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佳节即将到来,我想起了我父母还在的时光,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端午节怀念妈妈包的粽子?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端午节怀念妈妈包的粽子(怀念父母包的粽子)

端午节怀念妈妈包的粽子

端午佳节即将到来,我想起了我父母还在的时光。

那些年,每到这个时节。我的父母就开始忙碌起来了。

我的父母都是浙江省的。父亲是湖州市的,和陈立夫是同乡。

我母亲是江山县的(现在叫江山市,不过是县级市)和戴笠是同乡。

抗日战争时期,我父母不愿当亡国奴。千辛万苦才从浙江省跑到重庆,我爸在重庆第十兵工厂当了一个中校军衔的训导科长,现在应该算是抗战老兵。我妈在第十兵工厂子弟学校当小学老师。

解放后他们到了成都,大家都晓得50年代到70年代一个运动接一个运动。他们在成都的那段时光是在运动中度过,大家都晓得,我就不想多说了。

幸好在1978年,我和我的两个姐姐都一起考上了大学。我父母的日子才开始过得舒坦起来。

我爸为了给在农村下乡的我留下来一个退休顶替的工作机会一直没有退休,到了78年我考上大学之后他才退休。

我是75年下乡的,刚好那年国家暂停了退休顶替的政策,要不然我就直接顶替了,不用下乡去了,到了77年,还是78年(我记不清楚了)国家又恢复了退休顶替的政策。

我爸是1907年出生的,到1978年已经是71岁了,可怜天下父母心啊,他之所以拖到那么晚才退休,就是担心我下乡了,没有其他门路可以回到成都。只有靠他退休,我来顶替才能回成都。

我还算运气好考上大学了,他才安安心心的退休了。

我爸是浙江省湖州市的人,湖州和全国闻名的出粽子的嘉兴同属杭嘉湖平原地区。我去过嘉兴,他们那边的人很喜欢吃粽子,好多人的每日的早餐都是吃粽子,就像成都人早餐吃馒头包子一样。

我爸小时候就学会了做嘉兴粽子,退休以后心情舒畅了,又有时间了,每到端午节前他就开始忙碌起来准备做嘉兴粽子了。

端午节的一个月以前,在家乡的亲人就通过邮局寄过来包嘉兴粽子的粽叶,那个时候还没有快递,所以要提前一个月就寄粽叶。

我也不晓得那个时候成都有没有粽叶卖,反正那个时候成都人还不像现在这样的喜欢吃粽子,那个时候更没有马鞍路的粽子一条街。

可能是那个时候成都不那么好买粽叶,或者就是我爸的家乡情结,才要那么辛苦的千里迢迢从浙江省寄粽叶过来。

收到家乡寄来的粽叶后,一项重要的工作是泡酒米,我父母用了家里所有的盆盆罐罐,先把酒米仔细的淘洗干净,把杂质挑出来,成为纯净的酒米,再把酒米和水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静泡,这个静泡的时间好像有点久,可能是两天时间吧。

在泡酒米的同时,还有泡肉,要去割上好的五花肉,肉买回来要切成一个个长方条块块,然后抹上一定比例调和均匀的酱油,盐,红糖,加上绍兴酒(也是从浙江省寄过来的)。

还要把抹好调料的肉块放在一个盆里面腌制一段时间。

那个时候,成都的粽子以白味为主,粽子里面没有内容的,就是用粽叶把酒米裹成粽子的样子,然后蘸上红糖,或者其他调料来吃的。很少有像我爸这样那么复杂的做粽子的。

等到酒米泡好了

肉也腌好了。

我父母就要开始包粽子了。

包粽子是一个技术活儿,我学了好多次都没有学会。

我父母包的粽子不光是有肉馅的,还有豆沙馅的。

那个味道真的不摆了。

肉馅粽子,里面的肉经过了酱油,绍酒的浸泡,味道非常特别,加上有一些红糖,咸中带甜,还有丝丝绍酒的漂香。吃到嘴里一股浓浓的乡情,和香味一起浸入心脾和肺腑。肉被酒米包裹着,外面还有清香扑鼻的粽叶香味,经过高温蒸熟,入口化渣,肥而不腻,瘦而不柴;酒米在高温环境中变得糯软丝滑,既吸收了植物粽叶的清香,又有动物脂肪的滋润,与肉一起经过咀嚼,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各种不同的调料,各种不同的味道,有机的融为一体,又各具特色。使人胃口大开,大享口福。

尝过我父母做的粽子的人都赞不绝口。

他们都在劝我父母干脆就开个小店专卖浙江的粽子,肯定会发财。

我父母说自己不是做生意的人,也无发财的愿望。

只图个自得其乐,自己开心。

可惜我也没有学会这门手艺。

我父亲在93岁的时候走了,我就再也没有吃过那么好吃的粽子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