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通骁龙835,华为麒麟970,苹果A11,三星Exynos 8890、联发科Helio X30,六核、八核、十核心,每一个都是在发布会上宣布性能提升上多少多少,能处理什么什么样的VR、AR应用等等,个个都是不好惹的主,加之我们日常接触最频繁的就是手机,很多情况下就能脱离电脑使用手机完成日常任务,这在以前完全不敢想象的事情。如今的智能手机仿佛给了我们一个错觉,已经强大到可以替代电脑CPU,这可能吗?如过无法替代,那么差距有多少?

电脑cpu和手机芯片有可比性吗(手机SoC与电脑的CPU到底谁厉害)(1)

手机SoC发展史

在诺基亚时代,即便是当时的最新的塞班S60操作系统智能手机,在发布时也不会刻意提及使用了某某某家处理器,这是因为当时手机CPU供应商来来去去也就那几家,没什么好选择,而且需要处理的应用还不算太复杂,性能也就一般般。

可是当Android系统横空出世以后,真正的智能手机时代降临,功能五花八门,应用越来越复杂,因此逐渐对手机CPU/SoC的要求越来越高。

因此我们才会在手机发布会上,看到各种以用了XXX处理器为荣,并把性能吹上天。

下面是我们超能网总结了一下苹果iPhone近年来A系列处理器的一些规格,可以看出一些性能提升的秘密。首先是核心数目,苹果在双核处理器上坚持了整整五年,在高通、联发科疯狂堆核的年代,A5-A9 SoC简直就是“出淤泥而不染”,依靠制程工艺进步、领先的64bit处理器设计、更复杂的CPU设计,性能也足以媲美别家的多核处理器。

电脑cpu和手机芯片有可比性吗(手机SoC与电脑的CPU到底谁厉害)(2)

不过双核性能始终有“天花板”,功耗、发热都是大问题,因此苹果在iPhone 7上的A10 Fusion SoC使用了四核心设计,今年的iPhone X A11 Bionic SoC甚至用上了类似big.LITTEL架构的大小共六核设计。

再看会今年的AMD锐龙处理器、Intel第八代酷睿处理器,何尝不是都在“用多核换性能”呢?

大家来看看,GeekBench 4中苹果A11 bionic处理器多核成绩依然只有1万分出头,Intel Core i3-7350K也是只有1.1万分左右,难道A11就能媲美Core i3了吗?

再看看Intel Core i7-8700K在macOS上多核得分超过3万,而在Windows系统下连2.7万都达不到,你还能说这个测试是公平公正的嘛?

如果你想公平一点的较量是吧,那么只能找一下目前高通和微软勾搭的新产品了——高通骁龙835 SoC打造的笔记本。还真别说让小编找到了可以用的数据,华硕一款名为TP370QL的设备,用着高通8核处理器,并且主频为2.21GHz,很大几率就是高通骁龙835处理器,笔记本运行在Windows 10 Pro系统。

其GeekBench 4单核跑分成绩为单核成绩889、多核成绩3170,反观高通骁龙835手机在Android系统测试中随随便便就单核接近2000、多核6500以上。而像奔腾G4400在Windows 32位系统单、多核成绩完虐高通骁龙835。

电脑cpu和手机芯片有可比性吗(手机SoC与电脑的CPU到底谁厉害)(3)

目前并没有一个可以完全评价手机SoC和电脑CPU性能的测试软件,因为两者的架构不一样情况下,很难实现统一的标准来衡量他们之间的关系。你们会说安兔兔、GeekBench这种也不行吗?

真的不行,即便是靠谱的GeekBench 4。我们无法得知它们运行在不同的设备上是个什么样的情况,是否至针对CUP部分,抑或是同样考察了GPU、内存、I/O总线等等,还有软件上的函数库使用、编译器的选择,这些都是我们无法了解的。如果真的要比较,那么我们只能得出一个比较大概的数字。

其实手机SoC与电脑CPU到底差在哪里?

架构不同:CISC\RISC之争

电脑cpu和手机芯片有可比性吗(手机SoC与电脑的CPU到底谁厉害)(4)

首先我们要说明手机上的SoC不仅仅是一个CPU,它还额外集成了如GPU、ISP、DSP、通信基带等等一系列IP,因此SoC本来就是一个大整体芯片,一下我们仅仅讨论它的CPU性能。

其实手机SoC与电脑CPU性能之争,归结到底就是架构之争。那就是ARM与X86的爱恨情仇的故事,双方都在自身领域一家独大,都想着向对方领域渗透,却到头来无可奈何,大家都已经站稳了脚跟。

手机SoC普遍都是采用ARM提供的核心作为基础,依据自身需求改变SoC的核心架构,而ARM正正是RISC精简指令集的代表人物

而CPU巨头Intel、AMD所采用的X86架构已经沿用了数十年,是CISC复杂指令集的典型代表

这两种指令集一直都在求同存异当中,都在追求在体系架构、操作运行、软硬件、编译时间以及运行时间等等诸多因素中做出某种平衡,以此达到当初所设计的高效运转目的。

CISC复杂指令系统就是为了增强原有指令的功能,设置更为复杂的新指令实现部分大量重复的软件功能的硬件化。由于早期的电脑主频低、运行速度慢,为了提高运算速度,不得已将更多的复杂指令加入到指令系统中来提高电脑的处理效率,慢慢形成以桌面电脑为首的复杂指令系统计算机。其指令集也是在不断更新增加当中,如Intel为X299平台上的处理器增加了AVX 512指令集,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某一方面的性能。

虽然CISC可以实现高性能CPU设计,但是设计起来就相当麻烦了,要保持庞大硬件设计正确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还要确保性能有所提升,不能开倒车,因此桌面CPU研发时间也慢慢地变长。这时候,以ARM为首的一些RISC精简指令系统计算机开始崭露头角了。

RISC可以说是从CISC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简化指令功能,让指令的平均执行周期减少,达到提升计算机工作主频的目的,同时引入大量通用寄存器减少不必要的读写过程,提高子程序执行速度,这样一来程序运行时间缩短并且减少了寻址,提高了编译效率,最终达到高性能目的。

但是因为以上特点决定了手机上的SoC与桌面电脑CPU从性能无法直接比较,毕竟最基础的架构、指令集使用完全不一样。X86架构面向高性能通用型计算机,而ARM架构则是更适合手机等专用型设备上。

核心面积/晶体管数目:

CISC与RISC的区别已经相当明显了,就是复杂与简单的区别,那么复杂的指令集意味着需要花费大量的晶体管去实现,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桌面版处理器的晶体管数量往往是手机上所用到的数倍之多。

以往手机SoC采用的制造工艺往往大幅度落后于桌面CPU,但是经过三星、台积电等世界级半导体工艺公司的耕耘,手机上的SoC制造工艺已经足以媲美桌面CPU,但是它们之间还是有所区别的。手机SoC要考虑到设备续航要求,一般都是采用低功耗工艺,诸如三星的14nm FinFET LPE,而像Intel这种桌面CPU可以为所欲为,直接上高性能工艺,这样也会导致两者在性能上的差异。

TDP:

CISC相比于RISC有着更多实现单一功能的逻辑门结构,言外之意就是它们被使用的频率确实不高,而这部分晶体管在不工作的时候会提供不小的静态功耗,更别说所有晶体管跑起来时的满载功耗,像是目前的Intel Core i7功耗都在90W左右,而手机上的SoC顶天也就5W,相当于X86上的超低电压处理器功耗,性能差距可选而知

总结:两者直接比较并不合理

电脑cpu和手机芯片有可比性吗(手机SoC与电脑的CPU到底谁厉害)(5)

RISC、CISC各有各的优势,目前两者界限开始逐渐变得模糊,现代的CPU往往采用了CISC的外围,而内部则加入了部分RISC的特性,这个也是Intel处理器的开始拥有RISC的典型例子。也就是说其实未来CPU发展方向之一就是融合CISC以及RISC,从软件、硬件上取长补短,进一步提高处理器的并行性以及工艺水平。

但处理器的单核性能以及触及了频率、温度天花板,很难短时间内解决这种物理上的难题,因此堆核心成为了拯救濒临失效的摩尔定律最后一根稻草。没看到AMD、Intel今年的多核大战吗?桌面八核处理器走入寻常百姓家,而手机上的处理器早就堆到八核甚至十核,这全都是为了提升XX%性能。

一句话总结全文就是,手机SoC与电脑CPU性能孰高孰低,并不能有准确数据来支撑它们的优劣,但目前情况来看,移动端的SoC性能还未能媲美得上桌面版的CPU。不过这两者面向的设备有不同需求,产生了不一样的设计,它们都在各自领域追求着极致的性能。

很多读者非要说,讲了半天到底差多少啊?我非要一个数据!那我们就拿出一个不太专业的数据来比较一下,在Geekbench 4中查找Apple A11 Bionic处理器最高单核得分4255,多核10524分;那么作为CPU代表Intel Core i7-8700K最高单核可以去到6990分,多核30748分,这种情况下几乎是A11单核的1.6倍,多核的2.9倍。当然这是取最极端的数据,是希望能减少在不同平台下差距,但这并不算严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