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勒佛是佛教艺术中常见的形象,大家熟知的笑容可掬的大肚弥勒佛就是其中之一,在寺院中常常能见到他“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的这种形象。

据佛经记载,弥勒是释迦牟尼的继任者,现住在兜率天,经过56亿多年后,弥勒就从兜率天下生到人间,在龙华菩提树下成佛。讲述弥勒成佛的经典主要有《弥勒上生经》和《弥勒下生经》,这两部经书记载了弥勒净土的情况,其中说弥勒一旦下生世间作佛,天下太平,毒气消除,雨润合适,五谷滋润,人皆寿84000岁。受其影响,弥勒信仰传入之后,受到士庶百姓的普遍崇尚,其造像也遍布石窟艺术中,“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的乐山大佛,就是唐代开凿的一尊弥勒佛像。而讲述弥勒的经变也较多出现在石窟寺中,在大足石刻中,就保存有这样一窟艺术作品。

大足石刻轮回图:大足石刻唯一的弥勒下生经变图(1)

大足北山第176号弥勒经变窟

大足这处弥勒造像窟位于北山佛湾,编为第176号,是一个高2.72米、宽1.92米、深2.4米的洞窟。正壁是端坐的弥勒佛像,左手抚膝,右手膝间结印,结痂趺坐于莲台上,座下有三狮举座。弥勒佛两侧站立着迦叶和阿难,背后有靠背椅,头顶有宝盖,两侧有翱翔的飞天,盖中发出四道毫光,飘至窟外。弥勒座下的雕刻甚为精细,正中有一石狮,双爪举座;两侧石狮一爪攀座、一爪拨弄绣球,憨态可掬。在石狮中间,刻有手持乐器正在演奏的伎乐。

此窟左右两壁雕刻人物众多,除常见的文殊、普贤菩萨外,主要展现的场景,是襄佉(qu1,同祛)王与弥勒佛母在虔诚听法的场景。襄佉王与弥勒佛母向弥勒问法的故事,在《弥勒下生经》中都有描述,说“襄佉王闻弥勒已成佛道,便往至佛所,欲得闻法”,弥勒佛便与襄佉王说法,闻佛法后,襄佉王回去便立太子为王,将很多珠宝赠送给了剃头师,还把各种宝物赠送给了诸婆罗门及其他出家的修行者,他自己则带领八万四千众生,来到弥勒居住地,希望出家为沙门,做弥勒佛的弟子。

这些人在弥勒佛指导下,勤力修行,很快修成正道,成为阿罗汉。北山弥勒下生经变窟右壁上部,就是表现襄佉王率众生问法的这一场景。右壁上部正中雕刻的襄佉王,双手于胸前持物,身后宝座为宽大的背屏,两侧站立六位侍者,其中有四位执羽扇和日月宝扇,身前有四位身着甲胄的武士。其服饰、仪仗等具有中国古代帝王的特点。左壁上部则表现弥勒佛母问法,《弥勒下生经》记载弥勒的生身母亲梵摩越夫人,率八万四千嫔妃彩女向佛祈求出家为佛弟子的故事。左右壁还有两组剃度的场景,表现的是襄佉王与弥勒佛母出家为沙门的场景。

大足石刻轮回图:大足石刻唯一的弥勒下生经变图(2)

弥勒经变窟右壁造像

左右壁下部雕刻有佛经中叙述的弥勒世界的美妙场景,据《弥勒下生经》描述,弥勒降生于翅头末城。城中七宝楼阁甚多,金沙覆地,金银堆聚。谷物一种七收,食之香美,气力充足等。如其中有一图,在一树枝上,一位老者正伸手其上摘取衣服,据《弥勒下生经》描述,在弥勒世界中,“自然树上生衣,极细柔软,人取诸之”,也就是常为人乐道的“树上生衣”的故事,该图表现的正是此场景。又如一组图,表现的是弥勒世界老人入墓场景,一位中年男士正躬身作揖,恭请一位手中拄杖的老年人进入墓内,表现的是弥勒世界中“人命将终,自然行诣冢间而死”的情节。

窟内存有雕刻匠师题刻的铭文,为“本州匠人伏元俊、男世能镌弥勒泗州大圣,时丙午岁”,可知其雕刻时间为北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匠师为伏元俊和其子伏世能。此外,毗邻该窟的第177号泗洲大圣窟,时间和匠师相同。

此窟造像人物繁多,个性鲜明,布列有序,主次分明,特别是人物众多的场景,纷繁而不杂乱,体现出匠师对复杂题材驾驭的高超能力。所以,金维诺、罗世平在《中国宗教美术史》(江西美术出版社, 1995年)一书中这样说道:“全窟构图设计精密,人物形象雕造生动,既能见出雕塑的美感,又具有经变画的丰富性。”

大足石刻轮回图:大足石刻唯一的弥勒下生经变图(3)

弥勒经变的半开门及剃度图

这个雕刻丰富的造像窟,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一些造像细节,也逐渐得到专家的关注。如弥勒身后座椅一带的雕刻,在圆形头光下方疑似雕刻有水禽,中部雕刻有龙头,龙头下刻有骑羊的童子,它们“雕刻的内涵应是‘六拏(na2)具'座的简化形态”(马世长:《大足北山佛湾第176与第177窟——一个奇特题材组合的案例》,载《2005年重庆大足石刻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2007年)。完整的“六拏具”一般刻的是金翅鸟、摩羯鱼、龙子、童子、象和兽王(狮子)的形象。六拏具是密教六种以动物象征组成的法相装饰,传入中原后,最早见于洛阳一带的优填王像身后,流行于初唐时期,其后又被用于弥勒像。

弥勒经变在敦煌莫高窟中,是表现颇多的题材之一,从初唐开始一直延续到北宋,都是此地经久不衰的艺术题材,其中表现一种七收、树上生衣、耕获、送老人入墓等图,生活气息浓郁,历来备受称道。而在巴蜀地区甚至国内众多石窟中,虽然有关弥勒的造像遗存甚多,但是以雕刻方式来表现弥勒的经变,目前调查发现极为少见,可见大足北山该窟造像的稀有。由此来看,这窟开凿于北宋末期的弥勒下生经变窟,展现了古人理想的弥勒世界的美妙,也留下一处极为珍贵的表现弥勒世界经变的石刻艺术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