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王慕之

力压广东,2021年江苏拿下了GDP增量第一的头衔。

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作为目前唯二的GDP超十万亿大省,广东和江苏在2021年又实现了新的突破。广东GDP迈上12万亿的台阶;江苏则突破11万亿,其高达13645.2亿元的GDP年度增量,反超广东(增量为13608.73亿元),不出意外将排在全国第一位。

昨日,备受各界关注的江苏省各市GDP新鲜出炉,我们看到,苏州以22718亿元的成绩依然稳坐老大位置,南京在超越无锡之后,也拉开了与无锡的距离,南通市跨过万亿之后拿到11026亿元的成绩,平稳发展。排在第四位的常州,虽然成绩平平( 8807亿),但名义增速12.84%相当高了,超过苏州,让人感慨。

人说如今苏锡常成了苏锡无常,也有人说,常州下辖县级市本就不如苏锡,单纯以经济数据来比常州人民不服。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城市竞争如此激烈,本就无太多对错可言。而一个城市如今呈现的发展现状也是天时地利人和多方复杂因素综合的结果,不仅与自身实力相关,也与整个国家的发展战略规划紧密相连。曾经的苏锡常,在历史条件下组合成立,也必然会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逐渐瓦解。

广东gdp增量与江苏对比 GDP增量第一江苏反超广东(1)

01.“苏南三霸”红极一时

苏州、无锡和常州,苏南地区这三座接连在一起的城市,曾经引领着中国经济发展的风潮。1983年,费孝通就是总结在苏锡常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实现非农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闻名全国的“苏南模式”这一概念。

苏州、无锡和常州被誉为“苏南三霸”,“苏锡常”组合响彻全国。

苏州的赫赫威名,自不必多言。过去二三十年来,一直都是中国最牛地级市,GDP稳居全国城市前七,最高排到全国第五,甚至一度有赶超深圳之势。

无锡是第二牛地级市。曾多年跻身全国城市前十强,并一度力压南京,逼得堂堂江苏省会城市不得不扣上“苏小三”的帽子。

而常州能够与苏州、无锡相提并论,足见实力不容小觑。

早在1975年,新华社就用连续报道的方式,发表了常州工业大发展调查报告,号召全国学习常州经验。彼时的常州,如一颗耀眼的星辰,以“农字当头滚雪球”、“小桌子上唱大戏”享誉全国。中央还提出“中小城市学常州”的口号,一时风头无两。

但如今,这颗明星似乎逐渐暗淡了下去,已经很少出现在中国城市竞争的第一方阵之中。

论经济总量和城市名气,常州已无法与苏锡相提并论。时间拉回2018年,苏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597亿元,无锡达到11439亿元,相比之下,常州只有7050亿元,不足苏州的零头;到了2021年,差距继续拉大,常州几乎只是苏州的1/3。

“苏锡”过去几年已经很少带着 “常州”玩了。各大论坛网友甚至戏称“苏锡常”变成了“苏锡无常”。譬如地铁建设,常州就远远慢于苏锡,苏锡两市早有两条地铁通车,常州则是直到2019年才正式跨入“地铁时代”。

广东gdp增量与江苏对比 GDP增量第一江苏反超广东(2)

02.常州为什么掉队了?

“苏锡常”如今已面临瓦解。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但仔细分析,最主要的原因无非以下三点。

原因一:下辖县级市的实力决定了三个城市的差距。

说常州掉队,常州人民是不服的。为什么?

苏锡常的并驾齐驱,主要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参照三市市区经济水平。但如今三个城市的辖区与当年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之变。

常州不如苏州与无锡,地盘的大小与人口的多寡被认为是首要原因。

1983年的行政区域改革至今仍让常州人耿耿于怀。这一年被认为是三个城市差距拉大的重要分水岭,也一举奠定了苏州>无锡>常州的格局。

原本三个城市面积都不大,经济此消彼长,常州、无锡超过苏州的情况也出现过,但是行政区域改革之后,苏州下辖的县级市最强、数量最多、面积也最大。苏州手下的常熟市、张家港市、昆山市、太仓市,这四个县级市,均鼎鼎大名,实力不俗。

2021年的全国百强县排名中,前四名昆山、江阴、张家港、常熟中三个在苏州。太仓从第九跃至第七,也相当不错。

以2018年为例,昆山(3832亿)+张家港(2720亿) 常熟(2400亿)达到8952亿,已经超过了常州整个市的GDP(7050亿)。

再看无锡,下辖江阴、宜兴2个县级市。江阴在全国百强县位列第二,仅次于昆山,2018年GDP达到3806亿,与位列第八的宜兴(1713亿)加起来已经5519亿。

常州下辖的县级市,数量上本就不如苏锡,仅有一个溧阳市,发展水平上也有差距。溧阳市2018年GDP为936亿元,在全国百强县排名——要顺着表格一直往下看——第47!

所以,虽然单看三个城市的GDP:18597、11439、7050亿元,在全国的排名:第7、13、28,排名差距比较大。

但如果去掉下辖的县级市,再看苏锡常市区GDP:9645、5920、6118亿元。常州超过了无锡!而三个城市市区面积分别是:4189、1637、2706平方千米,数据和面积基本成正比。当然三个城市的辖区也是在1983年重新划分了。

而从三市人均GDP来看,苏锡常均在全国前十,差距非常小。

广东gdp增量与江苏对比 GDP增量第一江苏反超广东(3)

“常州是养了别人家不要的孩子。” 网友们经常这样在论坛上打口水战。常州人不服气的是:我们的地盘和人口本来就只有苏州的一半,无锡辖的县级市也比我们牛,光看GDP的数据就说常州掉队,并不公平。

在下辖县级市实力较弱的情况下,常州这17年的努力,令人佩服。在2003年,无锡已经排在全国第12名,而常州仅在40名,GDP数据是无锡的一半。

2003-2019年间,无锡始终在10-15名之间徘徊,而常州却奋起直追,2017年跃进28,2020年上半年更是达到26!

可以说,这17年,对常州来说,每一步都不容易。

原因二:谁更靠近上海,谁就更有优势

“路通财通”,这四个字放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颠扑不破的真言。

富庶的苏南和浙北,明清时期就是中国工商业的中心。“繁而不华汉川口,华而不繁广陵阜,人间都会最繁华,除是京师吴下有。”说的就是苏州。

太平天国之后,苏州遭受重创,上海崛起。1843年上海开埠之后,外国商品和资本纷纷涌入上海。

民国时期,上海通过与无锡、苏州、南通等周边地区的投资关系和商品交换关系产生支配作用,成为辐射长江三角洲乃至整个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心。苏州、无锡、杭州、宁波、南通等城市则成长为受控于上海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系统次一级增长中心。

距离上海的远近对苏南地区经济的发展相当重要。苏锡常三市之中,距离上海最远的是常州,还受着太湖的阻隔,一开始就失去了天然优势。

改革开放之后,无锡、苏州靠近上海的优势很早就体现出来。上世纪九十年代,上海浦东成立新区的时候,苏州就主动提出要做上海的“后花园”,要求有条件的部门、单位和企业都要去浦东设办事处、买地皮。据说为了招商引资,苏州市领导还跑到虹桥机场拦外商,推介苏州。

苏州的主动出击很快就收到效果。由于当时浦东各种设施仍不完善,许多跨国公司、大财团都被拉到了苏州,形成“上海总部-苏州工厂”模式。

昆山是苏州辖下距离上海最近的城市,昆山经济发展受上海影响更大,一些外商纷纷在昆山投资设厂正是看中其紧临上海交通便利而地价、劳动力相对低廉的优势。

昆山能够长期雄踞百强县榜首,就是因为背靠了上海这个强大的靠山。

广东gdp增量与江苏对比 GDP增量第一江苏反超广东(4)

从无锡东到上海虹桥只要30分钟,无锡也从上海承接过来一大批优质企业。例如光通讯器件行业世界级巨头菲尼萨,本世纪初在上海张江开设了生产工厂和研发中心,但随着业务的快速发展,寸土寸金的上海很快就不能满足企业高速发展的需求。

为了企业长远发展,菲尼萨决定在上海周边地区寻找合适的地点建新厂,最终就选址于无锡。到2017年,无锡菲尼萨全年产值已经达到34亿元。还有芯片企业华虹上百亿美元的投入,这些产业均助推了无锡跨入万亿行列。

相对而言,常州从上海身上得到的好处远不如苏锡。

作为一座古城,常州的历史地位其实远高于无锡。但近代以来,先是由于境内运河河道淤塞变窄,商旅视为畏途,再是沪宁铁路通车,原为常州经济势力范围的宜兴、溧阳、江阴、金坛等地及江北的货物纷纷转经无锡至上海,北方货物也大量经铁路运往无锡,常州地位因而不断下滑。

在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城市体系之中,虽说常州的发展与上海的辐射带动密不可分,但与上海之间隔着苏州、无锡与太湖的常州,并无太多地利之便。

上海与周边城市的亲疏远近,可从2019年上海与江苏、浙江两省酝酿出台的《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中窥见一斑。

从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上披露的信息来看,方案初步拟定将覆盖上海 苏州、无锡、南通、嘉兴、宁波、舟山、湖州等“1 7”市,陆域面积4.9万平方公里。常州,并不在这个圈子里面。

消息传来,常州一片哗然。

虽然2019年常州市政府官网发布的《2019年上半年工作总结》中提到,常州已成功列入上海都市圈1 8协同发展规划。但至少已经说明,在长三角城市群之中,常州与上海的关系,只能是排在第7位之后。

广东gdp增量与江苏对比 GDP增量第一江苏反超广东(5)

原因三:发展模式不同,前途命运各异

苏南模式时期,苏锡常城市发展路径基本相同,都是以发展乡镇经济和集体经济为主。集体经济的旗帜——华西村就出自无锡江阴。

就像一条河流,走着走着就分了道。苏州最先抓住国际产业资本向长三角转移的机遇,抢外资、抢外商、抢大项目。

1994年,苏州和新加坡合作共建苏州工业园之后,一举成为中国利用外资最卓越的城市,经济地位突飞猛进,一度成为北上广深之后的第五城。

看到苏州凭借引进外资的“新苏南模式”快速崛起之后,无锡也开始在无锡高新区大量引进外资。

但与苏州不同,无锡并没有一味偏重外资,而是内资、外资两条腿走路。在产业选择上,一向以传统制造闻名的无锡全面转向光伏、电子科技、动漫、医药、物联网等所谓的战略新兴产业。

在太阳能光伏产业鼎盛时期,无锡尚德成为全球瞩目的明星企业,无锡经济发展也迎来高光时刻,GDP总量挺进全国前十。

常州则坚持走民营经济发展的道路。全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常州在2004年遭遇了震惊全国的“铁本事件”。

出身贫寒的民营企业家戴国芳在常州政府的支持下,打算在长江边建一个中国最大的钢铁厂,最终却被定性为“一起典型的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严重失职违规、企业涉嫌违法犯罪的重大案件”。

“铁本事件”之后,常州黯然失落,经济总量不但落后于苏州、无锡,甚至被南通超越。

03.历史还会被改写吗?

但是到了2008年,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之后,苏锡常三地的命运再次被改写。

苏州的外向型经济首当其冲,受到严峻挑战。由于不断抬高的房价、人工和税务成本,苏州外企向区域外转移现象日益突出。

耐克、阿迪达斯、宏晖、飞利浦、普光、华尔润、诺基亚、紫兴、希捷、及成等等一长串声名赫赫的外企陆续迁离,成为苏州难以承受之痛。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苏州至今仍为江苏经济第一强市。

金融危机之后,全球新能源发电市场急速萎缩,无锡风光一时的“尚德神话”轰然倒塌,而无锡的物联网、微电子、动漫等新兴产业却始终难以形成大气候,与此同时,蓝藻事件爆发之后的传统产业开始了艰难的转型期。

阵阵寒流夹击之下,2010年至2014年之间,一向以领跑者姿势示人的无锡,多项主要经济指标均在江苏省内13个地级市中处于垫底状态,全国排名也从第9一路下滑至第14名,直至2016年才开始逐渐触底反弹。

反而是常州,凭借着民营经济强大的生命力,已慢慢稳住阵脚,并不断加快追赶的脚步。常州民营经济市场主体早在2017年就已经突破50万户,其中既有中天钢铁这样的千亿级大企业,也有灿若星辰的细分行业隐形冠军。

广东gdp增量与江苏对比 GDP增量第一江苏反超广东(6)

以2008年为界,我们可以看到这三座城市在全国经济地位所发生的变化。

2008年,苏州GDP为6701亿元,高居全国第5,2018年18597亿元,已下滑至全国第7;无锡2008年GDP4400亿元,位居全国第10,2018年11438亿元,下滑至全国第14;常州2008年GDP2200亿元,全国第35,2018年,已上升至全国第29。

对比可以看出,过去十年间,只有常州在全国的经济地位上升了,苏州和无锡则都有不同程度的下滑。在苏锡常城市组合之中,常州虽然名义上已“掉队”,但实际上,正奋起直追。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未来常州或许也能拥有自己的一片新天地,时间自会给出最好的答案。

参考资料:

1.《苏州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十大特色》.徐新明

2.《苏锡常,一场天生就不公平的城市之战》.一江春水向大海

3.《近代中国区域城市的经济关系——基于对上海与无锡互动的考察》.郑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