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公历10月23日左右,霜降节气含有天气渐冷、初霜出现的意思,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意味着冬天的开始,霜降时节,养生保健尤为重要,民间有谚语'一年补透透,不如补霜降',足见这个节气对我们的影响。

“一年补透透,不如补霜降”

霜降 · 古诗词赏析

《雨霖铃 寒蝉凄切》

宋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无人与我立黄昏,无人问我粥可温》

赏析:颜如

雨霖铃词牌据传源自于唐明皇,马嵬兵变,贵妃缢死,平叛之后玄宗因悼念杨贵妃而作此曲。《碧鸡漫志》卷五引《明皇杂录》及《杨妃外传》云:“明皇既幸蜀,西南行,初入斜谷,霖雨弥旬,于栈道雨中闻铃,音与山相应。上既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焉。时梨园弟子惟张野狐一人,善筚篥,因吹之,遂传于世。”这就是词牌《雨霖铃》的来历。而其中以柳永篇传诵最广。柳永词的魅力之大,竟能令金主完颜亮读完他的江南词后,大为叹服,“遂起投鞭渡江、立马吴山之志”,隔年以六十万大军南下攻宋。

《岁晚》

唐 白居易

霜降水返壑,风落木归山。

冉冉岁将宴,物皆复本源。

何此南迁客,五年独未还?

命屯分已定,日久心弥安。

亦尝心与口,静念私自言:

去国固非乐,归乡未必欢。

何须自生苦,舍易求其难?

《心与口:心安处处是乡国》

赏析:青谷

白居易中年官场受挫后,说过这样的话:“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开”。事实是,他仍以诗笔为口,向人世道出简明又率直、通俗又深切的察政之言、通情之声、伤时之叹。不只是这首“霜降”、“风落”之际的“岁晚”诗;活到73岁那年,他在洛阳出资开挖龙门一带阻碍舟行的石滩,事成之后,还写下《开龙门八节石滩诗二首并序》作为留念。人哪,真是心口不一的奇怪物种吗?

世情翻转中,人可以面目无情,内心却波澜万丈!人生求乐而避苦,要怎样才化难为易?

“日久心弥安”。人活一世,安心过日子应是最笃实的理想。可哪里是安心度日的地方呢?“去国固非乐,归乡未必欢”,诗人复杂的感怀,像刚落墨纸上一样使人心知肚明,但我们真的能说清其中滋味吗?天性天然指引我们将去哪一国?将归哪一乡?思前想后,还信这句话:哪里有自由,哪里就是我的故乡,就像水返壑、木归山,物还本源。

描写霜降的古诗四句:霜降(1)

《新秋》

唐 杜甫

火云犹未敛奇峰,欹枕初惊一叶风。

几处园林萧瑟里,谁家砧杵寂寥中。

蝉声断续悲残月,萤焰高低照暮空。

赋就金门期再献,夜深搔首叹飞蓬。

《秋末的新秋》

赏析:全浩

杜甫这首虽名《新秋》,但已经让我感觉到深秋的寒凉,他的艺术风格整体也像一个秋冬交接的节气——霜降,悲苦沉重的比例较多。如他《秋兴八首》中句子“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彩笔昔曾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 杜甫的诗风让我想起了梵高,同样是一个充满了苦难的激情又悲天悯人的艺术家,他们对底层人民对关怀,他们的痛苦和真诚都很相似。

杜氏词汇给我的感觉也是色彩浓郁,笔触颤栗又旋转的,渴望着自我以及人民的被救赎。诗人从黄昏一直观察、倾听和思想到入夜,云朵、月亮、太阳、昆虫、植物、邻舍、自家……他的五感都在吸纳着外界的变换,种种摄入的这些加深了他的寂寥。他情不自禁地回顾了颠沛流离的过往,期盼着有再度被帝王任用的机会,感叹逝者如斯、流光飞逝。那么细小微弱的事物:叶子、蝉声、萤火虫、妇女捣衣声,竟然成为他特别有印象的,并让他有“惊”的触点,他的心实在是很敏感,秋季的一切亦实在是开始收敛了。

本诗的几个词语以及意境,联想到陆游“砧杵敲残深巷月,井梧摇落故园秋。” ;南唐后主李煜“独残漏断频欹枕,起坐不能平。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

我喜欢开头那个“敛”字,这是秋冬之精神,如吸,而春夏如呼。王阳明《传习录》55节:“精神、道德、言动,大率收敛为主,发散是不得已。天、地、人、物皆然。” 我赞同此观点,人情绪喜怒哀乐的本体是中和,心情随着国家兴衰、季节变化而波动,乃至悲哀,但不可以过度。克制中反倒有华美、丰富,秋叶不正是因为收敛而呈现出来更特别的色彩,超越了单调吗?霜降开始,是适合从内锻造自我的时刻,冷峻的空气让人更加明智。

我若是可以穿越到唐朝,真想去找杜甫围炉夜话,给他听听维瓦尔弟的《四季》之秋冬,劝他学孔孟的豁达与强健之气,《礼记·中庸》说:“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孟子说:“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孔孟都自强不息又知道顺应命运,于是无忧无虑。诗人们啊,真应当多学习一些哲学家。 里尔克的态度蛮好,他一方面看到了万物都在秋天里坠落,另一方面相信有一双手无限温柔地把握着这一切。

描写霜降的古诗四句:霜降(2)

《九日寄徐式家》

清 吴嘉纪

清波晃荡荻花齐,徙倚衡门独杖藜。

家在水中霜降早,船行林半鹭飞低。

凶年酒贵乡人醒,返照村空寡妇啼。

浦溆黄昏君不见,凉风衰柳思凄凄。

《“野人”之情》

赏析:白岚

在中国文学史上,明末清初曾出现一位著名的盐民诗人,他就是号称布衣诗人的吴嘉纪。

吴嘉纪,安丰场(今东台市安丰镇)人,字宾贤,号野人,生于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卒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

少时受业于祖父吴凤仪的弟子刘国柱,天资聪明。仍在家道中落,诗句“凶年酒贵乡人醒,”可以意想他的清贫,事实上诗人年轻时烧过盐,家无余粮,常断炊。亲见明王朝覆灭,清兵南下,居民惨遭屠杀,“返照村空寡妇啼”可见战事多余,男丁依稀。他遂绝意仕途,隐居家乡。

诗人虽不是灶户,但也穷得衣食不周,朝不谋夕。住所仅草屋一楹,名其为“陋轩”。“清波晃荡荻花齐”、“家在水中霜降早”映照住所四周杂草丛生,蓬蒿遍地,而他却终日把卷苦吟,不与外人往还,故人又称他为“野人”。

论其“野人”生平,再从大风呼啸的南方读关于“霜降”之诗,从温入冷的时节,诗中已从冷中知寒,深解人间疾苦!想起余秀华的一句诗“有时我是生活的一条狗……”的无奈。而历经战乱,饥荒,诗人仍然从容而吟,想想也许乱世,贫穷并不可怕,可怕没有了人间的温情。

“浦溆黄昏君不见,凉风衰柳思凄凄。”

也是我喜的一句,无缘无故,便得一个结论:什么都可以失去,唯不能不见“君”,此“君”是人之情,友情,爱情,亲情。

描写霜降的古诗四句:霜降(3)

《舟中杂纪 》

元 王冕

老树转斜晖,人家水竹围。

露深花气冷,霜降蟹膏肥。

沽酒心何壮,看山思欲飞。

操舟有吴女,双桨唱新归。

《一个温润如玉的人》

赏析:圣诞节

盘曲虬枝的百年老树在夕阳的斜晖下默默伫立,仿佛诉说着曾经的过往和风霜。摇曳的水竹围绕在农家小院的周围。深秋时节的花朵上满是露水,稻田里的螃蟹正是肥美诱人,在晚歌中归来的渔家女儿挥动着双桨,载着一天的收获,缓缓飘来,洒落一江的金黄,在这个美好的夕阳下,沽一壶黄酒,二三朋友,对着远山相约,真正是一件万分惬意的事情啊!

一个温润如玉的诗人,画家,篆刻家。王冕出身贫寒,一生性格高洁、蔑视权贵、充满追求,是中国古代文人的典型代表。

他们似乎是全能的,诗词,绘画,篆刻几乎样样精通。这首诗所散发出来的田园气息,精神追求,清新自然让人叹为观止。整首诗用词,用句平和温润,构思精巧的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其中“沽酒心何壮,看山思欲飞”气象宏大,意象奇伟,不禁让人拍案叫绝,一个普通的买酒待客,遥望远山,在诗人的笔下就充满了诗情画意,跃然纸上。或许这首诗就是为一幅画提写的,然后诗与画相得益彰,互为表里,交相辉映。 中国人的文化内涵中,常常用美玉比喻君子,君子温润如玉,品质高洁,既是一个道德判断,也是一个内在追求,一个人格和行动,文化修养都完美的结合体。

在历史上演化为“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家国情怀;闲散如“梅妻鹤子”的林浦;同时美玉又硬度极高,又可以象征真正文人的“威武不能屈”。王冕毕生追求书画的艺术成就,追寻玉一般的人格,才有可能又那样高的艺术成就。

有感于斯,圣诞节作长短句:

霜叶红遍,旷野凉,秋意渐浓;寒水断烟,霜降远树高山巅。九月风高冬迫近,登高远足好节令,三五成群,尽享秋日闲。

石硶馆主 转自 王健存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