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依依的案子(记者故事王依依)(1)

“好记者讲好故事”

《中国医药报》的编辑、记者们

也有一些精彩的故事

要跟大家分享

听!他们在讲述自己的故事

本栏目共12期,敬请期待!

我今天讲的故事可能更多偏向于我为什么选了记者这个行业。

稍微跟我有一点接触的同事、领导都觉得我是一个性格很活泼、开朗的一个小姑娘,但只有我知道自己其实是一个挺怂的人。初入报社的时候,不管是日常工作还是出去开会、采访,我最害怕的两个问题就是“你多大了”,“你是学什么专业的”——因为我一不是对口专业毕业,二没有工作年限撑场面。这让会计专业毕业的我总有一种“我是黑户”的感觉萦绕。

为什么要选择一个跟你专业看起来毫无关系的职业?这是我听过的,除了“你有对象了吗”之外,频率最高的问题。这大多得益于我的成长环境。

在我小学的时候,纸媒曾经是一个非常辉煌的行业,“我们家谁谁谁在报社”的优越程度可以堪比“我爸是李刚”。那个时候我爸妈都是记者,其中有一个还是在省里最好的报纸上以自己名字开专栏的特稿记者。

最开始,我对父母的这个职业实际是非常厌烦的,他们的职业病给我的童年带来了非常大的心理阴影。那些年每逢周末节假日,别的小朋友是开开心心的和父母约着出去玩,只有我特别痛苦地怕父母带我出去玩。因为每一次出门,都意味着我回家要被这两个家长逼迫,交一篇游记,提高一下我的作文水平。直到我妈偷偷拿我的一篇作文去给报纸投了稿,报社给我结了10块钱稿费,我才第一次感到写东西这个事情,还是可以偶尔坚持一下的。

王依依的案子(记者故事王依依)(2)

王依依在采访。

后来有一天我收到一封夹着拼音满是错别字儿的信,让我慢慢开始感受到一种类似“榜样”的力量。信是一个偏远山村的小姑娘给我写的,我已经不太记得清当时具体的事情,只记得大概是我母亲给他们写了一篇报道,解决了他们的一个什么大事儿。陆陆续续的,这种来自我父母笔下新闻里当事人带来的感谢让我觉得这个职业很伟大,有大学生为父母筹集善款的,有上访农民工的等等等等。还有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母亲因为不愿意撤掉一篇涉及利益方的稿件而和领导的一次争执,我听到她那次据理力争,态度强硬,坚决要把那篇新闻发出来的理由是“如果这都不算是新闻,那什么是新闻。”

这些大约十几年前发生的事情,我有很多已经记不清具体细节了,但是那种小时候感受到的激情、正直、正义,让我觉得媒体人是一个非常值得敬畏的职业,所以“当一个能打动人的好记者”是我从小到大都隐隐藏在心里的梦想。

有人问那你大学怎么不学新闻。其实我是无辜的,我是报了传媒这个专业的,但是可能出于“父母做什么就不想孩子做什么的心态”,我妈硬是给我改成了她觉得好找工作的一个热门专业。

但这也没有拦得住我,毕业后我还是来当了记者。

演讲之前,同事领导们都说,你应该讲讲你写的那篇《一只羊的进京路》,大多数同事对我的印象可能都在那篇稿子上。但是我觉得一只羊这篇稿子的成功上,很大程度是因为运气。我们单位有很多老师,很多领导,无论是在文笔还是在文章结构,整体把握上,都比我好很多很多。但是适合这种方式灵活处理的题材,少之又少,能碰到,很难。碰到了还有机会有专业的人,带着你深入到各个方面去实际看看,挨着采访的,更少。更不要提写完之后我当时的部门主任胡芳老师在稿件整体上的把关,编辑老师的加工,审读领导的审校等等… 这一篇稿子里虽然我是署名作者的人,但是它的优秀是要尤其尤其感谢为它付出过的每一个环节的老师们的。

如果说我一定要讲一下一个记者写稿子的故事的话,我觉得吸引我来到这个行业,让我对这份职业至今都充满热情的成长经历,才是真的一个小“黑户”的洗白路。这些无可替代的感受和经历,可能才是我刻在骨子里的,王依依个人写东西的感觉和风格。

王依依的案子(记者故事王依依)(3)

记者:王依依

文、音频/《中国医药报》记者 王依依

后期/李硕

新媒体编辑:李硕

统筹策划:刘爽

王依依的案子(记者故事王依依)(4)

欢迎点击阅读原文,订阅《中国医药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