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大秦赋》,虽然口碑两极分化,但由于剧中核心人物是中国古代政治界的头号大咖:嬴政/秦始皇,反映的又是他一统天下的过程,因此现在围绕剧情产生了各种奇怪论调。

学术需要讨论甚至争论,但在基本的价值观方面不能颠倒黑白、指鹿为马。嬴政统一六国是历史的倒退?笔者认为这种说法要么是混淆概念,要么是对历史发展的无知:

不断强化凝聚力,这是先秦历史发展的既定方向;周王朝的分封制,是对夏商两代的改进;而秦统一天下,则是分封制自然崩溃的必然结果。历史选择了秦国,秦朝顺应了历史,仅此而已

试想一下,当初周王朝建立的有实名可考的封国100多个,到了战国时期只剩下约两成左右;为什么没人指责这个过程,却纷纷痛斥把这个数字变成1的嬴政?战国,本就是群雄逐鹿、你死我活的兼并过程,失败者占据舆论优势、成功者反而被扣帽子,这莫非是对胜利者的嫉妒?

无知者无畏,但凡真的了解秦朝之前的历史,我们就不敢带着主观臆想、去指责那个为中国历史做出巨大贡献的千古一帝。

秦始皇为什么会统一六国(为啥说秦始皇统一六国是伟大的壮举)(1)

周王朝的分封制,是对商代松散联盟制的强化

我们首先搞明白一个概念:任何时期的统治者,都不会比我们这些网友傻,采取什么样的治理模式,不是被道德所左右,而是在时代认知的局限、生产力的束缚下,遵循了有利、可行的原则。而获取、维持统治的最核心武器只有两个字:力量。

在夏商两代,政权的组织其实是部落联盟的形势。商朝的600年间,以它的都邑为核心(多次迁徙,后期为“殷墟”),统领着周边的附属部落。这些部落首领,要么是在商王朝的武力打击下被迫归顺,要么惧于威慑主动成了“诸侯”;此外,还有一些被商王主动分封的亲戚、功臣。

而周王朝的前身“周人”,其实就是起源于泾水、渭水流域的一个部族,他们在商文化的影响下逐渐开化、发展,最终茁壮成长后却“反噬”了商朝。而商纣王之所以失败,所谓的残暴并不是主因,征伐东夷对国力造成了巨大损害,这才让周人抓住了机会。

秦始皇为什么会统一六国(为啥说秦始皇统一六国是伟大的壮举)(2)

公元前1046年的牧野之战后,对于如何有效统治天下,周武王当然要吸取商朝的教训。但在当时的生产力、交通条件下,由中央直接管理地方显然是不现实的,否则商纣王也不至于让周人得到野蛮生长的机会。周王室的办法是腾笼换鸟、用自己人取代旧诸侯。

最初,周武王让商纣王的儿子武庚(字禄父)继续统治殷墟一带,并让自己的兄弟管叔、蔡叔监管;不过在武王去世、周公旦(武王的弟弟,姬旦)辅政时期,这里发生了大规模叛乱,周公历时三年才得以平定。

其后,周公把叛乱地区一分为三:殷墟封给周武王的弟弟康叔,国号为“卫”;商丘一带封给商纣王的哥哥微子(宋氏、名启),国号“宋”;叛乱的诸侯奄国封给周公的儿子伯禽,国号“鲁”。

此外,在鲁地东北又设立了“齐”,主人是周王室的头号功臣太公望(即我们所熟悉的姜子牙)的儿子;齐国以北则是“燕”,领主则是召公奭(姬奭)的儿子。

这五个,就是周王朝的第一批诸侯,采取的方式几乎全是“以新换旧”,在武力的基础上,成功实现了周人势力在地方的落地开花。

秦始皇为什么会统一六国(为啥说秦始皇统一六国是伟大的壮举)(3)

尝到甜头的周王室自然停不住脚,接下来一共产生了上百个诸侯(包括一些主动依附的),其中周王室的本家、即姓“姬”的就占了一半多;其中在后世最牛的“晋”,就是武王之子姬虞(人称“唐叔虞”)的封地。

诸侯对周天子的义务,大致有定期朝贡、进献财物,出兵助拳,以及平日里的其他临时性事务而已。在封地内,他们享有几乎全部权力,地位父子相传,代代衣食无忧;为了便于管理,他们通常又把领土分封给数目不等的小封君,这样一层层管理、剥削,最下层就是庶民和奴隶。

按照这种模式,周王室的自己人取代了原有的部落首领,组织架构得以确立;但要实现长治久安,光靠武力肯定是不行的,思想上的统一也必不可少。

周公旦辅政期间,编制了全套的礼乐制度,明确了宗法制,逐渐形成了天子尊、诸侯卑,父尊子卑、兄尊弟卑等一系列等级森严的规定。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奴隶,各阶层由此固化下来,各司其职、老老实实;高阶降为低阶很有可能,但低层想要咸鱼翻身几乎是痴人说梦。不同的等级,在礼仪、居室、服饰、用具等等方面都有着严格的要求,谁要胆敢违反,那就是非礼、僭越,是会被揍甚至被灭的。

秦始皇为什么会统一六国(为啥说秦始皇统一六国是伟大的壮举)(4)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血缘羁縻、武力威慑,再加上思想统一,周王室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在那个生产力条件下,分封制既维持了政权的稳定,又极大促进了中原文明的扩张,是一项巨大的时代进步。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周王朝才是标准的“封建社会”;这种层层分包的阶梯模式,理论上比较稳固。但在本质上而言,这一体系的存在土壤,是姻亲关系以及周王室的武力威慑。但随着世代推移,血缘关系是会越来越淡的;而武力,更会随着各方的差异化发展而失去平衡。没有实力支撑的周礼,在利益和人性面前越来越没有约束力,时代逐渐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同时我们可以注意到,后来威震天下的秦国,并不是最早那批根正苗红的诸侯国,它的崛起历程,其实也是周王室的衰落过程。

秦始皇为什么会统一六国(为啥说秦始皇统一六国是伟大的壮举)(5)

“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实际上是分封制的崩溃

周王朝建立后,除了协调、管理内部的诸侯国,在西北方向还一直面临着异族的入侵。最出名的,就是我们熟悉的犬戎(早期名为鬼方、猃狁)。从周成王至周宣王时期,周王朝多次与逼近镐京的犬戎作战,《诗经·采薇》中就记载了这一时期战士们的心声:“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公元前774年,周幽王废黜王后申后和太子宜臼 ,改立宠妃褒姒,逃避迫害的太子逃到自己外公的地盘申国。其后周幽王追讨太子,申侯当然不交人,双方武力相向。不甘束手就擒的申侯向犬戎求助,双方在公元前771年攻破镐京,于骊山下杀害周幽王,西周灭亡。

第二年,诸侯们拥立姬宜臼继位,是为周平王,由于迁都到东边的洛邑,史称东周,也是我们熟悉的“春秋时代”的开始。

在这之后,随着姻亲关系的淡化,以及周王室的权威日渐衰落,那些各显神通的诸侯们则陆续崛起,不仅互相之间开始了冲突,甚至连周王室也日渐颜面尽失。公元前705年,周桓王亲自前去讨伐郑国,结果被一代小霸王郑庄公迎面击败,周天子本人肩膀上还中了一箭。

秦始皇为什么会统一六国(为啥说秦始皇统一六国是伟大的壮举)(6)

在接下来的近300年春秋时期,大国争霸成了主流,但夹在其中的小国则往往面临被吞并的命运,头号灭国者,正是周天子的最强本家晋国。

同时,诸侯国内部,也经常出现卿大夫废除、驱逐甚至杀害君主的现象,连儿子杀害父亲的情况也屡见不鲜。比如卫国君主就因为亲楚而被民众驱逐,蔡国公子由于亲晋被部下所杀,莒国君主由于暴行被自己的太子杀掉,楚成王杀兄夺位、后来他自己又被儿子逼死......在这时,当初周礼所推崇的天子尊、诸侯卑,父尊子卑、兄尊弟卑理念已经形同虚设。

秦国正是这个时候崛起。周孝王(公元前896年去世)时期,替他养马的嬴氏由于表现突出,被赐给了小块封地;周宣王(公元前783年去世)在位时,秦庄公积极出兵协助讨伐犬戎,被封为西垂大夫;周平王东迁时,秦襄公护卫有功,被正式提升为诸侯。鉴于镐京一带已经沦为犬戎的地盘,周平王大手一挥:只要你能从犬戎手里把沦陷区抢回来,地盘就是你的了。

被周天子空头支票激励的秦人,由此开始了世世代代暴霜露斩荆棘、浴血奋战的历程,不仅圆满完成了任务,甚至后来居上,“兼国十二,开地千里”,成了春秋霸主之一。但它进军中原的努力,长期被巨无霸晋国强力打压,只能呆在关中地区闷闷不乐的发展。

秦始皇为什么会统一六国(为啥说秦始皇统一六国是伟大的壮举)(7)

我们要特别注意一点:后世的“县”,正源自春秋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交通的便利,为国君直接控制地方提供了可能性,作为后起之秀的秦、楚走在最前面。

这两国在兼并周边小国、部族时,并不分给小封君,而是直接就地设置县,派庶长、令尹管理,只负责收税、断案等事务性的工作,直接向国君负责。毕竟,直辖的土地、人口多了,意味着公室的财富、力量随着增加,哪个国君不愿意干呢?

可见,我们如今常说的“后发优势”,在古代同样存在。后来,晋、齐两大强国也学习这一制度。但直接废除原有封君也不大可能,因此,各大诸侯国境内,纷纷呈现出封地、直辖县并立的局面,后者就是郡县制的萌芽。

在春秋时期,虽然“礼乐征伐自诸侯出”,但在面子上,诸侯国仍对周天子保留着一丝尊敬,直到公元前403年,这一局面才再度恶化。

秦始皇为什么会统一六国(为啥说秦始皇统一六国是伟大的壮举)(8)

战国,则是周王朝秩序的全面崩溃、新秩序的摸索建立

公元前403年,天下的头号霸主、周天子最信任的靠山晋国亡了,而且是被自己的卿大夫给瓜分。魏、赵、韩三家的话事人魏斯、赵籍、韩虔得到了周威烈王的正式册封,从此正式跃居为一方诸侯。

这是几百年来,周天子首次认可卿大夫鸠占鹊巢、取代原有诸侯,而且这位被取代的诸侯还姓姬!这几乎是向天下公然宣布,荣华富贵,力量强大者得之。因此,这一年也被视为战国的开端,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大强国并立,再加上为数不多的小诸侯国,天下进入了更加残酷的兼并阶段。

三家分晋的过程中,其实已经趁机把大量封地收归国君所有,小领主的数量急剧减少、辖区的面积也与以往不可同日而语,毕竟三位国君都不希望手下有样学样、取自己而代之。因此,强化君主集权,已经成了时代的趋势,郡县制作为最有效的手段,在此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而随着魏国的崛起,更是为了天下指明了强国的方向。魏国的秘诀只有两个字:改革

秦始皇为什么会统一六国(为啥说秦始皇统一六国是伟大的壮举)(9)

魏文侯魏斯,是战国初期天下最雄才大略的君主(没有之一),他的一系列措施,不仅使国土狭小的魏国迅速成为巨无霸,并成了其后各国纷纷借鉴学习的对象。

魏文侯率先打破贵族政治、任人以才,引领战国招贤养士的先河。当时的的魏国朝廷中,汇集了来自各国的顶级人才,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李悝、翟璜、乐羊、吴起、西门豹......无一不是如雷贯耳的名字;

任用李悝推行变法,他所编纂的《法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成文法典,明确奖惩制度,鼓励耕战,对原有世袭制造成极大冲击,极大鼓励了魏人的积极性;

实行了新税法,为了鼓励农业生产、稳定粮食供给机制,主张“取有余以补不足”,在丰年,视收成情况的不同采取差异化的税收制度;遇到灾年,则视严重程度放粮赈灾,实现“常平”,提高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军事方面,吴起在西河郡创立了战国第一支职业军队魏武卒,这也是魏国横行天下的武力保证。

秦始皇为什么会统一六国(为啥说秦始皇统一六国是伟大的壮举)(10)

依靠上述制度性改革,战国初期的魏国无比霸气,它往西夺下秦国河西地区,设立西河郡,吴起作为郡守,把秦国压在关中犹如困兽;往东打压齐国,往南欺辱楚国,对内团结韩、赵,一时间,“天下苦魏久矣”。

魏国的成功,也让其他国家看到了希望。一时间,见效快、威力猛的法家理念成了时代宠儿,赵国公仲连变法、齐国邹忌改革、吴起楚国变法、韩国申不害变法......一度出现了“谁变法、谁强大”的现象。

其中,赵、齐、韩更多的是侧重政治改革,只有吴起变法是对魏国经验的升级,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所以效果也最猛:“南平百越,北却三晋,西伐秦,诸侯皆患楚之强”。

变法在本质上是对原有利益的重新分配,可以理解为割掉原有贵族阶层的肉,拿去刺激各阶层通过奋斗为国出力、同时改变自己的命运;“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仔会打洞”的阶级固化被推翻了,只要你努力,咸鱼翻身不是梦。

秦始皇为什么会统一六国(为啥说秦始皇统一六国是伟大的壮举)(11)

但是,这就意味着有人欢喜有人忧,这些传统中原诸侯国的宗法制过于成熟,数百年间形成的既得利益阶层过于强大,自然不会坐视自己的特权白白流失。因此,在力推变法的一代雄主去世后,它们陆续面临着人亡政失的局面:魏文侯、魏武侯之后,魏国不可阻挡的衰落;楚悼王死,吴起被杀,变法被废除,牌面上实力最强的楚国从此沉沦。

同时,我们可以看到,这一时期的诸侯博弈已经跟春秋时期完全不同,各大国费尽心思变法,就是为了在新时期的大国兼并中攫取先机。以魏国为例,在把秦国赶回关中后,由于函谷关天险,魏武侯、魏惠王时期把扩张方向重点盯在了曾经的小兄弟赵、韩身上,邯郸一度被魏国攻破,韩国也被魏武卒兵临城下,但最终由于齐国的干扰,魏国毕竟功亏一篑,反而在东西夹击下彻底跌下神坛。

由于改革的不彻底,这时的中原各诸侯国都不具备彻底改变实力对比的能力。但谁也没想到,首先实现突破的,竟然是在前期被各国鄙视、视为蛮夷的秦国。

秦始皇为什么会统一六国(为啥说秦始皇统一六国是伟大的壮举)(12)

秦国作为后进生,反而具备了后发优势

由于长期与西戎杂处、融合,秦人身上也融合了一些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性,宗法制的观念并不那么深入人心;数百年为了生存而血战的经历,也在无形中形成了彪悍尚武、粗狂野性的民风。

正因为如此,在秦孝公即位时,才面临着东方各国“皆以夷翟遇秦,摈斥之,不得与中国之会盟”的局面。其实也不难理解,毕竟当时的秦人还像游牧民族一样,男男女女、父子兄弟一股脑住在一个大房子里;他们的音乐,跟中原士人所推崇的礼乐相比也落后许多。

然而,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旧制度的不成熟,反而为推行新秩序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就像前文提到的,秦国在前期扩张的过程中,每夺得一块地区,都设立庶长实行军事统治,向国君直接负责,这也保证了秦国在君主集权方面具有先天性的优势;宗法制不严格,意味着传统贵族政治根基不稳,也为秦国任用外来人才、推行军功制提供了便利。

秦始皇为什么会统一六国(为啥说秦始皇统一六国是伟大的壮举)(13)

因此,当秦孝公发布求贤令后,在魏国学到了法家全套理论知识以及实践经验,但在魏惠王手下毫无前景的卫鞅(后来被封商君,人称商鞅)立即赶来。在秦孝公的铁腕支持下,战国时期最为彻底的法家变革由此展开。

商鞅变法涉及到政治、经济、制度、文化等方方面面,但核心只有两点:强化君权、鼓励耕战,其他的一切措施,都是围绕这两个目的。之前各国的变法已经证明,集权制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内耗;而在农耕时代,农业的发展,与国家实力息息相关。秦国要在短期内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只有从这两方面入手。

接下来的历史发展我们就很熟悉了,秦国的军功爵制彻底摧毁了原有的贵族政治;聚乡邑为县、施行国家直接管理,彻底击垮了权贵的生存基础;废井田、开阡陌、施行新税法、统一度量衡,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经过二十年的努力,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秦国变法自然也会面临贵族的反扑。因此,在秦孝公去世后,外来人员商鞅被当成了牺牲品成了替罪羊;而依靠已经稳固确立的王权,以及变法带来的实际好处,秦国历代国君保证了新体系的继续推行,甚至不断演进。

秦始皇为什么会统一六国(为啥说秦始皇统一六国是伟大的壮举)(14)

近百年后荀子前去秦国游历,他笔下记载是这样:“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及都邑官府,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楛......观其士大夫,出于其门,入于公门,出于公门,归于其家,无有私事也。不比周,不朋党......观其朝廷,其闲听决百事不留,恬然如无治者......”百姓守秩序,官吏有规则,士大夫不结党营私,朝廷办事效率惊人,这就是改革的力量。

为了应对大国兼并,各国纷纷尝试改革,但却由于旧势力对自身利益的维护而中途流产,只能坐视机会的流失;而秦国后来居上,凭着彻底改革带来的优势,战胜了六强、一统天下,反过来进一步证明了新制度的优越性。

公元221年,丞相王绾建议在燕、齐、楚三帝分封诸侯,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最终,秦国彻底推行了郡县制,将管理国家的任务交给了任何人都有机会胜任的各级官吏,以消除寄生了数百年的贵族体系。可惜的是,过久了好日子的贵族们不会甘心特权的流失,他们等到了复辟的机会后,天下再度形成诸侯并立的局面;但结果也一如秦始皇所料,天下再度苦战斗不休,反而是出身基层官吏的刘邦和他的团队笑到了最后,先秦贵族政治,终于被彻底扫进了历史的角落。

秦始皇为什么会统一六国(为啥说秦始皇统一六国是伟大的壮举)(15)

有人总以暴秦说事。但他们有没有想过,面对一个从没有先例可循的新时代,去哪里借鉴如何治国和平时期的经验?难道在秦朝之前就是天堂吗?

在春秋时期,列强争霸夹缝中的小国面对连绵不断的兵祸,“易子而食,析骸以炊”;

战争中沦为战俘后,大概率只有两种命运:被卖为奴隶,世世代代做牛做马,或者被献祭、殉葬;

春秋时期为啥总出现国君被杀、被赶走的案例?有些是因为整的民不聊生,有的是横征暴敛,还有的滥杀无辜,甚至有随意拿家奴试毒;

《诗经》中的《豳风·七月》,就描绘了庶民劳碌一年为了贵族们服务的凄惨场景;如果遇上灾年,他们更是“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至四方”;

屈原在《离骚》中哀叹:“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至于贵族过着什么生活,有兴趣的可以翻看《楚辞》中的《招魂》篇。

至于“焚书、坑儒”,鼓吹分封制、公然对抗秩序的势力该不该管理?号称能够长生不老来骗钱的术士该不该惩处?

秦始皇为什么会统一六国(为啥说秦始皇统一六国是伟大的壮举)(16)

只要有利益存在,就会形成压迫;所以人类需要用制度来与人性抗衡。后人没资格指责古人,我们之所以说秦朝建立的大一统是时代的进步,其中很大一点因素,就在于老百姓得到了依靠奋斗改变人生的机会。

那些鼓吹先秦分封制的,应该穿越到西晋时期,去体会下统治阶层的藩王们互掐会给老百姓、给文明带来什么样的浩劫。

最后说四个字:珍惜当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