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又称《前汉书》,是由东汉史学家班固撰写的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记载了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至王莽新朝地黄四年(公元23年)共232年的历史。

作者班固(公元32年-92年),字孟坚,汉朝东汉时期历史学家班彪之子,班超之兄, 扶风安陵人(今陕西咸阳)。生于东汉光武帝建武八年,卒于东汉和帝永元四年,年六十一岁。

汉书简介及评价(二十四史系列之汉书)(1)

东汉皇帝纪年简略

一、《汉书》的内容简要

《汉书》包括纪12篇,表8篇,志10篇,传70篇,共100篇,计80万余字,前后历时二十余年,于建初年中基本修成。

《汉书》的写法基本以《史记》为模板,与《史记》的“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相比,少了世家,将“书”改为“志” ,其余基本相同。

纪12篇,包括汉高祖刘邦到汉平帝等11位帝王和吕后的本纪。

汉书简介及评价(二十四史系列之汉书)(2)

表8篇,班固去世时尚未完成,由班固的妹妹班昭补写。

汉书简介及评价(二十四史系列之汉书)(3)

志10篇,其中的天文志在班固去世时尚未完成,由班固弟子马续补写完成。

汉书简介及评价(二十四史系列之汉书)(4)

传70篇。

汉书简介及评价(二十四史系列之汉书)(5)

二、西汉历史简要:

史书阅读需要了解历史背景,由于《汉书》记载的历史包含了秦、西汉、新朝三个时间段,所以简要介绍一下三个朝代。

秦朝在战国末年依次消灭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于公元前221年统一海内;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东巡至平原津而病,崩于沙丘。于是赵高为胡亥游说李斯,矫诏,杀扶苏和蒙恬。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被派遣去戍守渔阳,但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按律当斩,于是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在大泽乡揭竿而起。

汉书简介及评价(二十四史系列之汉书)(6)

此时,天下各处的六国之后也随之闻风聚起。公元前207年,秦朝的天下大势几乎一去,赵高怕祸及自身,于是让其女婿阎乐以捕贼为由带兵闯进宫中,逼迫秦二世自杀,后欲立秦王子婴,但子婴先下手为强,将赵高杀死。

但此时,刘邦已经兵临城下,大势已去,秦王子婴于公元前206年投降刘邦,由于子婴只称秦王未称帝,所以公元前221年-前207年)二世而亡。

公元前202年,楚汉争霸决出胜负,霸王项羽兵败垓下,乌江自刎,刘邦取得天下,登帝位,定都洛阳,后因娄敬劝说关中更适合做都城,于是高祖定都长安。

高祖刘邦到孺子婴的汉朝历史,史称“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

整个汉王朝历经29个帝王,享国祚405年,其中西汉历经15位皇帝,享受国运210年。

其中西汉的15位帝王分别为:

高祖刘邦、惠帝刘盈、前少帝刘恭、后少帝刘弘、文帝刘恒、景帝刘启、武帝刘彻、昭帝刘弗陵、废帝刘贺、宣帝刘询、元帝刘奭、成帝刘骜、哀帝刘欣、平帝刘衎、以及孺子婴。

简单来记忆即:高惠吕、文景、武帝、昭宣、元成哀平、孺子婴。

汉书简介及评价(二十四史系列之汉书)(7)

汉高祖刘邦

西汉历史分为四个时期。

第一期,高祖、孝惠、吕后(前188年-前180年)时期。

此时汉王朝初定天下,百废待兴。高祖初定天下,大封同姓王与异姓王。

高祖崩,孝惠帝即位,但为人柔仁懦弱,朝廷大权遂入吕后之手,惠帝死后,吕后扶持了两位傀儡上位。吕后死后,吕氏被瓦解,大臣迎立文帝。

第二期,文、景时期。

承接春秋战国以来五百余年(公元前770年-前202年)的长期战争,加以秦代的繁徭重赋,秦、汉之际的扰乱,天下百姓渴望休养生息,安居乐业,而文、景二代也采取了清静无扰,轻徭薄赋的举措,虽内有吴楚七国之乱,外有匈奴不时侵掠,但社会也呈现出富庶之象。

第三期,文功武治武帝、昭宣之治时期。

武帝内立五经博士,表彰六艺,罢黜百家,外北伐匈奴,西通西域并开河西四郡,南平闽越、南越,东北并朝鲜,西南开西南夷。一时武功文治,赫然可观。但营造宫室,信方士,而武帝的太子据,就因“巫蛊之乱”而死。

武帝后传位昭帝,令霍光等辅政,但昭帝年二十三而死,霍光立昌邑王刘贺,百日,废之。迎立戾太子孙刘病已,为宣帝。

汉武帝时开始使用皇帝年号,并且在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下诏,让司马迁等造《太初历》,以正月为岁首(之前是以冬十月为岁首),色上黄,数用五,定官名,协音律,定宗庙百官之仪。

第四期,元、成、哀、平、孺子婴时期。

自元帝以后,君主逐渐愚懦,更兼之短祚,外戚威权日涨。

元帝柔仁好儒,暗于听受,宦官弘恭、石显专权。成帝荒淫,委政于外戚王家,哀帝夺王氏之权,然而所重用的也是外戚丁氏,和其祖母之族傅氏。

哀帝崩,成帝之母,召用王莽,心怀大志的王莽弑平帝,立孺子婴,后篡位建立新朝(公元8-23年)

三、《汉书》(艺文志)之《诸子略》

班固的汉书里面的《诸子略》很出名,对诸子十家进行了分析,且认为诸子十家各自出于不同的官职。

诸子十家,即儒、道、墨、名、法、农、杂、纵横、阴阳、小说等十家。

例如儒家,:

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孔子曰:“如有所誉,其有所试。”唐、虞之隆,殷、周之盛,仲尼之业,已试之效者也。然惑者既失精微,而辟者又随时抑扬,违离道本,苟以哗众取宠。后进循之,是以《五经》乖析,儒学浸衰,此辟儒之患。

道家:“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合于尧之克攘,《易》之嗛嗛,一谦而四益,此其所长也。及放者为之,则欲绝去礼学,兼弃仁义,曰独任清虚可以为治

阴阳家:“阴阳家者流,盖出于羲和之官,敬顺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此其所长也。及拘者为之,则牵于禁忌,泥于小数,舍人事而任鬼神。”

......

最后总结诸子十家,说:“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班固认为诸子九家可观者中并不包含小说家,因其“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涂说者之所造也”,而且“闾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刍荛狂夫之议也”,所以“可观者九家而已”。

后又说明了诸子九家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即“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