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非遗(黄冈美文鄂东非遗)(1)

鄂东“非遗”璀璨流香

刘民华

黄冈非遗(黄冈美文鄂东非遗)(2)

黄冈北倚大别,南临长江,是一块生气勃勃的咸阳之地也。自宋以来,由于国都的东迁,江南的开发,使长江跃升为全国的经济大命脉、交通大动脉、信息大通道。

黄冈居地利之“中”,扼战略之“冲”,得风气之“先”。多元文化在这里交融,优质文化在这里积淀,先进文化在这里张扬。黄冈先民在这样一种独特的环境里,培育出一种开放、包容、创新之精神,尊贤、重教、向学之文风,爱国、为民、勇毅之豪情。

在这种文化生态中,自明代以来,鄂东人才飚涌,成为湖北人才之重心。尤其是明清两代,黄冈的科举人才始终居湖北第一,被誉为“惟楚有材,鄂东为最”。

黄冈先民在物质生产中,同时创造了璀璨的精神文化成果,留下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黄冈是中国禅宗的发源地。禅宗吸收了儒、道文化之精髓,融合了中华民族之文化心理。中国化禅宗的形成,肇始于四祖道信,形成于五祖弘忍,蕴藏着丰富的精神内涵,形成了无数的美妙传说。

黄冈到唐中期已完全融合于中原文化,黄州刺史杜牧说:黄州“古有夷风,今尽华俗。”自宋代开始,黄冈学人开始为儒学发展作出巨大贡献。北宋出生于黄州的程颢、程颐,是程朱理学的创始人;明代著名思想家李贽在黄安、麻城研学近二十年,为儒学心学发展提出了新的创见;近代著名哲学家熊十力是新儒家学说的奠基人;熊十力的弟子徐复观也是新儒家学派大师。他们敢于挑战旧思想,创立新学说的特立独行,演绎出许多奇异的故事,世代流传。

黄冈自唐代以来,陆续有文化名人贬谪黄冈,如杜牧、王禹偁、苏东坡、张耒等,他们作为文化使者,提升了黄冈的美学等级。他们在这里创作了大量的文艺名篇,创造了丰富多样的文化成果。尤其是王禹偁、苏东坡,他们在黄州的文学创作,就其质量而言,都是其文学创作的高峰期。如苏东坡的《黄州寒食诗帖》,被称为“中国第三行书”;苏东坡的“二赋”,被称为“赋到坡翁无古人”;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词,被称为豪放词的奠基之作;苏东坡的画,被称为开文人写意画的先河等等。苏东坡在黄州还形成了自己的养生文化、饮食文化等。他们与黄冈当地文人、百姓密切交往,留下了无数的感人故事和传说。

黄冈自宋代以来,代出名医,影响及于世界。宋代庞安时,明代医圣李时珍、儿科医王万密斋,清代戒毒神医杨际泰等。庞安时的《伤寒总病论》,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万密斋的《医学全书》,杨际泰的《医学述要》,均是中医经典名著,是一座座医药文化的宝库。他们高超的医术,慈悲的情怀,奇妙的境遇,至今在鄂东民间流传。

黄冈非遗(黄冈美文鄂东非遗)(3)

黄梅戏

黄冈历史上,涌现出许多民间机智幽默人物,如蕲春的陈细怪,红安的十八老子,英山的闻筱辑,武穴的肖光际等,形成了众多诙谐幽默、淋漓痛快的民间故事。主张正义、讽刺邪恶是它的核心价值,机智、才情、幽默是它的艺术形式。

黄冈是一块红色的沃土,共和国的旗帜上染有黄冈烈士的鲜血,留下了一笔最珍贵的红色文化遗产。中共“一大”13位代表中,黄冈人有董必武、陈潭秋、包惠僧等3位。上世纪30年代全国有四支红军队伍参加长征,从黄冈出发的有红二十五军、红四方面军等2支,红二十五军最先到达陕北,为中央红军建立陕北根据地奠定了基础。1955至1965年授衔的将军黄冈有100多位。红安被誉为“中国第一将军县”。建国后黄冈又诞生了2位国家主席:董必武代主席、李先念主席;6位国务院副总理:董必武、李先念、陈锡联等。

黄冈自宋代以来,产生了一大批科学家。具有世界影响的大科学家有:北宋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毕昇;明代中华医圣李时珍;世界地质力学的创始人,著名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李四光;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两弹一星”功勋人物彭桓武等。共和国的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中,黄冈有12位。如首次培育出乙肝疫苗的闻玉梅,培育高产杂交稻的朱英国等等。在经济学领域,有马克思《资本论》第一个三卷本中译者王亚南,世界发展经济学奠基人张培刚,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马哲民等。他们留下了许多刻苦攻关、科学创新的佳话。

黄冈自近代以来,产生了一大批文化巨匠。如国学大师熊十力、黄侃、汤用彤等,著名文学家闻一多、胡风、废名、叶君健、秦兆阳等,“茅盾文学奖”获得者熊召政、刘醒龙等,“鲁迅文学奖”获得者邓一光等。他们多被誉为文坛“怪杰”“奇才”等,留下了许多勤奋治学,天才灵感的传说。

黄冈民歌民谣悠久独特而丰富。挽歌应该是古黄州较早的“哭丧歌”,后超出哭丧范围,成为文人表情达志的一种悲歌。郭遘应该是黄冈有记载最早的一位民歌手。黄州人李委,应该是黄冈有记载的第一位既能作词、作曲,又能演奏的音乐家。黄冈传统民歌极其丰富,载入《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湖北省黄冈地区分卷》中的黄冈民歌,只是从2000多首收录民歌中精选出的700多首。黄冈在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中创作了大量红色歌谣,如著名的《八月桂花遍地开》《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等。进入20世纪,黄冈籍音乐家张敬安、雷远生、王原平、汪晓林等创作出一大批影响较大的新民歌。2011年在湖北省委宣传部组织评选的100首“湖北名歌”中,就有9首黄冈民歌。有3首黄冈民歌入选“我最喜爱的湖北名歌”。

黄冈古老的民歌音乐逐渐发展成地方戏曲,黄冈最终成为汉剧、京剧、黄梅戏、楚剧等“四戏”同源之地。苏东坡在黄州发现的山歌《鸡鸣歌》,千百年来不断发展,由山歌,到畈腔、哦呵腔,到采茶调、花鼓戏,到二黄、反二黄等。哦呵腔,由鄂东到外省,不断向外传播,与其它地域音乐成分交融,最终形成文曲戏、东路子花鼓戏、汉剧、黄梅戏、楚剧等,最值得称道的是汉调借徽班进京,与北京地方戏曲音乐融合,形成京剧。因此,黄冈被戏曲界称为“戏窝子”,涌现出京剧主要创始人余三胜,京剧“同光十三绝”之一的余紫云,京剧余派创始人余叔岩,黄梅戏创始人邢绣娘,楚剧创始人沈云陔等戏曲大师,留下了丰富而精彩神奇的演艺传说。

黄冈非遗(黄冈美文鄂东非遗)(4)

湖北大鼓

黄冈民间曲艺、舞蹈有着悠远的历史。目前仍有湖北大鼓、英山大鼓、架子戏等民间曲艺,麻城花挑、赶翠柳、舞龙灯、采莲船等民间舞蹈在黄冈大地流传。仅1983年民舞普查,鄂东就有各种民间舞蹈270多种。

黄冈有着悠久的民间美术。王葆心在《续汉口丛谈》中记载:清代,武穴著名画家闵贞“侨寓汉口,晚游都中。写人物花草,寥寥数笔,栩栩欲活,尤工写真。”建于清代的红安吴氏祠就有大量木雕、砖雕、陶雕、石雕等,堪称“雕刻艺术博览馆”。黄梅挑花产生于明代,广为流传,1959年入选人民大会堂湖北厅作为装饰艺术品。黄冈民间绘画历史长,画家多,作品传播广。仅解放后,就有25幅优秀作品收藏于中国美术馆。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

黄冈之地自古多竹,有着悠久的竹文化。早在唐代时,用蕲竹做的蕲簟、蕲笛就名闻天下。韩愈《郑群赠簟》诗:“蕲春笛竹天下知,郑君所宝犹瑰奇。携来当昼不得卧,一府争看黄琉璃。”刘禹锡、白居易、苏东坡等大诗人均有诗赞蕲笛、蕲簟。宋代王元之在黄州建有竹楼,并写有《黄州新建小竹楼记》。张耒在黄冈有一紫竹手杖,特写《紫君赞》:“青龙之孙,被以紫绡。其理也象,其坚也瑶。……得之黄冈,从我逍遥。”清末民国初,武穴竹器艺人章水泉的竹器更是享誉国内外。1915年,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得一等奖。1954年该竹器被周恩来在日内瓦发现后,先后有《人民日报》等国内外15家大型报刊报道过,并拍成《巧夺天工》纪录片。

每年端午节前后,团风马家潭人就要举行龙舟赛。赛事期间,巴河两岸站满两县的人们,热闹非凡。马家潭人用祖先传下的两副龙头和龙尾——黄龙舟和青龙舟,组建起马家潭龙舟会,延续着六百多年的龙舟赛事。这里的“龙舟会”不仅赛龙舟,还与“举大刀(杂耍80公斤重的关羽刀),唱大戏”等文化活动相映成趣。

黄冈有着如此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黄冈文化人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采集、整理工作,加大申报力度。

非物质文化遗产,要么以物为载体,即文化产品、文化场所;要么以人为载体,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一定要抓住这两项关键,搞好“物”的建设和“人”的建设。要科学规划,周密设计,舍得投入,认真搞好实物和资料的征集和研究,建设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料库、博物馆、展示中心等;出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扶持、培训等政策。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这是我们黄冈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表现,更是一种神圣的文化责任。

黄冈非遗(黄冈美文鄂东非遗)(5)

黄冈非遗(黄冈美文鄂东非遗)(6)

来源 | 文:鄂东晚报 图:网络

编辑 | 何皎月

审核 | 马艳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