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里是心理讲堂,关注我,收获深度有趣的心理学知识。

羊了个羊这款游戏的走红已经有段时间了,本以为这股风就这么过了,可没想到前几天又上了热搜,热搜的内容竟然是一位博主整理了一份羊了个羊的通关教程,这才我意识到,原来这个游戏竟然还有如此多人玩儿。

在羊了个羊风靡前,其实也有别的小游戏走红,不知道这些游戏有没有人玩儿过:

1、跳一跳

当年这款游戏也非常火,基本上也是人人都玩儿,刷爆朋友圈。

羊了个羊为啥火了(我们为何会上瘾)(1)

2、合成大西瓜

这款游戏的复杂程度比跳一跳高一点,在我看来基本就是俄罗斯方块的水果版本,但依然吸引了很多人。

羊了个羊为啥火了(我们为何会上瘾)(2)

3、羊了个羊

今年刚走红,而走红原因竟然是没人能过得了第二关[我想静静],于我而言这不过是消消乐的又一版本。

羊了个羊为啥火了(我们为何会上瘾)(3)

除了羊了个羊现在还有热度外,其他游戏都已经一两年前的过气游戏了,只是不知道这些游戏现在还有没有人在玩儿。

那为什么这些制作劣质又简单的游戏会如此爆红?

我猜估计很多人甚至很多心理学文章会认为这不过就是心理学上的:从众效应,即所谓的因为大家都玩儿,所以我也玩儿。但这种内含强迫症式的上瘾行为,真的就只是从众这么简单吗?

事实上,如果不是刻意去反思,我们很难在羊了个羊这个游戏走红时意识到,我们人类在许多事情上都有着和羊了个羊一样的成瘾症状,比如刷抖音,比如吃饱后仍不断进食等等。

这些症状和行为主义心理学中那只因享乐而疲劳致死的老鼠几乎一模一样。

1953年,心理学家奥尔兹在老鼠的脑部中安装了一个电极,误打误撞将电极安装在了老鼠的奖励中枢,结果老鼠并没有因为电击而痛苦,反倒感到愉悦。这个现象使得奥尔兹特别惊讶,为了知道老鼠对这一电击究竟有多迷恋,奥尔兹便特意在老鼠和开关之间隔了一个通有很强电流的铁板,结果老鼠竟不顾电流灼烧之痛,也要拼命穿过铁板,扑向那个能给它刺激的开关,甚至放弃进食的机会,直到最后疲劳而死。

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又何尝不是这只上瘾的老鼠?

事实上,这种行为学实验仍然难以在心理维度上揭示这种成瘾现象。让我们试图用精神分析的角度来看看,我们为何会上瘾。

羊了个羊走红的关键是第二关的无法通过,当初在设计这款游戏时,估计开发者仅仅只是希望能多赚一点广告费,结果无意识的制造出了一场反复失败反复重开的强迫式结构,刺激了当代人趋于一致的普遍爱欲模式。

在拉康精神分析中,有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享乐。享乐不是快乐,而是痛并快乐,因此存粹的快乐并不是某一行为持续下去的原因,相反行为得以持续的关键反而是其中伴随着的痛苦。

正如有人指出的那样,羊了个羊第一关人人都能过,但几乎所有人都卡死于第二关,第一关的轻松与第二关的困难制造出了一个极具对比性的体验,游戏过程中通过对game over后痛苦的延迟,以及观看广告即可重新开始游戏后享乐的延迟,形成了享乐-痛苦-享乐-痛苦不断循环的闭合系统,引诱唤询出一种强迫式的上瘾行为。

而这种痛并快乐的享乐模式则恰恰是主体感知自身肉体存在的关键。

众所周知,万科集团的老板王石,其爱好之一是爬珠穆朗玛峰。这是一项非常危险的极限挑战运动,不少人死在攀登途中。很多人都不理解,为什么有钱人不好好保护自己的身体,尤其是像王石这样的大龄富豪,不更应该投身养生队伍,延长自己的寿命吗?

羊了个羊为啥火了(我们为何会上瘾)(4)

对此,王石对于自己反复爬珠峰作了解释:想要挑战自己。

但事实上,这恰恰是富豪们不同于普通群众进行爱欲模式运转的独特操作。

一个身家上亿的富豪,对于普通大众所渴望的东西自然是轻易得到,甚至于就算是打游戏,他们也可以通过氪金得到普通人无法得到的buff和挂,因此富豪们的物质享乐阈限往往是高于普通人的,他们很难在吃喝玩乐中获取到普通人所拥有的快乐程度,自然也就很难获得相应的痛苦,他们爱欲的运作需要借助别的方式,而这种方式放在大众眼中就很难被理解。

享乐就是痛并快乐,就是把自己放置于危险之中,让主体在伴随着痛苦的快乐中感受到躯体的存在,并沉溺于此无法自拔。由此不难看见,创伤是快感的保证,也是主体存在的全部意义。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还可以继续探索,解释为什么抑郁症人群会存在自残自伤的行为?其实逻辑和王石攀登珠穆朗玛峰的逻辑本质上是一致的。正是出于对自己躯体存在的感知试探,对自己活死人状态的拷打,才义无反顾的把自己放置到威胁生命的边缘地带。

换句话说,今天我们对羊了个羊这种低劣同质的小游戏的上瘾,实际上蕴含的是,在互联网快速更迭下,主体麻木了着的生存状态,经由信息资本的不断引诱,形成了主奴支配性结构,配合着现代人强迫症式的人格结构,在这场大他者完全胜利的游戏中收获着一点被人利用后施舍的可怜的快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