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挑战赛#

二十四史人物传记大全解析(二十六史精选故事699)(1)

公元1435年,在位十年、开创仁宣盛世的明宣宗朱瞻基驾崩,享年三十八岁。他的长子朱祁镇继位,被称为明英宗。

明英宗是明朝第六位皇帝,即位时只有九岁,无法理政。因此,明宣宗在遗诏中说,国家大事要向张太后请示,由张太后定夺。

张太后是明宣宗的母亲,明仁宗的皇后,明英宗的奶奶,明英宗即位之后,她便升级为太皇太后。由于明英宗年幼,张太后成了实际上的统治者。张太后执掌朝廷十几年,选贤任能,延续了仁宣之治的繁荣,为明朝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女中人杰。

张太后是河南永城人,出身官宦之家。张太后温柔贤惠,知书达理,嫁给朱高炽为妻,后被封为太子妃。

张太后孝谨温顺,侍奉朱棣和徐皇后尽心周到,甚得朱棣夫妇欢心。朱棣有意废太子另立汉王,张太后用心周旋,再加上她的儿子朱瞻基聪明睿智,朱棣一直没有忍心废掉朱高炽。

朱高炽对妻子张氏十分尊重,称帝后封她为皇后。张皇后协助丈夫推行仁政,并以仁义统领后宫,受到人们赞扬。

二十四史人物传记大全解析(二十六史精选故事699)(2)

明仁宗当了不到一年皇帝就死了,儿子明宣宗继位,张氏成了皇太后。明宣宗年轻,遇有大事,总是到后宫请教母亲。张太后见识高远,虑事周全,悉心帮助儿子治理国家,但从不出头,只是在背后为儿子筹划大事。明宣宗知道母亲有治国才能,所以临终前留下遗诏,国家大事由张太后决断。

明宣宗死后,皇太子朱祁镇才九岁,宫中流言四起,说要立襄王朱瞻墡为皇帝。朱瞻墡也是张太后的亲生儿子,时年三十岁。

张太后立刻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马上召集群臣到乾清宫,指着朱祁镇说:“太祖制定的立长制度不能变,这才是新天子。”在张太后的主持下,朱祁镇顺利登基称帝,被称为明英宗。

明英宗年幼,大臣们有事都请示张太后。张太后睿智果断,处理朝政很有分寸,她决定的事情,都通过皇帝的名义对外发布。

有大臣上奏,请求张太后效法从前摄政的太后们,垂帘听政,临朝称制,以皇太后的名义发号施令。张太后不同意,说:“不能破坏祖宗之法,只要委托贤臣辅佐朝廷,就可以了。”

二十四史人物传记大全解析(二十六史精选故事699)(3)

张太后不想朝廷之事都由自己做主,更不想独揽大权,她通过精心挑选,选中了杨士奇、杨荣、杨溥、张辅、胡濙等人,作为内阁大臣,主理朝政。这几个人,基本上都是明仁宗、明宣宗时期的旧臣,张太后对他们很熟悉,也十分信任。

张太后把几位大臣请来,含着泪说:“你们都是前朝旧臣,忠心耿耿,德才兼备,我把朝政委托给你们,相信你们会尽心竭力,辅佐幼帝,光大我朝事业。”

杨士奇等人感激涕零,一齐跪倒,表示决心。这几个人都是忠诚正直的贤臣,一心为公,不谋私利,把朝政处理得井井有条,使得仁宣之治的政策继续执行,大明王朝仍然保持繁荣稳定。张太后对此功不可没。

杨士奇等人并不专权,他们佩服张太后,遇有大事,经常向她请示。张太后不想落个独揽朝政的名声,有时拉上儿媳妇孙太后一齐听政。孙太后是明宣宗的皇后、明英宗的母亲,也十分贤德,后来在土木之变的危难关头,她学着婆婆的样子,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为挽救危局做出了重大贡献。

张太后执掌朝廷大权,却不允许娘家人参政。她的弟弟张升,为人淳厚,又有能力,许多大臣上奏,请求重用张升,让他参与朝政。张太后始终不同意。

二十四史人物传记大全解析(二十六史精选故事699)(4)

有个宦官,名字叫王振。王振曾经是个落第秀才,略通经书,善解人意,明宣宗看中了他,让他服侍儿子朱祁镇。朱祁镇从小被王振服侍长大,两人关系十分亲密。

张太后却觉得王振心地不善,担心他日后会误导皇帝。有一天,张太后把王振召来,指责他侍侯皇帝不循规矩,要赐死他。王振吓得浑身颤抖,跪在地上,流涕乞求饶命。

明英宗闻讯,急忙赶来,哭着为王振求请。大臣们也都进谏说,王振没有明显过错,杀之无名。大臣们说得有道理,张太后只好饶了他。

张太后警告王振说:“你们这种人,自古以来常常误国,皇帝年幼,哪里知道?今天因为皇帝和大臣们为你讲情,暂且饶你。你要谨慎做事,不可误导皇帝。”在张太后执政时期,王振一直小心谨慎,不敢造次。

公元1442年,在明英宗十六岁的时候,张太后患病去世。张太后死后,明英宗亲政,王振恃宠擅权,就开始猖獗了。请看下一集,太监擅权败坏明朝江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