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绿色适合什么人(如何让内心的创造力流动起来呢)(1)

蓝绿色是水瓶时代的一个色彩。水瓶时代其中的一个理想原则就是独立的人道主义精神,也就是由个体化过程所领导。当我们变得越来越有个性时,无论是大事或小事,我们就愈能开始展现我们的创造力,这就是创造力的本质。一个可以满足生命的秘密,就是评估在简单或伟大的事物上,所表达出来的创造力。

这个瓶子告诉我们,需要去认知内在的恐惧或是困惑,因为这些都是会阻挡创造力的流动,或是阻碍我们明白要去做什么以完成自己的目标。

在绘画或是绘画创作中呈现的创造力,可能是非常主观的。然而,即使是一幅画,也有可能触动每个看书人的相同感受。或许应该要有一种客观的艺术形态,艺术家需要变得更个体化,并触及他或她的内在集体意识。这个概念在蓝绿色之中,和创造力的过程被贯彻下来,经由进入永恒秘境的神秘搜寻,激励阿南肯达能量中心的觉醒,记录了进入智慧之心的移动过程。

蓝绿色适合什么人(如何让内心的创造力流动起来呢)(2)

有一个小学老师正在给一班6岁的孩子上美术课。 教室的后面静静地坐着一个小女孩。 课堂上她通常都是心不在焉,但是, 这次美术课上她完全不一样了。 20多分钟过去了,小女孩仍然端坐着, 忙着在纸上涂画,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老师很惊讶,忍不住问她:“你在画什么呢?”

小女孩头也没有抬,答道:“我在画上帝。”

老师很疑惑,问她:“但是没有人知道上帝长什么样子啊。”

小女孩说:“过一会儿你们就知道。 ”

我很喜欢这个故事,它说明小孩子对于自己的想象力是非常自信的,但是随着我们的成长,绝大多数人都逐渐丧失了这种自信。 如果你问一年级的小朋友:谁觉得自己富有创造力? 所有人都会举起手。但当你问一群大学高年级学生同样的问题时,大多数人都不会举手了。

我们人类生来都具有超强的潜能,但随着在现实世界中的阅历逐渐增长,我们渐渐会丧失很多潜能。

许多人都从未开发出他们真正的天赋,也无从知晓自己能实现多大的成功。从这个角度来说,很多人从来不知道真正的自己是什么样的。他们不喜欢自己从事的工作,但也不知道什么才能让自己真正满意。

不过也有另一些人,他们在自己热爱的领域里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人们常常误认为,只有特殊之人才拥有创造力:创造力是一种罕见的才能。 毕加索,爱因斯坦,爱迪生,玛莎.格莱姆,弗吉尼亚.伍尔夫, 玛雅.安吉罗等等人的人生故事更加强化了这一观念。不过其实只要有可供施展能力的土壤,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不过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创造力理解成为特殊的艺术运动,但是科学和数学在内的其他学科,恐怕与音乐和舞蹈一样富有创造力。 所以,当我们运用智力时,就有可能会产生创造力。

创造力和自由表达相关,但是它不仅需要我们松开思想的缰绳,更需要我们将之操控得如鱼得水。

英国哲学家罗素这样说:“ 一块渺小而并不纯粹的碳水化合物,无能地在一个渺小而不知名的星球上爬行。这就是天文学家所谓的“人”吗?”

生活的目的是什么?生活本质上就是偶然的,无意义的吗?还是如莎士比亚戏剧里伟大的悲剧英雄所认为的那样,是深沉而神秘的?

地球上的其他物种都没有一个物种像人类这样的达到如此复杂精妙想象力,细数一下人类的成就和愿景,我们创造了罗素所提到的哈姆雷特,莫扎特的C 大调,蓝色清真寺,西斯延教堂,文艺复兴,拉斯维加斯,丝绸之路,叶芝的诗歌,蓝调,摇滚,相对论,量子力学,工业化,数字技术,哈勃望远镜, 简直是一个令人眼花缭乱的宝库。

其他物种可以交流,但它们不可能发明笔记本电脑;它们会“唱歌”,但不会排练音乐剧;它们身手敏捷,却无法创立太阳马戏团;它们会忧虑,但不会发表生命意义的理论,而且,它们也不会研究哈勃望远镜拍摄的图像,并试图发现这些图像对自身和其他物种的意义。

是什么导致了地球上这个微小星球上人类和其他物种在思考和行动上的巨大差异? 想象力,但事实上,这关系着更加复杂的人类大脑的进化,以及高度动态的工作方式。 智力的动态性解释了人类思维的非凡创造力,而创造力能让我们重新思考生活和周遭的环境,以及发现自己的天赋。

蓝绿色适合什么人(如何让内心的创造力流动起来呢)(3)

现在很多人认为,根据智商测试得分就能判断人有多聪明或者多不聪明。

利兹.瓦洛是伦敦交响乐团的中提琴演奏家。她出生在英格兰伯明翰,并于8岁开始演奏小提琴。她曾两次获得英国皇家音乐学院的奖学金,赢得过无数奖项。但是没有人能想到,她有着严重的失聪。

“人们是怎么演奏的?”瓦洛说,“我知道怎么演奏会发出声响,也知道我演奏出的是什么声响。听力“正常”的演奏者也是这么做的,他们演奏出声响,用听力去较验,如果音调不对,懊悔也来不及。而靠着精确的听觉记忆,扎实的技术和良好的幽默感,我能够应对一切专业情况。所以,失聪只不过是个小小的缺憾罢了。”

失聪者怎么能成为优秀的音乐家呢? 利兹.瓦洛和伊芙莲.格妮的成就,证明了人类思维的非凡灵活性和无限潜力。

我们生活在一个丰富的感官世界中,各种景象,声音,气味,温度和质地包围着我们,但我们却只能感知其中的一部分。比如说我们拥有至少9种感觉:视觉,味觉,触觉,听觉,嗅觉,平衡感,方向感,疼痛感和温度感。我们的眼睛位于头部前方,双眼同时视物。我们可以看到波长在400纳米的到900纳米之间的光。 我们的耳朵通常能听到20HZ-15000HZ 范围内的声音。

我们的感官是信息在外部世界和人类意识之间往来的通道。但是世界远比我们看到的,比我们感官察知到要丰富。我们看到的并不是世界本来的样子,而是特定感官呈现给我们的样子。感官的性质决定了我们的感知领域:也就是我们能够感知到些什么以及怎么感知。

我们的生理结构决定了我们所能感知的世界,但也有一些其他因素影响着我们实际感知到的事物。人类的智力发展不仅是一个感知的过程,还是一个选择的过程。如果不加选择,信息就会一股脑地涌进来,像收音机调到了开放频率一样。当你看着房间,景观和街道时,你并不会对感知范围里的每一样东西都给予同样的关注。相反,你会注意一些事情,同时忽略另一些事情。站在同一条街道上的两个人,有可能正以完全不同的方式感知着这条街道:交通督导员可能会看到满大街都是不遵守交通规则的人;擦玻璃的工人则可能会认为这条街上到处都是工作机会。

感官,身体,大脑的构成方式,深深影响着我们思考对象。

人的智商仅是人的智力的一部分,智力包括了以清晰的方式阐明和表达我们思想的能力。我们可以用文字和数字做到这一点,也可以用形象的方式表现出来:我们可以用声音,动作和各种不同的模式互动的方式来思考。音乐家或许并不支持最好是诉诸文字的理念,他们另有一套音乐更理念,是用文字可能无法表达的。视觉艺术家用视觉思考,相应的,他们拥有的就是视觉理念。

智力还包括有效参与生活挑战的能力。它是多方面的,丰富复杂且高度多样化,这就是世界为什么会充满音乐,科技,美术,舞稻,建筑,商业,实用科学,情感,人际关系和真正实用发明的原因。

我们的智力也是动态化的,我们的大脑包括左右侧,左侧主要参与包括语言和数学在内的逻辑程序;而大脑的右侧更侧重于整体操作,如面部识别和空间定位。两个半球根本不可以分开运作,而是要一起运作。不交由左脑审查,我们就无法判断右脑提取的规律是真实的,还是想象出来的。另一方面,没有创造力和直觉感悟,没有对新规律的寻找,光是树立批判性思维也是徒劳无功,注定失败的。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为解决复杂的问题,大脑的两个半球需要同时进行活动。

未来的规律来自连接左右半脑的胼胝体。我们一直在持续地体验着智力的这种波动。言语通常会伴随着肢体动作,面部表情和姿势的大合奏。舞蹈似乎是智力典型的动觉形式,但编舞者在设计舞蹈时,会以极大的热情关注视觉设计和音乐的表现力,很多时候还包括数学般的节奏和精确度。数学似乎完全是抽象的,但数学家又经常应用形象化的思维方式。

上面我们说到失聪的作曲家利兹.瓦洛的非凡成就就说明人类智力的整体性和动态化运作。她的做法是:她光着脚演奏,以超越了普通感官知觉概念的方式,通过身体感知音乐的模式,震动和节律。从这个意义上说,思维本身就可以比作一支交响乐队--它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所以对于失聪的作曲家利兹 瓦洛来说,失聪只是整体性的一个小缺陷。

玛莎.格莱姆曾说:“活力,生命力,能量和振奋力,通过你变成了行动;而又因为无论何时何地都只有一个你,所以这种表达是独一无二的。如果你阻碍它,它不会通过其他媒介延续下来,只会白白的损失掉。天才的数学家不一定是天才的画家;而天才的诗人也不一定有舞蹈天赋,人除了学术外还有更多的内涵。”

蓝绿色适合什么人(如何让内心的创造力流动起来呢)(4)

在我们人类出生时,人类大脑约由1000亿个脑细胞构成。在婴儿期,人的大脑有着巨大的可塑性。随着孩子成大,他们的大脑学会围绕用途进行定制。如果假如设说语言能力未得到使用,大脑的神经能力就会转到其他用途上,语言能力也随之退化。音乐,数学或其他能力也是一样。

每一个人天生都拥有了不起的能力,只是每个人都有所不同。

许多人都想和自己天生的优势和创造力建立联系。每个人天生都是独特的,他们拥有内在的才能和情感。对自我的认识和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一样重要。探索个人感爱和价值观至关重要,也是人们发挥想象力,表达自我的机会。 由于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只要有足够的创造力空间,真实的自我就会像蝴蝶那般破茧而出。

一个人如果在与世界和自己的关系中感到分裂,就会形成分裂性人格。分裂性人格无法完整体验世界,而是会对世界感到绝望。

在对外部世界的认知与对自己的认知之间,我们必须维持健康而积极的关系 。

那么认知和感受之间的真正联系是怎么样呢?它对创造力又会产生什么影响呢?

感觉是人类意识的一种持续维度,存在就意味着有感觉。 感觉是感知的形式。我们对某种东西的感觉,就是我们与之关系的表达。从这个意义上说,感觉是一种评估。比如,死亡时悲痛,出生时欣喜,成功时的快乐,失败时沮丧,落空时失望。 我们之所以能体验到多种多样的感受,正是因为我们对事,对人,对自我的感觉是复杂。例如,恐惧与愤怒不同,因为把一种东西视为威胁与把一种视为阻挠是不一样的。 这些不同的感觉在生理和由之导致的行为上会产生不同的后果。

情绪是感觉的紧张状态,它涉及强烈的生理反应。当两个人同时掉进河里时,他们可能会体验到极为不同的情绪:擅长游泳的人或许会觉得生气或沮丧,而不会游泳的人则可能会感到恐慌。

我们的很多情绪反应的根源深藏在人类大脑最初进化的那部分。我们大脑较古老的区域在调控,维持生命的基本身体机能,包括呼吸和其他器官的新陈代谢等方面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而我们的理性和抽象思考是在大脑进化较晚阶段才发展起来。

较古老的脑区并不会进行通常意义上的思考或学习,它的功能是一套预先设定好的稳压器,主是维持身体运行,以确保对环境做出反应。但这并不意味着感觉与理性是彼此隔绝。理智与情绪,感觉与理性之间始终相互关联。所以我们确实拥有两种认识世界并与之互动的的不同方式,即理性方式与感性方式。

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情绪控制力一般会不断增强。 成长和成熟,并不是压抑情感,或是无视情感的重要性。 在意识的复杂生态中,“情感导师指引着我们每一刻的决策,手把手地帮我们跟理性思维合作,以促成或打消思考。” 没有情商,智力就无法有最出色的表现。维持理智与情感的平衡,对人格的平衡至关重要。

我们形容科学与知识,事实和客观性有关,而艺术与情绪,自我表达,存在和主观性有关。形容科学家时,我们通常用“讲究方法,冷静客观,而形容艺术家时,则通常用“表达丰富,充满激情和创造力。” 然而事实上,两者都具有客观和主观因素,都要依赖知识,情感,直觉和非逻辑因素。

然而不管在任何领域,创造力都不是一件严格符合逻辑的事。它不光需要从现有的观点中取经,也需要从感受和直觉时取经,它不光依赖知识的实践技能,也依赖于顽皮的想象。我们的最棒的主意有时候根本未经由意识的思考就跳进脑海里。

科学与艺术都涉及个人激情,都可以非常有创意。我们对世界有着怎样的感受,感受到的世界是怎么一回事,科学和艺术在这些方面上都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力。

科学的主要过程是解释,它认识的主要方式是“逻辑-演绎”推理,并由此生成命题性的知识。直觉对科学研究同样很重要。许多伟大的发现都是直觉带来的结果。

艺术创作的主要过程是描述,艺术的核心是“人的有意而为之。” 艺术家会把物体和事件变成思考的对象。作曲家创作音乐,画家创造画作,舞者创造舞蹈,作家创作书籍,戏剧,小说和诗歌。艺术家不光表达感受,也表达有关感受的想法。

蓝绿色适合什么人(如何让内心的创造力流动起来呢)(5)

艺术家和科学家的区别,不在于他们对什么东西感兴趣,而在于这种东西怎么让他们感兴趣。

作家福斯特曾说,在创造状态中,我们会跳出正常的思维方式,当我们朝着自己的潜意识之海放下水桶时,说不定能从中打捞出一些意识触及不到的东西。艺术家会把这种东西跟自己的正常体验揉合起来,再根据这一混合物创造出艺术作品。

与艺术作品互动,并尝试从自己的角度理解它们,这同样也是创造过程。欣赏戏剧时,观众要解读的内容,不是靠剧本的表面意义就能揭示出来,观众也应参与阐释:一是戏剧本身表达什么,二是这也戏剧要表达什么,事实上,只有当戏剧结束时,人们才能从整体上理解它。

从自己的角度理解,所以我们常说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情感在各种认知中扮演的角色,比我们通常理解和承认的要多的多。“对自己和他人敏感,是个性发展的重要元素,也是当今企业,社会和个人生活中所迫切需要的。”

寻找自己真正的创造力,不仅要靠理性,也要靠感觉。 正是通过这两者,我们才实现彼此的连接,创造同了复杂多变的人类文化世界。

把这个瓶子涂抹环绕于胸腔和背部,包括脊椎部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