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什么是比兴?

我国古典文学理论有个非常大的弊病------释义模糊且笼统。比如古书中对“比”、“兴”的阐述就非常模糊:

李商隐无题诗的比兴手法(从李商隐的无题诗谈起)(1)

南朝文学家刘勰《文心雕龙》

当然,时至今日,得益于“西学东渐”的影响,如今的文学理论解释已经比较清晰了,从现代文学中出发,大家都能知道“比”就是比喻,作用是形象(人物、主题)更加鲜明;“兴”就是起兴, 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 发端 ,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

但具体到创作过程中,如何用“比”,如何“起兴”呢?大多数朋友想来就不甚了了了,鉴于此,笔者就从晚唐诗谈起,从李商隐的《无题》诗谈起,谈谈如何妥帖的使用“比”、“兴”这两种表达手法。

晚唐:诗歌史上纯文学性的巅峰

谈比兴,便须从晚唐入手。盖因为诗到晚唐,才达到了纯文学性技术的顶峰。

李商隐无题诗的比兴手法(从李商隐的无题诗谈起)(2)

晚唐节度使张议潮绕军出行图丨敦煌壁画

彼时时局动荡,内有外患,内有牛李党争、宦官涉政;外又有藩镇割据,整个国家都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诗人们无扶厦挽波之力,便只能将这些无法明言的失望、矛盾心理,通过象征比兴、暗示等手法表现出来。

李商隐无题诗的比兴手法(从李商隐的无题诗谈起)(3)

宋代文学审美延续了晚唐的风气

也正是诗人们倾力其中,使得晚唐诗的纯文学技艺(包括对比兴的运用)都达到了诗歌史上的最巅峰,其中最为突出的便是李商隐了,而李商隐之于比、兴的运用又集中他的《无题》诗中。

李商隐&无题诗

李商隐无题诗的比兴手法(从李商隐的无题诗谈起)(4)

李商隐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约制作于文宗开成四年,彼时李商隐任秘书省校书郎。此诗开篇以昨夜之风之星辰而“起兴”,“星辰”高远而浩渺,凝望便容易思怀,“风”则微醺荡漾,加上“昨夜”勾起回忆,便生起一种极其幽微缠绵的气氛;其次,不论是还是星辰,都是作者烘托气氛“虚造”的意象,而画楼桂堂则是落在具实的景象,于虚实交替间,便有了层次感。

李商隐无题诗的比兴手法(从李商隐的无题诗谈起)(5)

我们作起兴的时候便须如此:

1.注意兴象特点和情感特点的通感,谈情自然不能“金戈铁马”;谈壮烈自然不能“花前月下”

2.起兴中需要有虚实交替,以虚起兴,便落到实处;以实起兴,便落到虚处,这样才能有立体层次。

第二联便是比了。两人如今之相隔,以身无彩凤双飞翼作比;两人的心灵相通又以灵犀之角作比( 古书记载,有一种犀牛名通天犀,有白色象线一样贯通首尾,被看作是一种灵异之物,所以叫做灵犀)。

李商隐无题诗的比兴手法(从李商隐的无题诗谈起)(6)

小犀牛来卖萌

作比之处,最主要的是喻体的巧思,即喻体可熟不能俗,要选择“想象之中,意料之外”的-------这也是精炼的体现。当然,李诗的这句喻体并不免俗,只是通过对仗的技艺和辞色的精炼弥补回来了。

最后,比兴并非孤立而是互相依存的。如本诗词中,第一联的起兴便是回忆,而第二联则顺成上文从彼此相隔入手,这点不能不注意。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李商隐无题诗的比兴手法(从李商隐的无题诗谈起)(7)

沧海月明珠有泪

《锦瑟》一诗,可谓比兴之大成所在,与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相比,后者有明确的主题(回忆约会)、完整的故事情节,但<锦瑟>不同,此诗没有固定的人物,情节,甚至没有一个说得清道得明的主题,当然,本文不作笺注的深考,仅仅谈谈锦瑟的艺术手法而已。

起句,以睹物兴发(此处与前一首诗正好相反,是从实到虚),锦瑟弦柱为何是五十?无端而感,总归会从锦瑟联想到弹琴之人,进而追忆少岁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就是对思华年最好的诠释,后三句则是作者庄子梦蝶一般,化作蝴蝶在真实和虚幻浏览自己的华年:

或是看见当年等我归来的那位女子,正如望帝春心托杜鹃,好似叫人不如归去(杜鹃声即是“不如归去”);

望帝身化杜鹃,已是沧海桑田,曾经的“巫山云雨”已换作沧海,明月倒影,是当年的珠泪?是多情?是无情?作者已然不知;

思维一转,风景亦随之更迭,沧海潮生的波澜亦换做“蓝田日暖”静谧,氤氲袅袅,是沉思, 是驻足,是片尾。

这里重点要提一句:这种纯靠意识流发散 比兴的作法不可学习,甚至作者本身都是妙手天成,刻意为之就学坏了。

李商隐无题诗的比兴手法(从李商隐的无题诗谈起)(8)


初中我们学过一篇意识流的课文,弗吉尼亚·沃尔夫写的《墙上的斑点》,其中,主要讲述了主人公在一个普通日子的平常瞬间,抬头看见墙上的斑点,由此引发意识的飘逸流动,产生一系列幻觉和遐想,而《锦瑟》此诗的比兴逻辑线就是李商隐意识流动的轨迹-------这种写作手法在我国古典文学是非常罕见的。

李商隐无题诗的比兴手法(从李商隐的无题诗谈起)(9)

也正因此,梁启超才会在《饮冰室合集》中提到“义山的《锦瑟》讲的是什么事,我理会不着.......须知美是多方面的,美是含有神秘性的......对于此种文字,便不容轻易抹煞”。

李商隐无题诗的比兴手法(从李商隐的无题诗谈起)(10)

梁启超

总而言之,我们需从李商隐的无题诗里细细把握他对于比兴的拿捏,细节的敏感,其实所谓的审美层级也就这么来的,当能体会到这些东西,大约就能真正登诗词之堂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