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号周刊#他经历了充满了激昂和抑郁的一生。他有着天才的诗情和天真处世哲学,但他却生在纷繁斗争的宫闱里。这是造化弄人,还是历史现实的诡计。他这不雕砺、任性而行的个性既成就了他的才华横溢,也铸成了他的怀才不遇、忧生之嗟。他对于友情的执著,给了他磊落的襟怀和豁达的心境。他的诗句中有真挚和纯洁,有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和追求。他是唯美而又自由的诗人,他对洛神的描绘,留给后人对神女不尽的遐思与妙想。但他又是悲情的,不管是他的仕途,还是他的相思。

曹植人物简介(悲情人物之曹植)(1)

【盘点悲情人物之三国曹植】他有个很别致的雅号,叫做雅虎。初平三年,曹操的夫人卞氏生下了第三个儿子,这就是曹植。幼年的曹植和其他兄弟一样,是在戎马倥偬中度过的。曹植自小聪慧,才十岁出头,就能诵读《诗经》、《论语》及先秦两汉辞赋,诸子百家也曾广泛涉猎。他脱口成章。性情坦率自然,不讲究仪容,不追求华艳,这很合曹操的品性。

曹植十九岁这年,曹操携曹丕、曹植诸子登临铜雀台游赏。铜雀台耸立于邺城之北,漳河之滨。雕梁画栋,飞阁翔丹,像一只展翅翱翔的雀。逸兴遄飞的曹操随即吟诗抒怀,接着让儿子们也当场作赋。才思敏捷的曹植俊目轻扬,他略一沉思,片刻间,一篇词采华茂的《登铜雀台赋》一挥而就。曹操读之,只见全文文采飞扬,情兼雅怨,骨气奇高。从此曹操对曹植寄予厚望,并产生了立子建为世子的想法。

曹植亲历了动荡生活,目睹了战乱所带来的残破景象,滋生出匡济天下、解民倒悬的志向。建安十九年,曹操南征孙权,命爱子曹植留守邺城。临行时曹操语重心长地对曹植说:“过去我做顿丘县令时,年龄才二十三岁,现在你也二十三岁了,不可不勤勉自励呀!”曹植诚惶诚恐,连连称是。这是标准的寄予厚望的语言啊,意思再明显不过了。曹操的意思就是说:你父王我二十三岁时就已经能够独挡一面了,如今你也二十三岁了,如果能够做好这件事,那回来后这世子之位就是你的了。只是那时的世子之位不仅曹植在意,很多人都在意。得到这个留守邺城的重任后,曹植有点得意了。再加上他少年文气重,常常任性而为。不注意约束自己,饮起酒来更是毫无节制,做出几件让曹操很是失望的事。

曹植人物简介(悲情人物之曹植)(2)

他在曹操外出期间,借着酒兴擅开司马门,在只有帝王才能行走的禁道上纵情驰骋,把曹操的法令忘到九霄云外去了。这件事情让曹操大发雷霆。虽然在文学上,曹操极为赏识曹植,但这几件事情坐下来,曹操便失望了。渐渐地,曹植失去了曹操的培植。

但曹丕虽无曹植逼人的才气,但他工于心计,善于矫情自饰,为争夺太子之位,更是做了很多功课。每当曹操出行,文武百官在城外祖道送行,曹植常以诗词称述功德,笔下千言顷刻而就,这让曹植成为众人注目的中心。这让曹丕很被动,这种情况下,曹丕用了吴质的建议,只要曹操再出行,就不顾一切地伏地痛哭。这一近乎拙劣的表演却为他换得个至孝之名。曹操及众大臣觉得曹丕虽然才情不及弟弟,而诚心则有过之。

在曹昂和曹冲死后,曹操的继承者就只能从曹丕,曹彰,曹植三人中选择。而曹彰此人被曹操评为不念读书慕圣道,而好乘汗马击剑,此一夫之用,何足贵也!这句话直接把曹彰从候选人名单上抹去了。

在建安十六年,“天子命公世子丕为五官中郎将,置官属,为丞相副”,这是曹操其他儿子都没享受过的待遇。在这一时期里面,曹营上下屹然在内心当中,接受了曹丕这个继承者。就在曹丕觉得大势已定的时候,曹植不安分了。这个极其富有才华的曹公子得到了曹操极大的赏识。当然,这背后也有一帮文臣谋士出谋划策。曹丕见状,自然不会坐以待毙。曹丕这个人在大臣中很会来事,没事问候一下,请个安,送个水果什么的。这一来二去,自然有大臣为他说话。

毛玠以袁绍废长立幼为戒,而崔琰则是以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制反驳,这才暂时打消了曹操改立曹植之心。贾诩支持曹丕,为此多次向曹丕提供了以崇德、尽职、孝顺来提升自己在曹操心中地位的意见、荀攸常有奇计,深受器重。曹丕对荀攸极为尊崇,在荀攸病时亲自去床前探望,史载:“攸曾病,世子问病,独拜床下,其见尊异如此”。荀彧之子荀恽向来与曹植较好,曹丕担心荀彧支持曹植,为了争取荀彧的支持,“曲礼事彧。”时人很重视“礼”,曹丕曲礼事荀彧,可见其礼贤下士之心。对于那些武将,特别是夏侯氏一家,曹丕更是竭力相交。曹丕最终取得了一大批像荀攸、荀彧、张范、邴原等曹操极为看重和信任之人的支持。而曹植身边也有杨修,丁仪等大臣扶持。但曹植身边的人多是才子轻狂,这些人若是切磋文学,那是不在话下,若是玩政治,那就不是曹丕一党的对手了。

建安二十二年十月,曹操封曹丕为世子。曹植以往的行为在曹丕心中留下了很大的恐慌。曹丕刚继位魏王、丞相,便着手剪灭曹植的羽翼,他找了个借口把曹植身边的丁仪、丁翼这两人逮捕了,这两位可是让曹丕恨的牙痒痒。曹丕以受禅方式把傀儡汉献帝赶下台,自己登上帝位,便加紧了对曹植及其他诸兄弟的迫害。最好的安全就是将距离拉长!最好的进攻就是将兄弟们身边的文臣武将隔绝,远远地打发到封地去。而最好的问候就是不断派出使者去慰问,监视。曹丕对着三点执行的是相当到位。而曹丕重点关照的对象,就是曹植。只不过曹植这个大才子个性太强了。世子之位争夺失败后,又被自己的哥哥困在封地,只能整日饮酒作乐。监国使者灌均来访,他仗着曹丕的宠信在曹植面前颐指气使。曹植顿时怒火中烧,把灌均骂得个狗血喷头。灌均岂肯善罢甘休,于是告到皇帝那儿,说曹植‘醉于酒而违逆傲慢,并且威胁使者’。曹丕认为机会来了,马上命令将曹植押解到京洛阳,准备问斩。这可是一个好机会啊。可以说曹丕一直在等这样的好机会。

卞氏一听曹丕要杀曹植,顿时慌了。“你弟弟平时是放纵了些,你就不能看在兄弟的情份上放了他吗?”“母亲,他太放肆了,目无法度,儿臣岂能轻易饶他!”

曹丕径自走到曹植面前“你不是一向很喜欢炫耀自己的诗才吗?现在我限你在七步之内作一首诗,写出来,就免你一死;否则,就别怨我不顾手足之情!”全场顿时鸦雀无声,大家都觉得曹植难免一死了。曹植不慌不忙地站直了身子,微闭着眼,略微沉思片刻,从容地向前迈进三步,一首传至后世的诗词飒飒而出:“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边走边吟,刚好七步走完,一首诗也就作成了。

曹植人物简介(悲情人物之曹植)(3)

《大话西游》中的紫霞仙子说:“我的意中人是个盖世英雄,有一天他会踩着七色云彩来娶我……”在曹植那个年代,曹植就是很多女子心中的盖世英雄。他温柔多情,他文采惊世、奇骨高风、多才多艺,他更是曹操最宠爱的儿子。他更是建安七子之一。这样的男子,什么样的女子才能够配得上他这一路的颠沛流离和不安的心呢?或温婉美丽?或娇俏可人?或聪颖贤淑?不,能够让这样一位才子魂牵梦萦的女子,不应该是那名瑰姿艳逸、仪静体闲且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女子?

世人一直在猜测这位女子是谁,我却情愿相信,这个女子就是甄宓。曹植望着烟波浩淼的洛水:夕阳如金,寒波潺潺,俊鸟高飞,其情如诗,其景如画。但曹植却无心欣赏这美丽的景色,他忧郁的目光停在洛水上。他想起古书上记载的传说:帝王伏羲氏的女儿宓妃在洛水溺死了。从此,她便化作了美丽的洛水女神,日日夜夜守候在洛水边。曹植静静地伫立在那里,恍惚间,一位环姿艳逸、美丽绝伦的神女走来。她披着薄薄的衣衫,冉冉而来,翩若惊鸿,宛若游龙。那水浸烟笼的身姿,一步一莲的绝世风采。香艳绕魂,白云空灵……

曹植醉了,他向她诉说,祈求;她像雾,像雨,又像风。她听到他心的呼唤,凌波微步而来,痴痴地望着这位才子。倒是真的知己相逢,心志相通。只不过神人道殊。那多雾的眼神中有着“凭君莫语伤心事,尽在含睛不语中”的落寞。于是,心中压抑已久的思念汹涌而出,文思像这匆匆而流的洛水,向他的笔端奔来。一点痴念,万缕相思,凝聚成一篇千古不朽的文学作品——《洛神赋》。

这洛神是谁?这或许只有曹植自己知道吧。只不过曹丕看到这篇赋的时候,脸色不是很好看。有人说洛神就是甄宓的化身。

甄宓乃中山无极人,上蔡令甄逸之女。建安年间,她嫁给袁绍的儿子袁熙。东汉献帝七年,官渡之战,袁绍兵败病死。曹操乘机出兵,甄宓成了曹军的俘虏。曹操知道袁绍有个儿媳妇,长的貌美如花,国色天香。这一点,曹丕也知道。结果就在曹操在前方忙着军事的时候,曹丕先入袁府。见一妇人被发垢面垂涕,曹丕使人揽发以巾拭面,见妇人姿貌绝伦就带走了。曹操一见自己的儿子捷足先登了,只能心中安慰自己。很多人都知道这场战争就是为这个女人而打的啊!后来曹丕请求曹操将甄宓赐予他为妻,他对曹操说:“儿一生别无他求,只有此人在侧,此生足矣!望父皇念儿虽壮年而无人相伴之分,予以成全!”这话说得很到位。

话已至此,曹操不好拒绝,只好同意将甄宓嫁与曹丕。甄宓很受曹丕的宠爱,除了必要的工作,自然多是陪在身边。那个时候的女子颠沛流离,只能依靠着男人才能在乱世中生存下来。邺城城破之前,曹植也知道甄宓的名字,这个三国时期的女子,美名可是超过了貂蝉啊。不然的话,身为建安七子的三曹,如此清高之人,怎能同时看上甄宓呢?曹操没赶上,曹植也错过了。当曹植刚到袁府门口的时候,就见到曹丕将甄宓带了出来。这一刻,这一眼望去,虽然甄宓头发凌乱,还有一些灰头土面的样子,但掩饰不住她天生的绝美啊。这一刻,曹植爱了,更是愣了。

或许是甄宓无意间的一个眼神,也可能是误以为这个少年只是在同情自己的遭遇,就随便给了一个淡淡的笑容。只是甄宓没想到,一个眼神,一个笑容,让曹植从此魂牵梦萦,不能自已。甄宓那年22岁,曹植只有十几岁,十几岁的少年心中对于爱情的向往更是纯真,更是执着。甄宓知道曹植的心思,也知道曹操对自己的心思。曹操雄才大略,若是没有曹丕捷足先登的话,这甄宓必然是曹操的媳妇。

曹植很风流,放荡不羁,才气无双。他的华章,他的赋,他的风流之事更是在洛阳城传遍了。而甄氏这时候才知道,当初在袁府前对自己痴笑的少年,就是曹植。他比曹操年轻,他比曹丕风流无双。他偶尔而至的问候与眼神,他痴痴的笑与傻傻的等待,这一切就像无声的召唤。曹植又见了她,是在回到洛阳不久。曹操为了试探两人的志向,也为了妥善安排甄宓的事情,于是让曹丕和曹植一起赴宴。而甄宓早就听闻曹植是个才高八斗的大才子,所以心里默默喜欢曹植。曹植当面夸耀了甄宓的貌美和善良,有心属之意。然而曹操却认为曹植轻浮,而甄宓之才德是皇后的人选,于是将甄宓赐给了曹丕。

而事情出现的转移,是在建安二十一年。这一年,曹操率部东征孙权。这次出征时,曹操的行为有点反常。他不仅带上了曹丕,还带上了卞夫人和曹丕的两个孩子曹叡和东乡公主。但唯独留下了甄宓和曹植。这年曹植二十三岁,甄宓三十三岁。

《魏略》中记载,曹操率军返回许都,诸人去迎接的时候,卞夫人发现甄宓脸上容光焕发,光彩照人。卞夫人问道:我们随军出征这么久,你不但没有忧愁,反而容光焕发了。甄宓答道:孩子们跟着夫人,我非常放心。但甄宓的脸色确实与以往大为不同,这分明是得到了爱情的浇灌。

曹丕很隐忍,在曹丕即位以后的第二年,曹丕赐死了甄宓。史书上说是因为后宫争宠,只是这个说法实在是站不住脚。曹丕继位后,甄宓年纪已经很大,况且其子曹叡又是曹丕长子,曹丕断然不会因为小小的争宠就将甄宓赐死。这其中肯定另有隐情。

要知道建安二十一年,曹丕随曹操东征,时间长达两年之久,这两年时间里,曹植和甄宓的会发生很多事情。在古代,鄄和甄是通用的。而我们现在看到的《洛神赋》原本应该叫做《感鄄赋》。这个名字一直到曹叡登上皇位后,才下旨将《感鄄赋》改为《洛神赋》。不管怎么说,曹植与甄氏之间的情感扑朔迷离。历史上真正的情感到底如何,或许只有当事人知道了。但洛神赋确实是一篇不可多得的文章。而洛神赋之中所映射的人到底是谁?后世史学家更是众说纷纭。但更多地人则侧重这就是写甄氏的。但在那个历史环境下,曹植的爱情观注定是悲情的。而这悲情,则贯穿了他以后的生命之中。

南北朝时期的谢灵运曾说曹植“天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分一斗”,所以才高八斗这个成语就是来源于曹植。曹丕死后,壮心不已的曹植急切地渴望自己的才能得以施展,他曾多次上书曹睿,要求给予政治上的任用。但过于冷静理智的曹睿却心如古井,不起微澜,对于曹植的种种表白和要求,只是口头上给予嘉许而已。曹叡请诸侯王进京朝见。曹植入京后被封为陈王,食邑三千五百户。

在洛阳的时候,曹植多次想要和曹叡单独沟通,谈论时政或请求出山,但都没有获得曹叡的单独召见。曹植在洛阳惆怅地叹息着,在色彩斑斓的世界,曹植的眼中好像只有一片黑。曹植在建安年间曾说,他要“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岂徒以翰墨为勋绩、辞赋为君子哉!”

曹植得以名标青史依靠的恰恰不是什么轰轰烈烈的政治事业,而是他自己有时认为是雕虫小技的“翰墨”、“辞赋”。曹植去世前,遗令薄葬,将后事托付给了小儿子曹志。叡景初年间,曹叡下诏曹植虽然有过失,但时刻谨言慎行,弥补自己的过错。另外曹植自年少到去世前,都钻研典籍,这的确是很难做到的。曹叡强调,从黄初年间开始所有涉及曹植罪状的,包括已经交付尚书、秘书、中书三府的,全部消除。收集曹植前后著作的诗词歌赋杂文一百多篇,抄录好并珍藏起来。

【盘点历史悲情人物:三国曹植】他是战场上的曹家骄儿,也是谢灵运口中的才高八斗。他一生放荡不羁爱自由,却又怕有天会跌倒。他钟情这天下,却知道心中的轻狂不足以指点江山,他有着诗人般建功立业的执著和天真。历史却只让他醉心于诗赋文章中的真诚和幻想。他的一生,绚烂而悲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