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朱见深宠妃(明朝朱见深皇帝)(1)

明朝皇帝的真爱

一个姓万名贞儿的小女孩,4岁便离开了父母,离开了所有的亲人,到皇宫去侍候他人,你说这女孩有多苦啊!可这苦命的女孩虽然失去了亲人的关爱,却没有失去希望,她希望有人关爱,有人让她欢乐。也许正是由于她对生活抱着希望,她变得乖巧,变得聪明伶俐,从而获得孙太后的喜爱,让她在身边服侍,也让她实现了小小的希望,进而生产了更大更多更好的希望。常言道女大十八变,贞儿逐渐成长,长成一个如花似玉的少女时,最希望能得到皇帝的宠爱,但皇帝只一人,宫中佳丽数以千计,这希望实在是太渺茫了。

万贞儿20岁的时候,由于多年来对孙太后的精心侍候,深得孙太后的信赖,于是孙太后命她去侍候2岁的小太子朱见深,这时,她的脑子里闪过一念,那就好好地干吧!将来也许……也许……这对平常人来说确实是不可思议的,太荒唐了,也太可笑了,但她觉得这毕竟是一种新希望,尽管很小很小,只有一丝一线的希望,她的眼中射出坚定的目光,决不能放弃,一定要努力争取。

贞儿确实在身体力行,她深知对于希望,如果不去努力,不去争取,那只是空想。她想着,想着……心头甜蜜蜜的……我如此这般真心真意地呵护他,他长大了能忘记我吗?能不爱我吗?当然她没有忘记太子才2岁而自己已经20岁了,这小孩要到哪年哪月才解那令人醉心的风月之情?她希望小孩早日长大,早动春心,也希望自己美丽容颜长驻,好让自己那被情爱之火烧干了心田,能蒙太子临幸……不!那时也许是皇上了,蒙幸皇上的甘露。就这样,万贞儿以自己热切的希望、真诚的行动和不懈的努力,“写”了一部人世间最凄美、最真挚、最冷酷的传奇。

明朝朱见深宠妃(明朝朱见深皇帝)(2)

皇宫生活

正当贞儿抱着一线的希望,任劳任怨,全心身地服侍小太子的时候一场事变,皇帝成了囚徒,朱见深的太子地位随之失去了,此时,贞儿的心猛烈地震动起来,这一线的希望还有吗?人活着不能没有希望啊!她想了几天儿夜,智者常在绝望中看到希望,急功近利者每让希望从眼皮底下溜走,况且自己和小皇子的感情已经很深,她还是一如既往,尽心尽力的为小皇子效劳。

冬去春来,漫漫的七个年头过去了,皇子已经10岁,二人相依为命像是母子又像姐弟。幸运再次降临这对“母子”,又一次事变让当了囚徒的皇帝重登宝座,朱见深自然又回到太子的地位,万贞儿那模糊的希望已清晰可见了。

转眼太子14岁了,善解风情的万贞儿,发见太子已萌生了那种情意。虽说自己已是32岁的老处女,但她坚信自己风头正健,正是最成熟、最有风情、最具魅力的时候,凭她多年和太子的亲密相处,情深意浓,谁也无法把太子夺去。这一天果然来了,太子的情火已到了欲燃的时候,怎经得贞儿这捆干柴的频频碰撞,于是二人春情爆发,双双享受了平生第一次最激动、最热烈、最甜蜜的情爱。

明朝朱见深宠妃(明朝朱见深皇帝)(3)

辛苦了近30年,贞儿终于尝到了希望的第一颗甜果,如今望着这满树的果实,自然又希望果子一天比一天成熟,一天比一天甜蜜,而且让她一人慢慢品尝。此时,原本十分自信的贞儿也不免担忧起来,她知道希望和失望常伴随而生,处此风云变幻无常,云谲波诡的险恶之世,特别是天堂和地狱相连的深宫,魔鬼和天使共舞的场所,这满树的甜果说不定哪一天都变成苦果,她不得不对她的希望做出更大的努力。希望的果实的确一天比一天甜蜜,过了两年,老皇帝去世了,16岁的朱见深当上皇帝是为宪宗,当年的一线希望已变成满眼华光,皇后的桂冠正在闪闪发亮。

不知是皇帝的痴情,还是万贞儿施展了无比的魅力,抑或双方面的成分都起作用,皇帝和贞儿确是如胶似漆的粘在一起。其实,细细思来,二人如此亲密,自有许多原因,那是多种复杂的情感交织在一起:其一朱见深二岁起就受到万贞儿慈母般的爱抚和教导,由此而生的对慈母兼师长的敬爱;其二,朱见深自幼受到万贞儿无微不至的关怀,二人同甘苦共患难,由此而生的恩爱;其三,万贞儿几乎把一生的青春都消耗在朱见深身上,也把自己的一切希望都寄托在他身上,朱对万自不无感恩之心,回报之意,这便是情义上的关爱;其四,万贞儿容貌出众,且善解风情,早把少年太子引领到温柔乡里,此便是异性间的情爱;其五,二人都在深宫长大,未曾到社会交朋结友,长期相处,相互关怀、相互了解、相互信赖。是挚友也是红粉知已,那是上苍安排的不可分离的至爱;还有……只是二人身上堆积了太多的爱,太沉重!太凄凉!朱见深当了宪宗皇帝后,万贞儿的最大希望便是立为皇后,可是因年龄和出身的关系,希望破灭了,接着又希望早生太子,这希望很快实现了,万贞儿也因此被封为贵妃,成为历史上有名的万贵妃。不久孩子夭折了,此后再也生不出孩子来,好在她并不因此失去宪宗的宠爱,而且她的权势还超过皇后,按理说她应该心满意足了,但希望这东西就像野草一样,不时顽强地冒出新芽,况且万贵妃并非庸碌之辈,她聪敏过人、思虑和心计绝非常人可比,春风得意之后,能不希望长保权位和荣华富贵?于是,旷日持久的希望与希望碰撞、希望与希望交锋、希望与希望较量,边是大臣和皇帝的国戚们希望宪宗不要专宠万贵妃,去临幸众多的妃嫔,好让她们为皇帝多生皇子,而这更是深宫怨女们莫大的希望;另一边是万贵妃希望宪宗对她宠爱不减,远离皇后和诸多嫔妃。人们只知前者的希望大都落空,又谁知两种针锋相对的希望带来了几多凄苦?几番哀伤?

情,确是世上最奇妙东西,尽管有其共性,但在更多的情况下,还是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因人而异。岁月在悄悄地流逝,宪宗已由少年到中年,他的一个个儿子,或夭折或胎死腹中,当然这与万贵妃不无关系,权力无限的皇帝,面对如此残酷的现实,除了痛心,也只能哀叹。最让人称奇的是,宪宗对58岁的老贵妃,还是一如昔日,痴情不减,恩爱不绝。一日万贵妃因怒责宫女,脑血冲塞,气绝身亡,也许她临死时还希望宪宗早日归阴,再结连理。宪宗得知,肝肠寸断,痛不欲生,怅然一叹:“万贵妃去矣!我复何恋?!"几个月后,宪宗果然不负万贵妃的“希望”,在郁闷中撒手西去,丢弃了无比的权力和富责,去追索那未了的情爱,时年仅40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