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日汀道(蒙古长调)在公元七世纪,产生于额尔古纳河的北方狩猎民族。蒙古民族形成并转为牧畜生产后,继承了这一古老曲调,把它演变成“潮尔道”(带有持续低音混伴结构的两重演唱形式),并开始有了礼仪歌。以后又经老艺人用技巧演唱,出现了“诺古拉”(用不同方法发出的波折音)。加上复杂多样的真假声变换,更是韵味无穷,使蒙古长调民歌艺术发展到了高峰。

在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西乌旗“昭那斯图杯”比赛、“东乌旗千人长调民歌大赛”活动中,上至七旬的老额吉,下至十岁小孩子,在空旷的大草原上演唱,让在现场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审代表,和蒙古国专家考察团人员深受感动。他们认为,蒙古长调在一度濒临失传的时候,是内蒙古草原人民把这一古老艺术瑰宝传承了下来,并呈现出勃勃生机的景象。最后,评审团通过了锡林郭勒盟蒙古长调申遗申请。

在蒙古族长调民歌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后,长调民歌“乌日汀道”,这一凝聚着蒙古先民智慧结晶的音乐艺术形式,已经成为全世界人类艺术宝藏中的珍品,必将得到悉心保护和大力弘扬。

蒙古族最著名的长调(历史悠久的蒙古长调)(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