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杨家将真实下场:杨家将可不是仅此一家(1)

将门是中国古代的常见现象,因为杀人放火、大规模PK的技术在冷兵器时代非常需要实际操作经验,将军的儿孙们往往比同龄人有更优越的条件。古代君主们就算再不喜欢将门,也无法杜绝将门的存在。将领、将门一旦长时间领兵,自然就会有大量依附性很强的私人势力,对某只军队会形成品牌效应,某家军也是古代公开的叫法,不光有岳家军、戚家军,还有李家军和祖家军、毛家军。因此我们耳熟能详的杨家将和杨家军也不是只此一家,有多个同字号的品牌。

历史上的杨家将真实下场:杨家将可不是仅此一家(2)

北宋的杨家将一连三代守卫边关,得到了欧阳修的称赞,在南宋就多出了一个著名亲戚,这个人的部队也被叫做杨家军。这个亲戚就是杨存中,岳飞口中的“十哥”,也是把岳飞送到绝路的人。杨存中自称是杨家将的后人,证据是自家祖上在五代时也叫杨信,“曾大夫信,以儒学称于乡,值五季乱,晦迹不仕”。杨业的老爸也叫杨信,所以他就自认是杨家将的后人,还找到杨业的后人,真的认祖归宗。其实他家祖上的杨信和杨家将没啥关系,杨信这个名字在五代时期很普通,就像全国有29519名叫马云,却只有一个成了马爸爸一样。杨业的老爸在北汉就是人生赢家,他家祖上的那个杨信真的不是北宋杨家将的先人。

历史上的杨家将真实下场:杨家将可不是仅此一家(3)

历史上的杨家将真实下场:杨家将可不是仅此一家(4)

但老杨混得好,在宋高宗时期就混成了郡王。老杨当过殿前副都指挥使,有杨太尉的称呼,是南宋早期禁军最高指挥官。老杨的部队也被叫做杨家军,赵构也欣然接受。只是南宋的这个杨家将除了个人战力强,没单独指挥大兵团的能力,打造的禁军战力也不强,根本算不上名将,他的杨家军也只是战场上的配角。

历史上的杨家将真实下场:杨家将可不是仅此一家(5)

北宋的杨家将名声很大,以至于比他们更早扬名立万的播州杨家也要自称杨家将。播州杨家在晚唐时期就占据了播州(875年),但在两宋时期他家的名气就远不及山西的杨家将。按照播州杨家的自述,他家也是山西太原人,和杨业家是远亲。杨文广跟着狄青南征时,遇到了播州杨氏的老亲戚,发现播州杨家出现了继承危机,就让自己叔叔的孙子杨贵迁继承了播州杨氏的土司职位。播州杨氏还特意写了一份错漏不少的家谱,让杨亿给他家背书。那份家谱问题很多,但当时很多人都不愿意拆穿,因为播州杨家有钱有势了700多年,愿意砸钱维护虚构的尊严,宋濂都说“自是,守播者皆业之子孙也”。

历史上的杨家将真实下场:杨家将可不是仅此一家(6)

为了对得起杨家将的名号,播州杨家成了明代杨家将故事最热心的推动者,还在请人对杨家将故事进行了移花接木处理,播州杨氏女土司的战斗故事就变成了《杨家府演义》中杨怀玉征讨西番新罗国鬼王、“十二寡妇征西”等情节。播州杨家的军队自然就是杨家军,在宋代他们对抗过蒙古大军,在明代也是四川(播州在明代和四川关系更紧密)方面征讨各路番人部落的王牌部队。

历史上的杨家将真实下场:杨家将可不是仅此一家(7)

明代还有一个杨家将,那就是杨洪家族,他的部下也被叫做杨家军。杨洪资历很老,永乐年间就跟着明成祖朱棣北征。正统年间杨洪进入升迁快车道,从游击将军干起,一路升任为总兵官,长期镇守宣府。土木之变时杨洪就是宣府当总兵,就是他坚决不服从明英宗的命令,不给瓦剌人辛苦费,也不放瓦剌人入关,也是他在战后扫荡了战场,不辞辛苦回收战场装备,给北京守军提供了大量装备,是北京守卫战的功臣。杨洪的三个儿子也在明军中任职,杨能、杨信都因功历任宣府、延绥、大同等地总兵官,杨俊也担任游击将军。明朝史书的评价是杨洪“父子兄弟皆佩将印,一门三侯伯(杨洪生前封侯,死后晋封颍国公;杨能封武强伯;杨信封彰武伯;其时称名将者,推杨氏”。杨洪还收留了不少家丁,有十六名家丁做了军官,形成了明军中的杨家军。

历史上的杨家将真实下场:杨家将可不是仅此一家(8)

在杨家将以前,唐朝也有数代为将的杨氏太监家族,他们一家掌管的军队和影响力都远超北宋杨家将。只是因为这家人都是太监(收养的外姓孩子),后世才少有人攀附。某家将、某家军在封建社会很常见,以为某家将、某家军就会触犯君王忌讳,那就是想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