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从恩师令狐楚那里了解到“甘露之变”的前因后果。令狐楚忠正耿直,老成稳重,而且为政清廉,所以在朝野中威望很高。在父亲令狐楚的提携下,令狐绚最近几年官运亨通。

这天一早,李商隐来看望恩师令狐楚,令狐绚兴高采烈的来找李商隐,原来今年科举的主考官是令狐绚的好友高锴,令狐绚已经多次举荐了李商隐,告诉李商隐多写几篇行卷,过两天送给他们就好。

有了这一层关系,李商隐感觉今年的科举应该是十拿九稳了。听完令狐绚讲述,商隐非常感动,他从心里感谢恩师父子的大恩大德。

回到客栈,李商隐正在认真的编写着行卷,突然有人敲门,李商隐开门一看,并不认识,看装束打扮应该是应试举子。来人自报家门叫韩瞻,原来是通过主考官知道的李商隐,特意前来拜访的。

就这样,双方用晦涩的方式暗示给对方,他们都已疏通了关系。李商隐万万没有想到,与韩瞻的相识,对他的人生道路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考试按期举行,李商隐正常发挥。从考场出来,李商隐感觉身心疲惫,回到客店,见令狐绚已经等在那里,要好了几个小菜,一壶热酒,特意来为李商隐庆祝。

公元837年二月二十四日,是李商隐一生中最值得庆贺的日子,新科进士的榜文上,终于出现了“李商隐”的名字,韩瞻的名字也出现了。看完榜文,商隐并没有太激动,心中反而有些许的酸楚。从831年自己开始参加进士考试,前后七年,五进考场,这次如果没有令狐绚和高锴的话,估计又名落孙山。他从心里感激恩师令狐楚父子对自己的栽培和帮助。李商隐决心要干一番伟业,报答恩师父子的知遇之恩。

李商隐刚走出人群,韩瞻急忙走过来,怀着三分神秘的眼神向李商隐道喜。寒暄过后,韩瞻把李商隐拉到一处僻静场所,小声说:“你知道我能考中进士是谁推荐的吗?”

“不知道。是谁?”李商隐疑惑的问,“是我未来的老泰山,泾源节度使王茂元,在甘露事变中,他曾带兵前来守卫长安。”李商隐礼貌性的附和着,一直没有明白韩瞻的意思,韩瞻继续说:“我的娘子她还有个妹妹,待字闺中,比我娘子还漂亮,就是心特别高,不是天下有名的才子不嫁,我有心给你们俩撮合撮合,不知你意如何?”

商隐已经26岁了,在此之前,他曾喜欢过柳枝,但阴差阳错,柳枝早已成为他人妻,他连想都不敢再想起此事。其后,他也曾热恋过宋华阳,但那也只是无果之花,只留下了瞬间的美好和永久的回忆。如今,李商隐刚刚考中进士,正是春风得意的时候,是该开始认真考虑婚事了。

放榜完毕后,紧跟着是新科进士游园、大雁塔题名、曲江赐宴。在韩瞻的安排下,李商隐和王茂元家的小姐隔着曲江相互见了面。两天后,韩瞻告诉李商隐,王小姐很满意,李商隐心中的悬着的石头终于落地了。

一转眼快一个月过去了,万物复苏,春暖花开。李商隐急于回家看望母亲,想让母亲也分享一下自己的喜悦。听说商隐离京,同榜好友们到城东灞桥来为他送行。按照惯例,同榜中者无论年龄长幼,一律算是同年。这些新结识的朋友非常热情,摆酒设宴,举杯相送。李商隐感慨万千,随口吟出这首《及第东归次灞上却寄同年》:

李商隐无题中颈联表达了什么(李商隐11.金榜题名)(1)

次:停留。灞上:在今西安市东。却寄:回寄。李商隐于开成二年擢进士第。同年:科举制度同榜的人称同年。

芳桂:桂花。古代以登科为折桂,《晋书·郄诜传》:“臣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一枝,昆山片玉。”当年:正当少壮之年。

未分:未料。压:迫。压春期,谓春天将尽。

江鱼朔雁:分指相隔两地的朋友、同年。

秦树:秦地之树。嵩云:嵩山之云。

下苑:长安城东南曲江池风景区。

东门:长安城东出第一门曰宣平门,亦曰东城门。送饯:以酒宴送别。差池:不齐之貌。阴差阳错。

长条:柳枝。

白话译文

我们正当妙年,幸运地各折一枝芳桂;却也不曾料到:才是春末,我能有机会东归。我们一在北地,一去南方,虽然也可以长相忆念,但远隔秦树嵩云,今后的行踪,也就很难知悉了。

我们过去在下苑一带的游宴情况,此后也只能从想象中去回味了。我们各折桂枝,我此去是及第东归,面对灞桥柳色,自然不会惹起离愁,也就不须辱折柳条以相赠了。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关注下一集:送别恩师!明天见。

当你想要放弃的时候,告诉自己再坚持一下。人生最遗憾的事不是“我不行”,而是“我本可以”。如果暂时还抵达不了梦想的远方,就再多走两步,要相信,时间不会辜负每一分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