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熙凤的确是有其非凡的才干的,想干事,会干事,能成事。这从她在秦可卿死后协理宁国府一事中可见一斑。

王熙凤协理宁国府主要四点内容(王熙凤协理宁国府)(1)

秦可卿因病早逝后,贾珍悲痛欲绝,痛定思痛,决定以高标准、高规格、超长时间为年轻的儿媳治丧。在自己里里外外忙得昏天暗地疲惫不堪甚至到要拄拐杖行走的情况下,偏偏又因妻子尤氏因一说不清道不明的原因犯了旧疾,卧于居室便不再起来了。但作为堂堂宁国府办大事,前来的都是豪门贵胄,总不能前头有人接待,后面无人招呼,那是会失礼数的,贾珍因此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这时,宝玉给他推荐了一个人,谁呀?凤姐。贾珍一听,喜不自禁,拍手言好。

凤姐此时的年纪,按刘姥姥不久前的说法是“大还不过二十岁”。别看年纪小,却是极想干事的。她听贾珍说她有“杀伐决断”“历练老成”时,心就动了。而且,他平日本身就最喜欢揽事办,好卖弄才干,如今大事办过很多,唯未理过婚丧大事,还有些“巴不得”呢。贾珍在央求刑、王二夫人的过程中,王夫人问她“能么”时,她信心满满地回答说“有什么不能的!”凤姐便开始协理宁国府治丧。

在协理宁国府治丧的过程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凤姐的干才:

一是思路极清,善抓关键。刚一答应接手此事,还未过夜,凤姐就在宁国府三间一所抱厦内思考其协理从何处着手。根据管家的习惯和平时对宁国府的了解,她想到要当好内管,最重要的便是要处理好五个方面的问题:人口混杂,遗失东西;事无专执,临期推诿;需用过费,滥支冒领;任无大小,苦乐不均;家人豪纵,不服约束。这五者,是宁国府无论有事无事之时皆有的弊病和旧疾。抓住了这五点,等于就抓住了协理秦可卿治丧一事的牛鼻子。可见,凤姐做事,思路极清,懂得抓关键。

王熙凤协理宁国府主要四点内容(王熙凤协理宁国府)(2)

二是落实极力,雷厉风行。正式接任的第二天,凤姐卯正二刻就要了宁国府。卯正二刻相当于现在的北京时间六点半,是比较早的。不过,大户人家家眷多、客人多、汤汤水水杂事多,很多事如果不早早分派,提前安排,那是会出纰漏的,凤姐的落实力之强,首先就体现在这个早字上。当早,凤姐先看花名册,了解手下可使人丁。然后单独交待负责分派联络的来升媳妇,自己协理宁国府的原则和要求。接着,按册点人,个个看到。

随即召集所有的人员分派布置,无论监收祭礼、迎送亲客,还是倒茶送饭、上香添油,甚至痰盒掸帚、一草一木这些很小的事情,皆有专人负责,不是你的事你不必管,是你的事你必须管,人人有事,各有分工。同时,她还规定,治丧期间,每天卯正二刻 “点卯”,午初领牌回事,戌初巡查,上夜交明钥匙,第二天再如此循环。这样一安排,什么遗失东西、事无专执、滥支冒领、分配不均等等这些问题迎刃而解,其落实能力和雷厉风行的处事风格,可见一斑。

王熙凤协理宁国府主要四点内容(王熙凤协理宁国府)(3)

三是手段极辣,不讲情面。来升媳妇在凤姐召她之前,曾对下面应事众媳妇说,凤姐是个有名的“烈货”,“脸酸心硬”。凤姐确实是个在落实中不讲情面的硬心主事者,尤其是在她欲树威立信之时,谁撞到面前,谁就倒霉,不死也要脱层皮。这日凤姐端坐抱厦点卯,按册点人,各事人等皆到齐,唯独负责迎送亲客一人未到,让人马上去喊来。

人来后,凤姐酸字开头就说,我说谁误了,原来是你!你原比他们有体面,所以才不听我的话。来人听后,赶忙解释说睡晚了一点,请求饶过一次。凤姐要立威,脸也由酸变硬了,立刻命人拖出去,打二十板子。一个小媳妇,细皮嫩肉,打二十大板,肯定是皮开肉绽,鲜血淋漓。同时革管家来升一个月银米,还狠狠地说,明日再误的,打四十,后日打六十,要挨打的,直管误!骂得应事的人人自危,哪里还敢偷懒误时?那被打得半死的人,还一瘸一拐进来言谢表态。

王熙凤协理宁国府主要四点内容(王熙凤协理宁国府)(4)

凤姐干事,确实思路清晰,有板有眼,是位脂粉堆里的干才。只是这样一个差不多可称“帼国英雄”的人,人品却太差,待上有眼,待下使气,势利,阴险毒辣,贾琏的心腹小厮兴儿曾评价凤姐说:“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可谓精准。

其实,凤姐不单做人上阴险,她在做事中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在做事过程中经营私利,常常中饱私囊,个人的荷包塞得鼓鼓囊囊。她在送秦可卿寄灵铁槛寺的过程中,通过一封信就差不多空手套白狼赚了银子三千两。张财主女儿金哥,本已聘了原任长安守备公子,不想又被长安府太爷小舅子李衙内看中,要取为妻,李衙内花花太岁,执意要娶,守备家听说后就告张家一个女儿许几家,不许退订礼,一时闹得沸沸扬扬。

王熙凤协理宁国府主要四点内容(王熙凤协理宁国府)(5)

凤姐在馒头庵歇息两晚,老尼净虚受爱势贪财的张家之托,请凤姐帮忙让守备家退婚。凤姐开口就要三千两,净虚应承后,她便借贾琏之名,从中斡旋,守备家果然退了这门亲。不想金哥听说退了前夫,竟自缢而死。张李二家使尽伎俩,结果人财两空,凤姐连面都没露一下,却坐享了银子三千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