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周易》心得之(六)难在“理”

作者:讴阳

易经的行文形式有点不同,它是由哪几个部分组成的呢?看易经内容,可以分正文(经)与释文两个部分(传)。

易经的成书有一过程。它可能是周代初期人所作,至于成书就有几种观点,多数研究者认为是扎诺时期,从而否定了孔子所作的说法。司马迁的正史认为易传为孔子的作为,亦不足信。传是解释经的文字。在古典典籍中,“传”的去声读法就有一个引申义项,即对经义的注释和阐述。自古释易之书甚夥,比如战国时候出现并与易经融为一体的《易传》,宋程颐的《易传》、杨万里的《诚斋易传》等。至于易经的作者,我臆断当时文字和书写工具的原因,以及述而不作的风气,也少有著述具名的习惯,而且周易的内容是不断充实完善的,它可能与尚书、春秋。诗经等一样,算是一种集体创作,不能因为孔子是圣人均依附于他。但易经的作者还有些线索,多数认为,《周易》的六十四卦及卦、爻辞为周初叶周人所作,重卦作者应属周文王,卦辞、爻辞为文王四子周公旦的手笔。司马迁《报任安书》言“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认同《易经》是周文王所作、《春秋》乃孔子的著作,应该是有出入的。

正文就是易经的经文,由六十四个符号即“卦”、三百八十四爻与附后的解说词——“卦辞”和“爻辞”组成。简单说,正文由卦(卦象)、卦辞、爻辞三块组成。

卦辞、爻辞是对卦的说明,作为占卜之用。但是个人理解,因为涉及到因果、逻辑、固变、阴阳等等辩证思维活动,所以在“义理”的哲学思想上留下巨大空间,也是为人面对而呈难色之原因所在。

其实初始时《周易》没有提出天道、阴阳、太极等概念。这一套学说源于孟荀的性命天道之说,易经在衍变中受到影响,包括道家与阴阳家思想的渗透,《周易》染上黄老色彩也是自然的。

《传》包含解释卦辞和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统称《十翼》,有《文言》、《彖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传》上下、《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相传为孔子所撰,一说孔门弟子著述,后者似乎更为合理。《周易》和《易传》并称为《易》。

易被作为学问传于后世。学派有三支,一是儒家易,一为筮术易,一为道家易。还有“两派六宗”的分法,其中两派就是象数派和义理派。处于理解、认知、用法等不同,这种现象是完全合理的,其它佛道两教,也同样存在一些宗派。儒家学理正好迎合统治者管理国家以及人民伦常之需,汉武帝听信董仲舒“独尊儒术”,效仿道家黄老著作称经的做法,于是把儒家尊奉的著作称“经”。一种皇帝首倡的彻底儒化的国家宗教正式开端于中国,这就是至今根深蒂固的官学、庙堂之学,走上国家意识形态之正轨。《周易》作为诗书礼易春秋“五经”之一,也被称为《易经》,而且是六经之首。

人们往往对形式上的表象容易理解,对理义上的内容,因为要具备一定的学养和善思擅想的精神,自然会有一些艰辛,加上文字和体例的不习惯,感到玄迷也是正常的。

周易为什么被称为万经之首(周易作为诗书礼易春秋)(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