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经济发展潜力(开发缅甸经济特区)(1)

图为2013年11月缅甸与日本合作开发的迪洛瓦经济特区开建现场。新华社虽然表面上来看,在缅甸的经济特区开发赛上,中国似乎在起跑线上输给日本,但事实并非如此。如果说日本跑的是百米赛,中国跑的则是马拉松——看似都是赛跑,但两者项目不同

《国际先驱导报》特约撰稿 范伊伊 作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的一员,缅甸多年来的经济发展落后于地区发展。近年来缅甸实行改革开放,并规划了大规模的经济特区项目,引来外资的关注。2011年以来,缅甸迅速改善了其与西方和日本的外交关系,中国和日本在缅甸的经济竞争也日益激烈。中日各有侧重缅甸政府目前规划了三个国家级经济特区:迪洛瓦、皎漂和土瓦,分别位于伊洛瓦底江三角洲地区、孟加拉湾沿海的若开邦和南部安达曼海沿海的德林达依省。这三个经济特区选址均在沿海地区,反映了缅甸政府的发展思路,希望借外向型经济带动地区发展,对经济特区寄予厚望。同时,迪洛瓦、皎漂和土瓦分布在中、西、南三省,可看出缅甸政府在地区均衡发展上也有所考虑。目前,迪洛瓦经济特区由日本主导开发,是缅甸第一个正式启动的国家级经济特区项目。迪洛瓦特区位于仰光市以南25公里,从热闹的仰光市区出发到园区仅需1小时车程。通往迪洛瓦特区的道路较为畅通,驾车过仰光城南的勃固河时,需通过中国援缅修建的“仰光-丁茵大桥”。迪洛瓦特区占地共2500公顷,分为厂房区、港口区和商业住宅区,由缅甸日本迪洛瓦开发公司建设运营。由中国企业主导开发的皎漂经济特区位于缅甸西部的若开邦,西临孟加拉湾,占地1736公顷,是迪洛瓦特区面积的十分之七。早在2009年,中信建设与缅甸政府就签署了谅解备忘录,并于次年开始项目可行性研究。但直到2015年年底,缅甸联邦议会才批准了皎漂经济特区的用地计划。紧接着,皎漂经济特区招标审查委员会对外宣布中信企业联合体中标。据中信联合体介绍,皎漂经济特区规划了深水港、工业区和住宅区三类项目,其中工业园项目占地约1000公顷,计划分三期修建;深水港项目包含马德岛和延白岛两个港区,共10个泊位,计划分四期修建。目前看来,迪洛瓦和皎漂两个特区处于不同的开发阶段。迪洛瓦经济特区项目于2013年开工,并完成了水通、电通、路通和场地平整的“三通一平”工程,进入设计修建厂房、搭建“一站式”服务窗口等设施。迪洛瓦于2015年9月正式开始运营,截至目前,80%的土地已以各种形式获得进驻,获得批准的投资项目接近50个。迪洛瓦投资设厂的公司来自日本、新加坡、中国等诸多国家。而皎漂经济特区去年年底才获得用地许可,按计划将有20年至25年的基建工程期,还面临着进一步设计特区管理架构、配套政策以及招商引资等一系列运营相关工作。皎漂可以学习迪洛瓦经验迪洛瓦是缅甸第一个国家级的经济特区,日方大力标榜其国际化水准。日本政府还以助力缅甸发展为由,借特区项目大力开展对缅公共外交,争取民心。与此同时,迪洛瓦在特区的管理架构设置、处理社区关系及公共关系等方面,开展了很多具有开创性的实践。公私合营(PPP)的组织形式是迪洛瓦最具独到之处。开发商缅甸日本迪洛瓦开发公司为日缅合资企业,公司股份由两国政府、企业和缅甸民众共同所有。缅甸政府通过特区管理委员会享有10%的股份;日本的官方对外援助部门协力机构(JICA)占股10%;日本财团组建的合资公司占股39%;由缅甸民间资本组成的缅甸迪洛瓦控股公共有限公司(MTSH)占其余41%的股份。其中,MTSH的股票在缅甸的证券交易所公开发售,缅甸公民及公司都有权购买。目前,迪洛瓦据称已拥有近1.8万名股东,股票价格也在发行的两年内涨了6倍。皎漂作为后来者,有充足的时间来设计自身架构,学习转化已有的经验、为我所用。比如,迪洛瓦是PPP模式在经济特区上应用的样板:缅政府持股,为项目提供政治政策保障。日本政府的优惠贷款支持,降低了企业的融资成本,发挥了政府资金的引领撬动作用。特别是其援助机构做足了公共外交,改善项目与当地民众的关系。此外,通过发行股票吸纳缅甸民间资本、提倡与缅甸人民分享特区收益,受到缅甸人的追捧,这同时也是一种分担风险的手段。此外,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特区的发展经验也可以在海外得以应用。中信联合体的组成企业,包括中信建设、招商局、天津泰达,除了在港口和工业园区建设的具备优势外,项目融资、特区服务平台搭建和协调配套政策等方面都是强项。中国的经济特区是改革开放政策的一大成就,特区发展被看做“中国模式”的典型,在国际上受到较高认可。皎漂是否可以为“中国模式”在缅开花结果,一方面依靠企业的对外输出,另一方面取决于缅甸政府是否能将中国特区发展模式的精髓吸收内化。开发皎漂更需耐心和耐力一边是日本主导的迪洛瓦特区开发如火如荼,一边是我国主导的皎漂从用地批准开始就显得艰难曲折。这一对比,难免引发对中日在缅竞争的思考,更有外国学者甚至直接判断中日在缅经济特区开发的竞争已进入“白热化”。那么,中日之间到底存在怎样的竞争?短期来看,迪洛瓦确实具有较强的区位优势。它靠近缅甸的经济中心仰光,可依托仰光深入内地或通过港口连通国际市场。迪洛瓦成为经济特区的条件已经非常成熟,招商引资进展顺利。据日本方面估计,迪洛瓦未来五年将吸引到超过100家企业入驻。而皎漂经济特区地处若开邦最西端的一个半岛上,若开邦是缅甸最落后的省邦之一,从皎漂到若开邦首府实兑市坐船需近10个小时的航程。皎漂虽具备打造为深水港的天然优势,但打通港口与内地的连接至关重要,这需要缅甸政府作出较为长远的交通发展规划。可以说,迪洛瓦是一个在经济相对发达地区设立的“成长型”特区;而皎漂是一个等待地方经济发展到一定规模后才能真正发挥作用的“胚胎型”特区。长期来看 “胚胎”本身的质量和成长速度固然重要,但也受到整个大环境的制约,尤其是若开邦等西南地区省邦的经济发展对皎漂的影响格外关键。虽然表面上来看,在缅甸的经济特区开发赛上,中国似乎在起跑线上输给日本,但事实并非如此。如果说日本跑的是百米赛,中国跑的则是马拉松——看似都是赛跑,但两者项目不同。一场百米赛固然快人心,但面对缅甸政治经济改革这场马拉松,无论是新政府、缅甸民众还是外国投资者,都需有极大的耐心和耐力。昂山素季领导的民盟顺利上台组阁,新政府的长期规划与国家经济发展速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皎漂的成败。中信联合体有意给皎漂经济特区规划了20年至25年的工程期,说明中国企业看好缅甸的长远发展,并具有充足的耐心和耐力。竞争有利于提高我国企业能力顺利拿下皎漂项目的国际招标,已是缅甸对中国企业的肯定。中日在缅甸的公平竞争,有助于我国企业提高自身能力。无论是日本还是中国,在缅甸开发经济特区都面临许多共同的挑战。最突出的如土地纠纷、征地赔偿、移民安置和处理项目与社区、与环境的关系等。日本在征地时也遇到了当地民众的抗议,遭到了不少环保组织的质疑。然而日本化解此类纠纷和矛盾的方法,值得中国企业探索研究。相比迪洛瓦而言,皎漂面临的形势更为严峻:族群和宗教矛盾在若开邦长期存在,其中罗兴亚人与当地主体民族的冲突还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除了准确把握矛盾的发展形势外,如何在不同利益方中找到平衡点、充分回应国际社会关切,也是皎漂发展面临的一大挑战。如今,企业社会责任对“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来说已不是陌生词汇。中信联合体作为一支有着丰富海外经验的企业团队,在皎漂正式启动前就已经做了不少尝试。例如设立中信缅甸乡村公益基金,促进农村贫困人口的发展;派直升机帮助缅甸政府抗洪救灾等等。这些活动对于一个成功的项目来说是加分项,而项目本身产生的社会经济效应就是最好的说服力。比如经济特区实际创造的就业数、吸引的投资量、拉动的贸易额,以及缅甸政府和老百姓非常关心的环境可持续性、技术转移等,均需要放入企业社会责任的篮子里考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