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用几分钟,带你看看微信朋友圈的套路有多深…

朋友圈你根本就不爱我(活在朋友圈里的你和我)(1)

前段时间在微信上突然收到了一个老同学发来的喜帖。在此之前,我根本想不起“喜马拉雅的鲁比”就是小郑。依稀记得很多年前,我有跟她一起被老师罚扫分担区的情谊。很多年不联系,友谊的小船没翻,但早已直挺挺得插进海底的污泥沙石。

收到请柬后接下来的几天,不管我在朋友圈发什么,她都会和我进行亲切友好的互动,甚至给我寄来生日礼物。我实在抹不开同窗三年的面儿,甩给她一个红包,并用一个礼貌的理由回绝了她的邀请。之后,她就彻底消失在了我的朋友圈。

我在跟闺蜜吃饭的时候聊起这件事。

“你会去参加老同学的婚礼么?”

“那得看我跟她熟不熟。”

“互有微信号算熟么?”

“我还有楼下理发店Tony的微信呢,你说呢?”

“……………………………………”

我花一整天时间浏览了微信好友列表,发现在分设的20多个标签里,至少有15个与我现在的交际圈无关。更可怕的是,这些人没有参与我的生活,却在无时不刻地窥探我的日常。

试问,微信朋友圈的套路到底有多深?

NO.1 朋友圈就是你的标签

我有一个同学。我感觉他的人生像是每天都泡在粪坑里。但凡发朋友圈,必定一脸愁云惨淡。

“贱人年年有,今年特别多。”

“如果这就是所谓的公平… 呵呵…”

“全世界的老板都是法西斯,天天加班,加你妹啊!”

“唉,人这一辈子,也就这么回事…”

现在的职业习惯是,每加一个微信好友,就会首先通过朋友圈了解他的个性和喜好。这种最直接、便捷的方式,会让我对一个陌生人形成最初的人格化定位。如果他的朋友圈充斥着商界大佬的鸡汤演讲,那他十有八九是有些抱负的励志青年;如果他擅长评论热点,那你可以看清他的思路和观点;如果他有一张自拍是很夸张的大小眼,那至少你知道这个人可能自恋并且细节感不强,毕竟那么一大堆P图软件也没救的了他一张脸。

我的那位同学,经常问为什么同事总是屏蔽他的朋友圈,其实答案很简单:没人愿意跟一副“社会欠你500万”嘴脸的人深交。你的朋友圈出卖了你好的坏的喜欢的讨厌的等一个或多个属性。

NO.2 朋友圈并不一定是你的朋友圈

前几天听有人说:“自从有了朋友圈就没朋友了”。照常理,它叫朋友圈,理应是一种熟人社交。我相信你跟我一样,早期微信好友都来源于相处多年的朋友或老同学。但最近几年,当我们不再需要通过递名片、发信函、写短信、打电话互通有无时,“陌生人社交”变成一种常态。先加微信,再慢慢了解,逐渐成为职场甚至生活中的重要社交方式。

于是,你的朋友圈越来越少看到有人认真分享生活,取而代之的是刷不尽的微商广告、滥用“同学情”和“哥们义气”的集赞抽奖及投票、装13的晒礼物秀恩爱、还有最可恨的“看完不转不是中国人”甚至恶毒的诅咒。这些人有的是你的朋友,有些是楼下理发店的“Tony”,有些只是卖你假货的“代购”。

所谓陌生人社交大抵是这样。你刷你的屏,我发我的日常,感兴趣就点个赞表示“朕已阅”。所以你的朋友圈并不一定是你的好友社交圈,它更像是产品分销厂、爱情修罗场、情绪发泄场和人情交易场。

NO.3 对不起,您已不是对方好友…

微信有一个一直让我耿耿于怀的功能bug,就是它不能在第一时间为我显示把我拉黑或屏蔽了的好友。如果主动发现,那被屏蔽或拉黑的人就很不爽了。TA无法分辨对方只是删光了朋友圈,还是TA被对方踢出了朋友圈。虽说屏蔽或拉黑不作显示的设计初衷是为了避免尴尬。但怕尴尬并不解决问题,反而容易将误会和矛盾加深加重,进而变成人际关系中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

其实,朋友圈也是一个小江湖。江湖自有江湖规矩。一定要尊重别人的言论自由,如果你不喜欢,你可以选择不看,但不要在别人的状态下写些冷嘲热讽的评论,更不要对别人的生活指手画脚。这也是任何社交中最基本的原则。

最后,希望你过得好。希望你过得比朋友圈晒出的样子更好。

番外. 长辈在朋友圈…

“退休后远离这10件事,绝对让你活得潇洒!”

“吃完晚饭喜欢遛弯的人注意了,走出事了…”

“近期不要买这种水果,太可怕了!”

“这3个生肖女,一辈子吃喝不愁,看看有没有你!”

“各位亲人,看到这个救命的方法每个人都要传下去,做件善事。”

“这个东西要连皮吃,可防99%的病,才2元一斤”

“42岁妈妈竟生了10姐妹,女儿们一出场经验全场人!老公都认不出了…”

(欢迎补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