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

孔子说:“对言谈笃实诚恳的人表示赞许,但他真是一名君子吗?还是仅仅表面庄重的一个人呢?”

我需要解释一下“论笃是与”。首先这是一个倒装句,和唯利是图、时不我待是一样的。理解成成“与论是笃”就好了,是赞许言论诚恳的意思。其次解释一下几个字“论”是言论的意思,“笃”是笃实诚恳的意思,“与”字是赞许的意思。

孔子主张不但说话要诚实、诚恳,而且言行要一致。如果说话显得庄重、诚恳、切实,可是行动却跟不上、落实不了,那么尽管这种人说得再漂亮、再好听,表现得再庄重靠谱,其实仍然不是真君子,是不可信的。

论语每篇题目按什么来命名(论语通读先进篇)(1)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子路问:“听到了之后就去实践它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行动起来呢?”冉有问:“听到了之后就去实践它吗?”孔子说:“听到了就行动起来。”

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您回答说‘有父兄在’,冉求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您回答‘听到了就行动起来’。我被弄糊涂了,敢再问个明白。”孔子说:“冉求一向退缩不前,所以我鼓励他勇进;仲由总是好胜争强,所以我叫他谦退持重。”

这一章很有名大家都听说过。这是孔子教学的典范案例,也是孔子因材施教的经典示范。在读这章之前我们先要了解子路和冉有。这二位在此我就不说了,因为以前说过很多。很早之前写过一篇文章,专门介绍过孔门弟子的性格问题。原文我链接在下面:

《论语》通读 |《公冶长篇》(49)

子路和冉求问了同一个问题,可孔子却给出了两个答案。至于两个为什么会问同一个问题。这我就不知道了,史料上也没有记载。

子路的为人刚直。所以他问听到一个道理就要马上行动是不是正确的做法,孔子给了他说:不可以,你还有家人亲人,决定一个重要行动之前要慢半拍,仔细思考、慎重选择。

冉求则恰恰相反,他为人比较迟疑、犹豫。所以孔子说:马上行动,不要迟疑。

这件事本身就说完了,至于其中体现的中庸思想,因材施教之类的道理我就不说的。

论语每篇题目按什么来命名(论语通读先进篇)(2)

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吾以女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

孔子被拘禁在匡地,颜渊落在了后面才逃出来。孔子说:“我以为你已经死了呢。”颜渊说:“先生还在呢,我怎么敢轻易死去呢?”

这是在一场灾难过后,师生重逢逢的场面。其实这并不重要。我要说的是孔子被困于匡地的故事本身。

孔子经过匡地,被匡人包围。因为孔子长得像鲁国乱臣阳虎,而阳虎之前曾经带着人在匡地施暴,结下了冤仇。还有一个细节,孔子的学生颜尅,当时就给阳虎驾车,参与了其事。而这次,他又给孔子驾车。这样,匡人就更加认定孔子是阳虎,要报仇。孔子在被匡人突然围困的紧张气氛中,却能平心静气,先检点自己有无过失。如无,继续以礼乐教化世人,弹琴唱歌。这一举动,与阳虎完全不同,匡人一下明白了,此人虽貌似阳虎,却是一位彬彬有礼的君子、圣人,感到惭愧和感动,解甲而归。孔子以德化人,扭转了危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