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南昌是梅氏族人最早生活的场所之一,目前也是梅氏族人人数最多的地区之一通过对民国文献《南昌民国初元纪事》的文献整理及编修者集体的分析,南昌梅姓族人以朱姑桥梅氏为核心,逐步向外围扩散,直达全省各地以及其他省份和地区,源远流长,繁衍生息,形成一支主要的梅氏族人,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义门古镇梅氏家族?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义门古镇梅氏家族(梅氏家族的历史渊源)

义门古镇梅氏家族

江西南昌是梅氏族人最早生活的场所之一,目前也是梅氏族人人数最多的地区之一。通过对民国文献《南昌民国初元纪事》的文献整理及编修者集体的分析,南昌梅姓族人以朱姑桥梅氏为核心,逐步向外围扩散,直达全省各地以及其他省份和地区,源远流长,繁衍生息,形成一支主要的梅氏族人。

南昌梅氏

南昌梅氏家族以梅福为始祖。高祖梅福(约公元前44—公元44年),字子真,号云星,九江寿春人。明尚书,榖梁春秋,为文学,补南昌尉。因不满王莽篡政,多次进谏反遭冷落,乃辞官不做,隐于朝野。之后,最初隐居于南昌青云谱梅湖,飞鸿山(今梅岭)一带,后人立有梅仙观、梅仙坛、梅尉宅等以为纪念。梅福虽也曾出游到江浙一带,最后又落脚在宜丰,但南昌无疑是他退隐后曾经的定居之地。

现今南昌市青云谱定山村、朱姑桥、霞山村、塔城店头村等皆为其后裔。据定山族谱载,其第28世孙(铖仕公)迁入霞山,第38世孙法象公迁入店头,45世孙崇智公又入赘朱姑桥村,至今繁衍人丁达5000余口。据梅焕裕先生《南昌梅岭》一书载,梅福公后裔在江西各地多有繁衍,第28—42代在九江湖口、彭泽、瑞昌、武宁、星子一带;第37—57代在新建、进贤、宜黄、南城、吉安、兴国、石城、南康、寻乌、安运、余干、安福、上高、万载、于都等地,遍及全省70多个县市,其它各世孙还有先后迁往北京、河北、河南、川渝、湖广、云贵、江浙、皖闽等地者众。

晚清以来朱姑桥梅氏家族的代表是我国著名大法官梅汝璈家族。从朱姑桥梅氏家谱可以知道,梅晓春和梅喻春是亲兄弟,他们分别是梅汝璈的父亲和叔叔。在这个大家族当中,从高祖文运公起,在不足五代人当中,有34人具有功名或官职。据家谱记载,高祖文运公,军功八品,字孙遇……道光十一年(公元1832年)生,光绪三十年(公元1906年)殁。文运公在村子里敢做敢为,大公无私,为人公正,受人尊敬,具有较高的威望。在其曾孙梅汝琅的《大家庭》中写道:“因其有军功,在乡村有些名望,‘文运的后代’这五个字,长辈们常以为荣”。

文运长子光万,清五品顶戴,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生,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8年)殁。家谱中记载:“光万公秉性爽直,崇尚勤俭,事父母克尽子道,教昆弟能尽兄职。平生研究农业,颇有心得,办理农林成效卓著皆得自公之经验要诀耳。”

文运次子光信,即梅晓春生父,咸丰九年(公元1860年)生,民国十八年(公元1919年)殁。谱中传曰:“公性聪颖机警过人,才识兼全,胸襟豁达,故过结难复杂之事均能向机而断,迎刃而解。修圩兴学靡不首先提倡,解纷排难具仲连之遗,囗既能考,事父母尤厚,友弟恭兄,至于睦族和邻尤为小焉者,且教训子侄等于严师,故兰桂腾芳,门闾光大,岂无故哉?”

据梅汝璜介绍说:“光信在村子里人称‘光信老头子’,不管因什么两方相争,他都能摆平,大家都心服口服,还办了国民学校,他自己没有文化,就请人来当校长。”据《纪事》第六卷和《南昌县教育志》及《青云谱区志》,民国6年(公元1917年),由梅光信等人发起,在朱姑桥梅村创办墨山国民学校,邹树声、邹正言先后任校长。他有六子:炳涭、炳溁(出继长兄光万为嗣)、炳湝、炳淗、炳源、炳潮,四个女儿。他本人经营商业有成,向来重视公共事业,对子侄的管教甚严,对他人乐善好施,这些对他们的后代都有很大影响。

文运三子光鍹,同治三年(公元1865年)生,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殁……传曰:“公秉性豪爽,人坦直,好少林術,过力臂人,每喜援剑,吟风举杯歌月,读外科书,颇有心得,帮推拿针灸等术甚精,就医无不著手回春,因是感公再生之德者不知凡几。晚岁教子课孙,济贫修垱,每遇善举争先为之。故今日兰芬桂馥,岂非天福善人歟?”

在抗日战争时,朱姑桥梅氏大部分人逃难到重庆。解放前夕,由于种种原因,一部分人去了台湾,一部分留在了大陆,之后,还有一部分人移居美国、日本。

节选自《历代梅氏名人传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