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本是计划休息的,几天前突然看见一则新闻:今年的国庆节是开国大将黄克诚诞辰120周年(1902年10月1日-1986年12月28日)。觉得有必要聊一聊。

相比于其他将帅,黄克诚的军功不那么耀眼,但他“一辈子说真话”,这种品质远比战功更宝贵。

国士无双原型真实身份(国士无双黄克诚)(1)

1、对领导仗义执言

黄将军最知名的一次说真话,是在1959年7月的庐山。

当时国内已经和平10年,但那一场政治波澜不亚于战争年代的凶险。

彭元帅上了史上知名的“万言书”,给最高领导提意见,随后形势的发展波谲云诡,大家纷纷站队,元帅陷入旋涡。

黄将军对元帅这种做法并不认同。当时他和元帅住在同一所别墅,聊天时还直言此举不对:一是方式不对,老战友有意见可以当面提;二是内容不妥,信中一些提法和用词不合适。

但在随后的正式会议发言中,将军却没有落井下石,转身支持元帅。

意见当面提,正式场合维护公理——光明磊落。

据说,将军发言时,有老战友出于保护,向他使眼色或婉言暗示,都没有拦住将军的慷慨直言。会后有人找他谈话,要他和元帅划清界限,将军不从。

最高领导亲自来找将军,有了史上著名的一次谈话。

最高领导很忙,将军也难得一见。见面谈及峥嵘岁月,最高领导提到了解放战争时的四平保卫战。我军初入东北,固守四平,国军疯狂进攻,结果我军失败后全线撤退。

当时将军身在火线,提出不可固守,给战场总指挥林总拍去电报说明利害,结果石沉大海。十多年后,再次提及此事,最高领导说这是他下的令。

最高领导:“难道打错了?”

将军:“开始敌人推进时,我们打他一下,这没错,之后敌人找我军决战时,就不该固守了。”

最高领导:“是我决定要固守四平的。”

将军顿了一下:“你决定的也是错误的。”

领导听后久久无语,之后缓缓开口:“那就让历史和后人评说吧。”

唯实不唯上。

国士无双原型真实身份(国士无双黄克诚)(2)

2、对部下以德报怨

会后,将军被免职。

下了庐山回京,批判逐步升级。

在新的考验面前,昔日战友表现各异,多数人只是无关痛痒的表态,也有人颠倒是非,开国中将吴法宪发言称:1945年新四军第3师北上,时任师长的黄将军借机将金条(440两)、银子和法币纳入私囊——这样的罪名足以致命。

吴法宪在新四军和四野时期,都曾是将军的下属,将军还提拔过他当政治部主任——这更让人唏嘘。

后经调查,将军完全清白。有罪的反而是吴法宪。

吴对处于逆境中的老首长落井下石,对另一位当红的老首长亦步亦趋。随着那架飞机折戟蒙古高原,吴牵连其中被关押。

上世纪70年代末期拨乱反正,将军任中纪委常务书记,负责冤假错案的平反。邓华、洪学智、梁兴初等一大批共和国战将,都在将军的推动下恢复职务和名誉。

吴法宪就惨了,1981年被判17年——他的问题太复杂。

监狱中的吴法宪日子很艰难,他体态肥胖,并患有严重的心脏病和高血压,又经过多年的监禁,随时可能死去。

将军不计前嫌,主动帮助他保外就医,并安排其妻子照顾吴的饮食起居,还允许子女随时探望。

将军说:“当时那个环境,他要是不和我划清界限的话,自己也不好过。”

吴出狱后,泪流满面向老首长赔礼道歉,羞愧难当。

国士无双原型真实身份(国士无双黄克诚)(3)

3、对历史客观负责

1985年,《中国大百科全书》在编纂中遇到难题:革命战争年代军事人物部分,如何评价林总?

将军约见编辑团队,开门见山说:“你们在写林彪这样的历史人物时,一定要借鉴司马迁的写作态度,同时还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进行评价,而不是用批斗会的方式去一棍子打死。不要只盯着问题的一面,而要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还原历史的真相。”

当时,人们评价林总采取“模糊化方式”:仅罗列其曾任官职,简单叙述战争事迹,不谈革命贡献。

将军要求实事求是,辩证地看待这个人。比如:

在写林总担任具体职务时,要讲清楚他指挥的战斗情况;在讲中央根据地时,要明确提到他曾是毛主席和朱总司令的爱将。

著名的平型关大捷,将军表示林总是主要指挥者,而其他将帅只是参与者。

解放战争时期在东北,部队从最初10万迅速发展到超过100万人,建立了可靠的后方基地,将军认为林总功不可没。

……

将军与林总在东北一起共事四年多,期间还曾有过矛盾,但他却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公正评价。

将军提出的意见最终都被采纳,这才有了《军事大百科全书》中对林总的全面客观评价。

“国士无双”一词语出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一辈子说真话”的黄克诚大将当之无愧“国士无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