这不比每年送钱要实在吗?宋朝皇帝到底是什么脑回路?

并且,钱不钱的,其实都是次要的。

因为如果把澶渊之盟当作长期和平条约,经济账根本就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政治账。

一个中央之国,却与蛮夷称兄道弟,承认其帝位合法性,这等于是自我否定政权合法性。

想想看,宋朝皇帝当年的妥协,留下的政治负资产,给后来的明朝造成了多大的麻烦!

总的来说。北宋与辽国达成澶渊之盟,本来是好事。

签订澶渊之盟前,宋朝其实很被动。年年的战争,让宋朝的经济始终得不到恢复,社会也有很大的问题。

而签订了澶渊之盟后,宋朝总算是可以歇一口气,可以卧薪尝胆,慢慢积蓄实力,报当年的一箭之仇了。

但很可惜,签了澶渊之盟后,宋朝统治集团却是一种“丧事喜办”的表现。不仅缺乏基本的屈辱感,反而引以为荣,以致后来不仅没有雪耻,反而还越送越多。

这样的表现,就导致澶渊之盟在历史上既留下了积极的一面,也留下了消极的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