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让别人不嫉妒你(如何不嫉妒别人)(1)

不知道大家是不是和我一样,感觉时间快得有点不可思议,我到现在写日期的时候还要再反应一下,今年已经是2022年。时间过得太快,不知道用什么方式留住它,所以今天准备做一个半年总结跟大家分享,记录一下自己的成长。

如何才能让别人不嫉妒你(如何不嫉妒别人)(2)

成也嫉妒,败也嫉妒。一开始做自媒体内容是因为我很喜欢看博主的分享,越看越嫉妒,因为我感觉我自己也能做到,于是就真的开始做了。但越做越发现,能做的是有限的,我真正感兴趣的话题是有限的,我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所以作为一个创作者的心态再来看别的博主的分享,我发现只剩下嫉妒,变得无法欣赏了。

比如我看别人玩滑板的视频,我也想拍,当这个念头一旦产生,我就没有办法安静欣赏别人的视频了。我开始想如果要拍一个这样的视频,都需要做哪些准备:

但想来想去,我就放弃了,因为我自己这个月本来要做的心理视频都还没完成呢。然后我就会因为我无法完成别人已经做到而自己做不到的事情,而变得非常嫉妒。

嫉妒的感觉很糟糕,因为嫉妒这种情绪的本质是虚妄和幻想。嫉妒的情绪在心理学上的定义是:你觉得自己本来可以得到的东西被别人取代或者占有了,这种情况下产生的情绪就是嫉妒。但“本来可以得到”其实意思就是并没有得到,也并没有真的有人把本来属于你的东西抢走,而是我们创造了一种幻想。

如何才能让别人不嫉妒你(如何不嫉妒别人)(3)

比如对于我来说,我幻想我有能力做出一个一样的视频,但由于我现实条件的限制,我没有办法做到,而眼前的这个人做到了,所以我觉得Ta抢走了本来属于我的东西。可事实是根本没有人抢你的东西,人家自己辛辛苦苦做一个视频,都不认识你,跟你有什么关系呢?

但嫉妒这种情绪很不理智,它很难掌控,我常常和它决斗,但目前还是不分胜负。有时候我好像找到了办法,占了上风,但嫉妒又会悄悄回来,在我毫无准备的时候等着我。比如我本来带着享受的心情刷刷视频,然后就看到一个我觉得我也可以做但没时间做的视频。

如果一个人真的抢了你的东西,比如你手里好端端地拿着一个自己心爱的玩具,有个人从你手里抢走了,你的反应应该是生气愤怒或者是委屈难过,但绝不是嫉妒。

所以自己并没有做到的事情,别人做到了,或者自己以为能够得到的东西,被别人得到了,这种情况下产生的情绪,多半是被自己的幻想蛊惑了。

如何才能让别人不嫉妒你(如何不嫉妒别人)(4)

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幻想呢?和我们的自恋水平相关。容易产生嫉妒情绪的人,自恋水平会比较强,自恋这个事儿没有好坏,只有是否相处得好之分。

反正我是尽力了,我自己作为一个博主,很难和它相处好,因为我确实会做视频这件事情,客观上就是会喂养这种嫉妒情绪。

然后我就想了一个办法,虽然没有什么惊艳的效果,但至少是一个方向。我在电脑上装了一个不常用的浏览器,然后在这个浏览器上我会以游客的身份,浏览各种我喜欢的视频。在这种状态下

我发现我就好像进入了一个平行世界,抽离出了我自己也是一个博主的这个身份,就单纯地欣赏别人的作品就好,这个算是属于我自己片刻的宁静吧。

如果大家也在经历嫉妒,这个方法还是蛮有帮助的,而且任何情境中都有一定的应用价值。这个方法的核心就是:在嫉妒情绪下,比较快速的一种应对办法就是,要把自己从一种幻想的竞争关系中拉出来。

当然你可能会说,我确实处在一种竞争关系里,那就要把你们的规则搞清楚,并且要明确自己能实现的规则是什么,用幻想和嫉妒并不能解决问题。

比如现在有很多心理内容的账号,我是不是不得不处在一种竞争关系里?肯定是的,竞争规则其实有很多,举两个例子——

说实话我觉得这两个规则都很公平,并不是说那些看起来很营销的内容就一定不好。相反,很多内容现在是表面看起来很营销,但点开之后的内容也是很好的。

但是反观自己,能够在哪些规则上竞争?说实话营销的那种策略我很想学,但是我不会,所以就只能在深入的这个方向上走得更远一些。比如我已经连着做了两期关于三区的理论了——舒适区、成长区和恐惧区,这一次我还是会继续讲这个内容,因为我又有重大新发现分享给大家。

如何才能让别人不嫉妒你(如何不嫉妒别人)(5)

这是我第三次安利这个三区理论了——分别是舒适区、成长区和恐惧区。

如何才能让别人不嫉妒你(如何不嫉妒别人)(6)

每个区其实都不是完美的,各有利弊:

比如我最近添了一个新毛病,之前从来没有过,就是偏头疼。经历过的人都知道这算是个“不治之症”吧,没有什么特别针对性的方法,每个人的原因可能都是不一样的,而且是综合的、复杂的。跟学医的朋友聊了聊,给了我一个可以尝试的清单:清单第一个就是要放血,我实在是不太行,就pass了;然后第二项是吃点止痛药,连着吃了几天的布洛芬,没有任何用处;第三项是缓解心理压力,这个就到我强项了,但问题也来了。

主观上我不觉得我有任何压力,我甚至觉得我最近啥也没干,懒得要命,能有啥压力。但是以我对自己的了解,可能是进入恐惧区而不自知了,身体给我发出了抗议的信号。

这让我想起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会游泳的往往是有更大概率在水里发生危险的,因为容易高估自己的能力,不会游泳的可能就离水远远的,压根不靠近。

所以尽管心理调节是我的强项,有时候也难免高估了自己的心理能力,这个时候身体就会及时出现,敲打我的自大,我就会开始反思:前段时间的工作和生活确实陷入了某种恶性循环——事情越来越多,但却没有及时更新自己的一些思考方式和习惯,导致压力积累越来越大,什么都闷头自己想,没有向外求助。

如何才能让别人不嫉妒你(如何不嫉妒别人)(7)

这次偏头疼持续了将近10天的时间,上周日的时候结束的。我先是跟咨询师朋友聊了聊,听听别人的想法和意见,果然自己是有盲区的。朋友说你一直在环境上和生活上有某种固定规律,而且长期没有变化,所以你的大脑可以处在了一种麻木和压力并存的状态下,导致你的自我调节失效。

我朋友也是咨询师嘛,所以也是常常居家工作和生活,她就跟我分享自己会在有限的条件下时常作出一些变动——比如有时候去自习室工作,有时候会去图书馆工作,有时候会去咖啡馆,这样可以避免大脑的自我麻痹。

然后我想了一下,我好像已经有至少半年的时间每天都坐在第一个地方吃饭、办公、刷剧,都不是两点一线,就一个点快坐穿了。

由于疫情我倒是想去其它城市转转、换换脑子,但目前条件不允许,所以我就订了家附近的酒店住了一个礼拜,偏头疼竟然真的就好了。虽然这个代价是昂贵的,但偏头疼的痛苦,谁疼谁知道,所以我觉得还是值得的。

今天跟大家做的分享的稿子就是在酒店的时候写的,本来之前在家就应该写完了,可是我的大脑已经停止工作,一个字也写不出来。结果到了酒店才思泉涌,有时候变化就是这么简单,换个地方动一动就能有惊喜。

所以回到咱们刚才分享的三区理论,首先我们会不断在三个区之间横跳是很正常的,因为每个区都有自己独特的信息要传达,每个区也都是利弊兼并的。

人生就是没有完美的状态,不过每个人都有适合的比例——比如对于我来说,大部分是成长区,中部分是舒适区,少部分是恐惧区,是更适合我的;对于刚才给我建议的那个咨询师来说,她就比较追求刺激,需要大部分情况下是恐惧区,少部分是成长区,舒适区是最少的,才是适合她的。不知道大家的比例是怎样的呢?可以在评论区留言告诉我。

如何才能让别人不嫉妒你(如何不嫉妒别人)(8)

如何才能让别人不嫉妒你(如何不嫉妒别人)(9)

这次偏头痛的经历还有个好玩的“副作用”,就是我清晰地知道哪些事情是在消耗我,哪些事情是让我自己更自在的。我平时总爱想事儿,好的也想、 坏的也想,但从比例上来看,一般都是在想坏的事儿,也就是各种问题。我的脑子没有办法放松下来,总爱找各种各样的问题来解决。

之前没有偏头疼的时候,我感觉脑容量很大,所以什么都往自己脑子里边塞。但这段时间,我发现我没有办法给我自己乱塞东西了。但不是所有的思考都会让我头疼,我观察到有一些思考会加重我的头疼,那就是由于不自信带来的思考——比如我这样做别人会怎么看我呀,我是不是做得不够好呀之类的。就是这一侧的脑神经感觉就突然收紧,带着我整个脑袋疼,那个痛感很像牙疼,是酸楚的、揪心的。

然后我就开始有意识地过滤一些不自信的思考,只要脑袋一绷紧,我就知道这件事情没有想的价值和必要,至少现在不用以自己的身体为代价去想。然后我就逐渐形成了某种不自信一旦产生,就会自动过滤掉的条件反射,我只让自己思考我的大脑负荷允许范围的东西,这似乎很管用。

如果不是这次的经历,我以为只要是我想去思考的,都是对自己有益的,没想到有一些东西是需要过滤掉的。虽然大家没有办法期待自己也偏头疼来找到自己需要过滤掉的东西,但我觉得大家的生活中也一定有其它的信号,来告诉你什么时候需要照顾自己了,哪些是让你更加内耗的,哪些是给你带来能量的。

这样的信号可能是你身体的疲惫状态,可能是你哭泣的次数,可能是你觉得生活无意义的程度,可能是你越来越不想活动身体的麻痹。这些信号不是死的,而是可以帮你找到哪些是让你更自信的事情,多做让你更自信的事情,过滤掉一直在消耗你其实毫无结果的事情。


【安慰记心理小店,一个有超多实用方法和工具的心理便利店,欢迎来坐坐。】同名公号:安慰记心理小店回 兔子洞 体验免费心理树洞回 平行世界 参与心理能力训练回 工具包 得免费心理自助工具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