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通往财富的道路上,最大的一个谬论,可能就是有人认为:财富就是一块饼,如果一方多得了,就必须牺牲另一方,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当客户觉得贵是我们自己的问题:你们误解了客户是上帝?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当客户觉得贵是我们自己的问题:你们误解了客户是上帝

当客户觉得贵是我们自己的问题:你们误解了客户是上帝

在通往财富的道路上,最大的一个谬论,可能就是有人认为:财富就是一块饼,如果一方多得了,就必须牺牲另一方。

事实上,在市场经济的竞技场上,这却是一个天大的谎言。当你愿意为对方考虑,让对方受益的时候,你要相信对方也会为你考虑,让你也受益,否则,这个交易就不可能完成!

曾经有这样一个寓言,说的是森林中迷路的瞎子与瘸子相遇,瞎子说:我在森林中走了很长时间,但怎么也走不出去,因为我看不见。瘸子说,我躺在森林中也有很长时间了,我看得见,但我走不了,瞎子和瘸子互相帮助,走出了森林。

在河北井陉县冶里村,住着两位身有不便的老人,贾海霞,左眼先天性白内障,右眼在一次事故中被石头击中,结果双眼都失明。同村的贾文其,3岁时触电失去双臂。

俩人靠低保讨生活,在村里人看来,他们就是“两个废人”。 但从2002起,两人一起在当地自行种树,没钱买树苗,贾海霞就借助贾文其的肩膀爬上树,再按对方指挥用镰刀砍枝育苗。

一个有手,一个有眼,你是我的手,我是你的眼。十几年如一日,14年间用最原始的方式种树万余棵。

2016年,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旗下的GBS工作室,拍摄了他们俩一部短片,短时间内在国外社交媒体播放量破百万,两位老人被网友赞为“感动世界的植树老人”。

许多外国网友俩人感动,评论说,「美国需要多一点像你们这样的人。」「实际上我才是残疾人,我有健康的身体,却连自己的花园都种不好。」

美国有个经济学家叫米尔顿·弗里德曼,获得过诺贝尔经济学奖,他写了一本书叫《自由选择》,其中讲了一个故事,叫“小铅笔的家谱”。

他说,铅笔需要木头,而木头是由树做成的,这就是涉及到把它砍倒,运送,这个过程需要“锯、卡车、绳子……和无数其他工具”,如此复杂的制造过程,涉及到成千上万的人,又没有人来安排与规划,这个过程是如何完成的?

比如铅笔的铅心实际上不是铅,它是从锡兰开采出来的石墨,经过许多复杂的加工,最后才制成铅笔的铅心。

那个我们叫做橡皮擦的东西,在铅笔制造业上叫“插头”,很多人认为那是橡胶做的,起擦除作用的实际上是“硫化油膏”,这东西看起来象橡皮,其实是用印度尼西亚产的菜子油和硫氯化物反应制成的。

一支铅笔能够被生产出来,这个过程极其复杂,需要成千上万的人参与,可问题的关键是,他们中没有一个人是因为自己需要铅笔来做这年事,他们中甚至有人从未见过铅笔,不知道它是干什么用的。

如此多的人之所以自动配合,各司其职制造铅笔,只是因为每一个人都不是为制造铅笔,而是为了“赚钱”。

现在的问题是,怎么让大家都是赚到钱呢?答案是,市场中有人需要铅笔,并为此付费,这个付费的人,我们就叫客户——他们的购买,使得制造铅笔的成千上万人获得了报酬。

这真是一个奇妙的配合过程,也是一个特别简单的过程,说奇妙,是没有谁坐在中央办公大楼里,号令那成千上万的人;也没有宪兵队来强制人们执行不曾发布过的命令,但竟然制造出了铅笔。

这些人居住在许多地方,讲不同的语言,信不同的教,还可能互相仇视——但是这些区别全都不妨碍他们合作生产铅笔。

说简单,是因为所有这一切,都围绕一个简单的号令在运转,这个号令就是客户的需求,客户购买什么,所有的人就生产什么。客户的需求变了,所有人的行为就跟着变。

这个现象早就存在,但是,把它上升为理论的是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二百年前,他指出:客户在市场的购买行为,导致了全世界范围内的分工与合作,不需要任何人来号令与指挥,这个力量叫“看不见的手!”

亚当·斯密的伟大发现,创造了今天我们称之《经济学》的这门学科,德国哲学家康德对此感叹,德国没有人像亚当·斯密那么厉害。法国文学家伏尔泰这样评价:“哦,法国甚至没有人可以拿来跟亚当·斯密相比。”

原来,“客户是上帝”,并不是指客户在购买的时候是上帝,而是指客户就象上帝一样调动着市场的运转,任何力量,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比不上客户对市场的作用。

从另一个角度上讲,政府或者是企业(比如一些巨无霸的企业)企图控制市场,希望发挥比客户更大的力量,这就等于跟“上帝”在较量,实在是不自量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