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这就是成都过气网红古镇的下场 (上)”发布后,后台收到许多粉丝留言。有惋惜,有吐槽,甚至还有寻找失散多年的古镇好友。

通过我们平台,能帮助到你们,能更真实的了解古镇,就是我们的初衷。

收集了大家最关心的几个问题,也是留言讨论最多的问题:

“古镇千篇一律,已经失去最原汁原味的感觉,大多数修旧如新,实则应该修旧如旧”

其实,这是现今所有古镇都存在的问题。

何为古镇?都是经过千百年留下来的保留着历史痕迹的古老小镇,越真实越吸引世人目光。但在旅游飞速发展的今天,为迎合大众消费市场与习惯,商家渐渐进入,吃喝游乐玩一体化,便造就一种现象“商业化严重”。

仔细想想,造成这样现象的源头出自何处?其实就是我们自己。

“diss 黄龙溪”

上篇文章,写到一句话“希望这些古镇,不要成为下一个黄龙溪”,写上这句话后,就知道会被一些朋友“言语轰炸”。既然说到这,还是要给自己辩解下,并没有说黄龙溪不好,它现在从设置设备到吃喝玩乐到知名度,在成都已经是c位出道了。但实话实说,严重娱乐化已经淹没掉本身的文化气息,去到古镇游玩的目的仿佛只存在吃喝玩乐。

古镇之所以古镇,还是希望人们去了解它内在的气息。

本期依然为大家挖掘

自身条件不错,却迟迟不火的成都古镇

↓↓

1

西来古镇

成都非常冷门的古镇(这就是成都过气网红古镇的下场)(1)

青石白鸟之间,清溪茶铺之畔

开天画卷之上,五面青山之下

一座古镇,一处禅乡

两江溪水环抱,千年古榕守望,谁能想到,这里已经聚集了千百年的烟火气息。

前世今生,西来场

早在西魏恭帝二年(555年),开始在此设置临溪县,遗址在今西来古镇东北1公里处,乡人俗称“残城子”。康熙三十(1694)年,知县李绅文取名为“西来场”。

成都非常冷门的古镇(这就是成都过气网红古镇的下场)(2)

听过,“西来,西来,福从西来”

那么“西来”名字源于何起?

目前流传下来的有两种说法:

一是,从天上看,整个镇的民宅摆成了一个标标准准的“西”字。

二是,传说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临溪河爆发百年不遇的洪水,将上游张魁场关帝庙内供奉的木刻关帝神像冲到了临溪场西林寺的产田里,西林寺的住持静慈和尚捐出庙产田,在关帝神像搁浅处新修了关帝庙。一般的庙门都为南北向,唯有西来的关帝庙门却向西开,有不忘关帝从西而来的意思。

康熙34年(公元1696年),蒲江县县令李绅文到临溪场巡视,觉得临溪场的名字不止一个,容易混淆,因关帝爷从西而来,带来了这里的繁荣和希望,借用佛教教义中“佛法西来”的典故,即唐玄奘把大藏三乘经从西取来之意,遂改临溪场为西来场。这就是“先有关帝庙,后有西来场”的来历

成都非常冷门的古镇(这就是成都过气网红古镇的下场)(3)

图丨西来古镇

顶流的地理资源,依然糊到“查无此镇”

一句话形容西来的地理优势:“两山夹两水,两水夹西来”

山水皆在可谓是古镇的高配。楼外有青山,水间有古楼,历史交错下道出千百年前的烟火人间。“古蜀国遗址”“禅乡古镇”等足以亮眼的标签,依然没有为西来提高知名度。原由大概真的太低调!

低调到心疼的西来,历史人文与自然景观毫不逊色

西来有什么?

千年前传承下的文化遗迹,西魏后的繁华盛景有迹可循。

文峰塔与百颗灯互相呼应,承载着千年的中华儿女对知识的探索与渴望。

古戏台现今依然上演着川剧表演,果然,古人的娱乐生活不输我们。

青砖泥瓦,这条老街不知指引了多少人的路,两旁典型川西名居。

千年古榕夫妻树,原来就是那“在地愿为连理枝”。

西来没有什么?

没有被商业化

(西来人文与自然)

成都非常冷门的古镇(这就是成都过气网红古镇的下场)(4)

成都非常冷门的古镇(这就是成都过气网红古镇的下场)(5)

这是一条近百年历史的老街,簸箕街、烟巷子、水巷子、花龙门子、亭子巷纵横交错,构成了1200米的长街和近700米的小巷。街道两旁完整的保存着明清建筑,典型的川西民居。

可以花半个小时走完,也可以花半天时间闲逛。

成都非常冷门的古镇(这就是成都过气网红古镇的下场)(6)

成都非常冷门的古镇(这就是成都过气网红古镇的下场)(7)

青砖泥瓦、油纸伞、红灯笼、小巷、楼阁……

这些拼凑成最质朴的西来

现在的老街慢慢有了客栈、酒家、茶铺、画苑。还能看到许多古老的传统手工艺,鬃刷,编竹器、扎扫把、打铁器等。时不时还会偶遇老人家晒干面,烧灸条等农耕生活的遗风。

西来是安静且从容的

老街的热闹大概只存在节庆、过年或赶集。大多时候没有外人的打扰,街坊们也落个清净,在街上搭把椅子打个盹或者望着老街发发呆,一天就过去了。有时在老茶铺喝茶、摆龙门阵,打麻将、打长牌,偶尔也有游客混入其中,学着他们的神情呷一口茶。

感受不到现代都市的繁华嘈杂,也没有某些拥挤古镇的商业市侩,虽说现在西来古镇是一个景区,走在老街,会产生一种错觉,仿佛自己突然闯入当地人生活,那么不和谐,但自己却很享受。

成都非常冷门的古镇(这就是成都过气网红古镇的下场)(8)

成都非常冷门的古镇(这就是成都过气网红古镇的下场)(9)

成都非常冷门的古镇(这就是成都过气网红古镇的下场)(10)

古镇匠人

老街有一处“网红店”,镇上的人没有不认识这位叫徐定邦的剃头匠。这家名叫“徐待诏”的理发店在镇上开了六十多年。“待诏”算是传统的叫法,指旧时农村对剃发修面掏耳的手艺人。

一门老手艺,一间川西名民居独有的木板门修砌的老铺子,承载着一段坚守,和一个时代的消亡和印记。

成都非常冷门的古镇(这就是成都过气网红古镇的下场)(11)

成都非常冷门的古镇(这就是成都过气网红古镇的下场)(12)

在老街中心院坝,矗立着这座清代建造的文峰塔

塔身四周是古典戏曲雕塑,并配有用九曲篆文书写的诗文,在众多文峰塔中算是世间少有。塔身下有个大的炉灶,用于烧写过的字,故名惜字宫。

文峰塔在古代,大多是与科举制度有关,建造一座文峰塔是象征或希望此地人才辈出。所以乡间特别看重文字,有文字的纸不能乱扔,废弃也要郑重检点、焚化敬神。

成都非常冷门的古镇(这就是成都过气网红古镇的下场)(13)

西来古镇被两条蜿蜒清冽的小河合抱而过,如古镇血脉,充满生机。从空中俯瞰,可以看到西来古街是船,文峰塔是篙,在两条江中飘摇,却永不沉没。

西来有张名片,两棵交织的千年古榕

临溪河边,排列着12棵树龄在千年左右的古榕树,每棵榕树都有各自的来历和传说,但其中最奇特的当数“夫妻树”。

传说南宋孝宗时有夫妻二人草居于此,恩爱无比,死后紧紧拥抱而化为树。魏了翁先生曾感叹说,患难夫妻,生死相依,在天化作比翼鸟,在地成为连理枝。

成都非常冷门的古镇(这就是成都过气网红古镇的下场)(14)

成都非常冷门的古镇(这就是成都过气网红古镇的下场)(15)

成都非常冷门的古镇(这就是成都过气网红古镇的下场)(16)

为何说西来是一处禅乡?

“福从西来”名字的由来已经奠定了西来与佛结下的缘。著名的建筑大师安藤忠雄先生应牧灯禅师之邀设计的西来禅寺预计2年后建成。

关于西来禅寺,牧灯大师描述说:它将优雅而实用,看起来不像一座“寺庙”,而是一个众生的家。

宁静的禅茶院、留白的展览空间、美味素食馆⋯⋯一切的一切都将过去的西来与未来的西来结合在一起。

成都非常冷门的古镇(这就是成都过气网红古镇的下场)(17)

这座千年古镇原生态的空与静,将在禅茶文化的浸润之下焕发出怎样的魅力?

一切都让人期待……

2

鱼凫古镇

成都非常冷门的古镇(这就是成都过气网红古镇的下场)(18)

鱼凫古镇又名“海窝子”

民间称“新兴镇”

蜀国文明的发源

北出成都19公里,顺山势而上,在湔江冲洪积扇的下游,有三千多年前古蜀国的都城所在地,古时因天彭阙而得名的彭州。出彭州过关口,沿湔江溯流而上,20公里处,蜿蜒的湔江九曲回环,就在“臂腕”处,藏着一个既名头响亮,又神秘莫测的古镇。很多人在古镇的公路边一车绝尘去了龙门山、九峰山、白鹿洞书院,独独忽略了“海窝子”

寻访海窝子,就像是寻找一个失落已久的文明,寻找一份属于古蜀先民的荣光

神秘的古蜀文明在四川盆地留下了许多不解之谜,关于“鱼凫古镇在哪儿”这个问题,曾在学术界引起热议。

了解海窝子之前,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

“都知道四川被称作“蜀”,那“蜀”是地名还是族名?”

成都非常冷门的古镇(这就是成都过气网红古镇的下场)(19)

古蜀文明的发源—海窝子的“诞生”

●上古时,一支古羌族队伍向东南迁居进入岷山地区,依山势而居,垒石为穴。后沿河谷开始渔猎生活,逐步跨入农桑时代, 这就是古代蜀国最早活动痕迹。

● 随后夏商之际,第三代蜀王鱼凫成为国王,完成了由原始氏族公社制向奴隶制的转变,以渔猎游牧为主,并逐步向田猎农耕转变,成为古蜀国农业开发最早的区域之一。

可以说若是没有海窝子,那以狩猎为生的古蜀民族或许要花费更久的时间才能过渡到农耕文明;如果古蜀人没有停留在海窝子,而是在平原地区,或许古蜀文明早就一不小心淹没在某次洪水之中了!

成都非常冷门的古镇(这就是成都过气网红古镇的下场)(20)

现在的海窝子,早已不是当年的模样

为什么这么说,那是2008年,那场让中国人永远无法忘怀的地震。

2008年“512特大地震”中,地处龙门山断裂带的海窝子属重灾区,受到极大破坏。重建后的海窝子被打造成“生态田园养生古镇”,重建了1.5公里长的明清风格的古镇老街,恢复牌坊、古戏台等建筑。是成都众多古镇中最长的一条古街。

饱含川西民居风格,又汇聚浓厚的人文历史韵味。

成都非常冷门的古镇(这就是成都过气网红古镇的下场)(21)

可能海窝子不是一眼就喜欢的地方,但一定是值得细细品味的地方

古镇浓郁的生活气息早已淹没了商业的崛起。临街的大部分房屋主要用来居住,商业用途很少,这就是这里人烟稀少,又纯粹的原因。

老街走下去,映入眼帘的是:闲坐门口的老人、喝茶逗鸟的大爷、以及门口摆放已久依然卖不出去的特色美食。

成都非常冷门的古镇(这就是成都过气网红古镇的下场)(22)

成都非常冷门的古镇(这就是成都过气网红古镇的下场)(23)

成都非常冷门的古镇(这就是成都过气网红古镇的下场)(24)

海窝子古镇就这样?

很多人知道,鹤鸣山、青城山是道教的发源地,却不知道海窝子的阳平山也是道教的发源地之一。据史籍载,天师道创始人张天师闻悉蜀地之人易于教化,编入蜀布道,住在阳平山,东汉142-156年间,在此创建了第一个道教场所阳平治。

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幽静的修炼环境,阳平观曾被唐代诗人王勃誉为“蓬莱仙居”,宋元以后,道教渐趋衰落,至到清乾隆宣布佛教为国教后,道教阳平治的宫观,也变为佛教的太平寺了。

成都非常冷门的古镇(这就是成都过气网红古镇的下场)(25)

游遍海窝子,还有几处,不可不去

那就是让王勃、李调元等著名文士大发感慨的龙怀山、龙怀寺。

龙怀山在海窝子古镇的后面,一条小路便可直通山间,但可惜的是,山路犹在,古寺不存,就连发色斑白的老人都说不清,寺庙到底是毁于哪一年。

一千多年以后,感怀王勃所作的《九陇县龙怀寺碑》,消失了的龙怀寺,在诗人的文字中,被顽强的留在了中华文化的“遗产”里。

香城宝地,左右林泉

碧岫丹岑,往来烟雨

成都非常冷门的古镇(这就是成都过气网红古镇的下场)(26)

“海窝子”其四周,都是彭州有名的旅游景点:盛产牡丹的丹景山镇、通济镇;地质奇观葛仙山镇、悠久历史的白鹿洞书院、盛产美食板鸭的九尺镇……

但这些,都比不上海窝子独有的一份不需自夸的闲逸,一份不需自矜的幽淡。

成都非常冷门的古镇(这就是成都过气网红古镇的下场)(27)

古镇图鉴系列:<这就是成都过气网红古镇的下场>已更新完毕

上期:这就是成都过气网红古镇的下场(上)

这次深度挖掘了一些成都历史文化浓厚且有看点,但名气不大的古镇。之所以把它们呈现出来,是希望蕴含千年历史文化,从古走到今的“真正古镇”能不被世人遗忘。

当然肯定还有许多许多等待我们去发现

如果有分享或想了解的古镇,可留言

想要了解更多小镇资讯,欢迎关注大城小镇Liv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