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的生平用两个字可以概括。

第一个字,穷。

太穷了。

蒲松龄出生于崇祯十三年(1640年)。那一年,天下大乱。

关外,皇太极的清兵虎视眈眈。关内,张献忠的起义军步步紧逼。夹缝之中的大明已如强弩之末。

蒲松龄的家乡山东,也正遭遇着一场大旱。粮食颗粒无收,饿殍遍野,大家只能勒紧裤腰带过日子。树叶和树皮都被吃尽了,百姓惶恐不安,卖儿鬻女,只求活命。

此时出生的蒲松龄,似乎注定半辈子逃不过一个“穷”字。

蒲松龄的父亲蒲槃年轻时是个读书人,参加过科举,没能够考取功名。为了生活,他转而开始经商。

但在那个年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蒲槃始终放不下科举失利的阴影,于是,他把这个梦想传给了儿子。

在父亲的殷殷教诲下,蒲松龄接过了接力棒,走向了科举的第一线。

他一生的故事,也由此开始。

聊斋蒲松龄经典故事(一部聊斋传千古)(1)

蒲松龄的出生地,山东蒲家庄

蒲松龄的少年时期,家里的经济状况还过得去。父亲经商有道,家中不缺衣食。后来,蒲松龄两个哥哥相继娶了妻,灾难就到来了。

两个嫂子都是悍妇,把家中折腾得整天鸡飞狗跳,不得安宁。

蒲槃苦不堪言,大怒:这日子还能过吗?分家!

于是,康熙三年(1664年)(一说于康熙四年),四兄弟分家。由于嫂子们很能打,两个兄长分到了宽敞明亮的屋子,蒲松龄只分到了村东头三间简陋破败的草房。

屋子本来是用来堆柴草的,年久失修,连个门板都没有。蒲松龄向别人借了个门板,算是正式住了进去。

即使在这样的环境里,蒲松龄也没有太过悲观。他几乎虔诚地认为,有一天他一定会出将入相,光耀门楣。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历史上已经有了太多这样的传奇。

他相信,下一个,就是他。

.

蒲松龄的才华是毋庸置疑的。

写小说,他绝对出挑。但可惜,在一个盛行八股文和诗歌的时代写小说,就未必出挑了。

每个时代都会有那么一些离经叛道的人,面对诸多的规矩,置若罔闻、我行我素。

对此,总有人试图向他指出一个所谓的“正道”。

倒不是他人太古板,只是他们从几十年的生命中得到了一个经验——以一人之力与一个体系碰撞往往是悲惨的。

但是,假如这个人是天才呢?

.

蒲松龄就是一个天才。

顺治十五年(1658年),19岁的蒲松龄参加了人生中第一场科举考试。

试题是《早起》(《蚤起》),出自《孟子·离娄下》。一般来说,考生需模仿孔孟的语气,诠释其中的义理。

但蒲松龄偏偏不这么写,他要写一篇小说。

一篇悬疑小说。

一开头,他点出了文章的女主角——一个神秘的女人。

“这天,她早早的起床了,是为了跟踪她的丈夫。”(起而早也,瞷之计决矣。夫齐夫妇之起何以早也?惟瞷良人之故。)

蒲松龄仿若置身故事中,全方位地刻画这个女人,写女人对丈夫的怀疑、想跟踪丈夫的心思、害怕被丈夫发现的忐忑,还有一夜未眠的焦虑。

终于,丈夫出门了,她的跟踪计划可以开始了。她对小妾说:“你在家等我,我走了。”(姑掩关以相待矣,我去矣。)

到此,故事结束。

在一片歌功颂德、讲大道理的八股文中,突然看到这么个小说,主考官惊呆了。

按照常理,一篇高考零分作文即将诞生。但上天总是眷顾天才的,这次,奇迹出现了,他的主考官是大才子施闰章。

清初的诗坛有“南施北宋”的说法,“南施”就指的是施闰章。

只有才子才能理解才子,施闰章看到这篇文章,再三品读,击节赞叹:“观书如月,运笔如风,有掉臂游行之乐。”(读这样的文章,就像甩着胳膊游乐啊。)

放榜。全省第一。(院试)

在这之前,他已经拿到了县试第一和府考第一。

《淄川县志》记载:蒲松龄县府院三试第一,文名籍甚。

山东头名秀才,少年天才,一战成名。

聊斋蒲松龄经典故事(一部聊斋传千古)(2)

清朝科举考试选官流程

少年得志,意气风发。

蒲松龄与几个年轻秀才成立了郢中诗社,自称“山左风流客”,一起游山玩水,写诗读书,相互勉励,好不快哉。

在他面前是一条光辉无限的大道,直通朝堂。他离那里,似乎只剩下一步之遥。

但这一步,他再也没能跨过去。

他人生中的第二个字,便与这科举考试紧紧绑定在一起:苦。

人生之苦——求不得。

蒲松龄考了多少次?不知道。

只知道他从十九岁考到六十余岁,这中间,是屡战屡败的数十年。

如果当时有考试次数的榜单,他一定名列前茅。从青葱年少到白发苍苍,他再也没能迈过举人这道坎儿。

考试不易,生活也不易。柴米油盐酱醋茶,妻子儿女的口腹之欲,全都指望他一个人。

有时候遇上天灾,一家人免不了要饿肚子。在生活困窘时,他甚至对在田间啄食粮食的田雀深恶痛绝,以至于写诗痛骂。

余粮不够倒也罢了,赋税还年年上涨。不交税的百姓会被衙役们打板子(催科),蒲松龄不愿衙役上门,忍饥挨饿也要给朝廷交齐赋税。

他常去富贵人家出任老师、秘书,或给人代写一些文章。为了几斗米糊口,他苦思冥想,用尽了笔墨,夸奖他们“经纬全才,朝野重望”,或是“尚书之声,门乃如市”。

这一困窘境况,直到40岁时他去刺史家出任塾师(坐馆)后才有所改善。

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60多岁的蒲松龄被推举为乡饮酒礼的宾介。在当时,这是一种尊贤养老的虚礼。

与蒲松龄同时被推选的还有两个当年同在郢中诗社的朋友,三人重逢,好不唏嘘。

当年他们少年得志,抱负不凡。如今时光一晃,几十年过去了。三人在这条路上都是一无所获,只余下了两鬓风霜。

蒲松龄写诗感慨:“忆昔狂歌共夕晨,相期矫首跃龙津。谁知一事无成就,共作白头会上人。”

到这里,差生蒲松龄的故事终于结束了。接下来,是作家蒲松龄的故事。

聊斋蒲松龄经典故事(一部聊斋传千古)(3)

蒲松龄画像

这又要回到蒲松龄的那篇《早起》。

自打年少起,蒲松龄就喜欢读书。四书五经他是不爱读的,他爱读的是《庄子》、《列子》、《游侠传》等充满了想象的书。

蒲松龄深受这些书的感染,才有了那篇不同寻常的《早起》,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作家蒲松龄和考生蒲松龄,注定要踏上两条完全不同的道路。

作为一个考生,这个爱好把他带向了深渊,科举之路从此化为一场幻梦;而作为一个作家,他面前则展开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一条漫长而辛苦的创作道路。

他开始收集故事,把看到的、听说的、亲身经历的、脑中所想的故事都记录了下来,集成了一本册子,定名《聊斋志异》。

他在龙兴寺游览,见识了寺中风貌,写就了寺庙里的人仙恋情;他去高官家中坐馆,目睹兄弟妻妾相争,刻画了封建家族的恩恩怨怨;他随高官南游,看遍了官场的腐败和百姓的苦难,以笔为剑,剑指封建官场。

蒲松龄的第一篇作品究竟是在什么时候写就的,至今已经很难考证。但可以肯定的是,在他二十多岁时,多篇传世之作已经诞生。

书里有故事,故事里有人生。

随着他笔墨挥毫,一个五光十色的世界徐徐展开。他半生辛苦劳碌,笔下却开辟了一个美好的桃花源。

在这个世界里,有时他是苦读的书生,深夜投宿寺庙,有妙龄女子来访。这女子眉目如画,楚楚动人,两人相识相知,结为夫妻,生儿育女。(《聂小倩》)

有时他是行脚的商人,在屋内读诗。美人鱼在窗外偷听,见他风雅,暗自倾心。美人鱼身有神术,能预测商品的盈亏。两人日进斗金,富贵满堂。(《白秋练》)

有时他是方外的道人,在山中修行,酒喝得不尽兴,便把纸片化作月亮,筷子化作美人。美人起舞,月光盈袖,一曲《霓裳羽衣舞》动人心魄。(《崂山道士》)

更多的时候,他是“异史氏”,在故事结束后留下一两句闲言,放下手中的笔,看一宿的夜色和灯火,心神摇曳。

故事里,书生美酒在杯,美人在怀,而现实中,他面对的却是破旧的房屋,闪烁的烛火。

聊斋蒲松龄经典故事(一部聊斋传千古)(4)

《倩女幽魂》中的聂小倩(王祖贤饰演)

他并不是没有富贵的机会。

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喻成龙盯上了蒲松龄。

喻成龙是山东按察使,朝廷的三品大员。他邀请蒲松龄到官衙作客,亲自接见,殷勤备至。

客套之后,喻成龙说,想以一千两白银来买《聊斋志异》的署名权。

在当时,农民全家一年的花销是二十两银子。

一千两白银,相当于一家人五十年的花销。

喻成龙信心满满,势在必得。他理所当然的以为,凭这一千两,拿下《聊斋志异》不是问题。

然而,他失算了——蒲松龄回绝了他。

回绝之后,蒲松龄有些后怕。为免喻成龙不快,他献上了两首诗,夸赞喻成龙的政绩和德行,但绝口不提要把《聊斋志异》让给他。

喻成龙想不明白,蒲松龄算不上富贵,为什么连一千两都不愿意接受?

.

不错,他曾经穷困过,甚至连饭都吃不上。

为了养家糊口,他常年在外坐馆,身边没有亲人,没有朋友。

有不少人曾欣赏他的才华,可他们要么不理解他的追求,要么身份地位与他有云泥之别,要么就是短暂相识后就匆匆离去。

是这本书陪伴他日日夜夜。里面的鬼狐精怪是他的朋友,石头、花鸟、树木也是他的朋友。

古人以梅花为妻,仙鹤为友。他以此书为友,以书里的风流人物、鬼狐精怪为友。

他早已习惯了他们的陪伴。

出卖他们,他不愿意。

聊斋蒲松龄经典故事(一部聊斋传千古)(5)

《倩女幽魂》中的聂小倩(王祖贤饰演)

晚年的蒲松龄,过得还算舒适。他结束了多年的坐馆生涯,回到了家。家里盖了新房,有书有竹有酒,还养过一只猫。

烦心事有儿子处理,家务事有妻子操持。蒲松龄读读书,喝喝酒,也颇觉快意。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74岁高龄的蒲松龄带子侄在蒲家庄种下了二十多棵柳树,春风拂过,枝叶纷飞。

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春节,蒲松龄为自己占卜了一卦,卦象不吉。

正月初五,蒲松龄带儿孙回祖坟祭奠,回来之后开始咳嗽气喘。

正月二十二酉时,蒲松龄与世长辞,终年76岁。

他的生命停留在这一年。

他有才华和头脑,却未曾出将入相、显祖荣宗;也有耿介和热血,却也曾违背初心,对达官贵人曲意逢迎;他有志写出一本传世之作,却也沉沦俗世,无法割舍利禄与功名。

他是郁郁不得志的书生,是自困半生的囚徒。

也是聊斋世界的创世之神,万物之主。

聊斋蒲松龄经典故事(一部聊斋传千古)(6)

《画皮》中的小唯(周迅饰演)

蒲松龄去世约50年后,《聊斋志异》青柯亭刻本出版,全国书坊翻印,风靡天下。

约240年后,在蒲松龄亲手种下柳树的蒲家庄,一座蒲松龄纪念馆拔地而起。

馆中有一匾,上书“聊斋”二字。两侧对联高悬,出自郭沫若:“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约280年后,《聊斋志异》已有英、法、德、日、俄、挪威、瑞典、意大利、西班牙、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二十多种外文译本。

聊斋蒲松龄经典故事(一部聊斋传千古)(7)

《聊斋文集》清抄本

中国有过多少读书人?又有过多少举人和进士? .

但蒲松龄只有一个。

康熙十二年(1673年),蒲松龄登泰山时,曾写过一篇《秦松赋》,里面写了泰山上的一棵古松。这棵古松历经千年,枝繁叶茂,秦始皇给它赐名为“五大夫松”。

在文章最后,他向这棵树发问:“你就是五大夫吗?秦始皇当年册封你,你是否以此为荣呢?”

一会儿,他睡着了。在梦里,这棵松树回答他:

“世上的人唤我为“牛”,我便是牛。唤我为“马”,我便是马。秦始皇虽册封我为大夫,我却从不觉得我是什么大夫。”

“我是归隐东海的鲁连的乡党,是慷慨赴死的田横的门人。高人烈士,义不帝秦。秦始皇是谁?想让我称臣,他也配?”

千年过去,始皇早已作古,这朝堂也不知换了几回。而泰山始终巍峨耸立,淄川依旧杨柳依依。

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在瑞典发表获奖致辞时说:我故乡曾出了一个讲故事的伟大天才——蒲松龄,我是他的传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