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婚配有六礼,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此六礼包括了从提媒到完婚的全过程。旧时南阳民间的婚嫁礼仪,沿袭六礼。不过,根据家庭条件,每道环节有繁有简。而且随着时代的变迁,原始婚嫁六礼已多不存在,衍生出更多符合现当代社会行为规范和生活节奏的婚嫁礼俗,反映出中国婚俗传统与现实的兼容性,必要性和可持续性。无论是哪一代人,从何种境地走过来,你经历的或将经历的,都在这里划魂。要么业已子孙满堂,要么历经婚姻创伤,要么为婚倚门而望,这些侃侃而谈的浅知识或许能帮你疏理人生,走好以后的路。

河南南阳婚嫁风俗(你经历的或将经历的)(1)

纳彩

纳彩

纳彩,就是男方若看中了某位适龄女子,便托媒人向女方提婚,若女方觉得门当户对,同意议婚,男方则携礼向女方求婚。民间素有女攀高门之习俗,若女方觉得男方比较中意,遂托媒人携绣花钱袋向男方求婚,袋内装元宝银元不等,此举南阳民间俗称“送布袋”。男方若同意女方求婚,遂托媒人带回柬帖一帧,并告知女子男方的年庚生辰八字,由对方合算。

河南南阳婚嫁风俗(你经历的或将经历的)(2)

问名

问名

问名,俗称“过八字”和“换庚帖”、“换龙凤帖”,双方正式交换生辰八字,看有无不合、相克之处。双方以年、月、日、时降生的时间为准,套以干支纪年而推算出的八个字,叫“八字”。请算命先生先看生肖是否“犯冲”。俗语:自古白马怕青牛,羊鼠相遇一旦休,猪与猿猴分离早,金鸡遇犬泪交流,猛虎遇蛇如箭穿,蛟龙与兔不到头。再看命相,即金、木、水、火、土是“相生”还是“相克”:相生是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相克是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男女生肖不犯冲,命相不相克,就是相合,即选吉日办理订亲事宜。在庚帖上,要注明双方三代姓名、官衔、居住地。此帖由男女双方互换后,等于草鉴了婚约。

河南南阳婚嫁风俗(你经历的或将经历的)(3)

纳吉

纳吉

纳吉,就是男方求于神庙祖先,由神力决定这门亲事是否妥当。男方求得吉兆后,决定缔结婚姻,并备礼发出回柬帖,请女方亲家和媒人定期来家宴会。届时,女家到男家赴宴,双方交换庚帖,并由媒人将双方亲家酒杯交换,连饮三杯,从此婚姻关系确定。后来这一礼仪逐渐演变成了小送财礼,俗称小聘。男方赠送女方财物若干,一般为首饰、衣服等,女方则答以鞋帽等物为谢。至此,双方定婚完毕,一般情况下不能改悔,男女双方各出具正式定婚帖一份。

河南南阳婚嫁风俗(你经历的或将经历的)(4)

纳征

纳征

纳征,亦称纳币,南阳民间俗称“丢定物”。男女双方缔结了婚约之后,择吉日设宴,互换定聘礼。男方要送一定数量的财物给女方,女方以一定数量的财物作答,俗称“聘礼”。女方必备大葱两棵以红纸束腰,象征“一清二白”之含意。男方必备艾蒿二株,以示终生相爱。聘礼多寡轻重取决于当事者家庭的经济状况,多则数十上百种,少则数种。现当代,城市家庭子女聘礼已不太在意,旨在为双方子女未来生活幸福为考虑,尤其农村索要“彩礼”之风有所抬头,即假借定婚之际,女方家长向男方索要大批金钱财物,包括房、车、钱帛和饰物,男方四处借钱促婚,以致债台高筑,造成婚后生活不愉快、不幸福。

河南南阳婚嫁风俗(你经历的或将经历的)(5)

请期

请期

请期,在南阳民间俗称送好,即男方择定婚期后,由媒人携男方期书去女家协商迎娶日期。该日期系由算命先生依据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而选定的黄道吉日。在旧时,民间多把结婚日期定在春秋冬三季,尤以秋冬为最多,这里一是因为秋冬农忙结束,庄稼有了收成,手头比较宽余,资金活泛方便;二是因为南阳秋季凉爽,冬季寒冷,婚宴所用的食物不易腐败,容易存放;三是因为按照阴阳五行原理秋冬二季好日子多,特别是农历腊月间,每天基本上都是好日子。腊月初八这日和腊月二十三日以后的几日,是任何人都可选择的好日子,是没有任何禁忌的。择定婚期后,男方要备办厚礼送给女方,女方回礼以谢,并积极置备妆奁陪送。富家多陪送全副、半副或箱、桌、柜、椅四大件嫁妆,家庭经济条件差者,则从简操办婚事。亲迎亲迎,即按男女双方协商好的日期迎娶。这是旧婚礼的最后一道程序。由新郎在当天黄昏,亲自带领仪仗队和花骄去女家把新娘接回来,以示郑重其事。以上是明媒正娶的仪程,至于童养媳婚礼和寡妇改嫁婚礼。

河南南阳婚嫁风俗(你经历的或将经历的)(6)

提亲

提亲

提亲,俗称说媒。旧时婚姻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且讲究明媒正娶,所以说媒非常重要。现代人婚配,仍然流行提亲一说,如果自由恋爱不成功的话,媒人可以巧搭鹊桥,促成双方成就姻缘。说媒之人,有的是亲朋好友,认为两家门当户对,孩子年龄相当,主动牵线搭桥,成就眷属;更多的是由半职业性的媒人(多数是媒婆)从中说合,凭借三寸不烂之舌,白的能说黑,黑的能说白,千方百计凑合成亲。促成了不少婚姻,也造成了一些悲剧。媒人到男女家去,都要热情招待,并赠送红包,条件差的一方更要重谢。

河南南阳婚嫁风俗(你经历的或将经历的)(7)

相亲

相亲

相亲有明相和暗相,明相是媒人带领双方家长分别到对方家中去,既看孩子,也看经济状况。主人设宴招待,席间,若是在男方家中,男孩须敬酒;若是在女方家中,女孩须上盘菜,饭后双方将意见告诉媒人。暗相是在庙会上或集市上,由媒人暗中指点,让家长分别看看完事。不论哪种方法,因为青年男女不见面,不交谈,媒人可以做手脚,上演“走马观花”的故事,或找人代替,闹出不少笑话,导致不幸的婚姻。

河南南阳婚嫁风俗(你经历的或将经历的)(8)

结婚

结婚

自古至今,结婚的仪式都是欢天喜地、轰动一方的大事。但由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背景不同,南阳在结婚仪式和内容上也不尽相同。富贵者讲究隆重、排场,挥金如土,在所不惜。而贫穷人家则尽量一切从简,去掉许多繁文缛节。新中国建立之后,政府提倡新事新办,婚礼从简,举办集体婚礼或旅行结婚,确实大得人心。改革开放以后,有些人家的结婚典礼大操大办,兴师动众,浪费钱财和时间、人力,一味地讲究风光、热闹,确实也是应当制止的一种奢侈之风。

河南南阳婚嫁风俗(你经历的或将经历的)(9)

迎娶

迎娶

男方事前请媒人、亲友,张灯结彩,贴喜联,请唢呐,待万事俱备后择吉时起轿。因不能空轿,需选一个十二岁左右的近族或近亲男童乘坐轿内迎娶,名谓“压轿娃”。随轿前办事的“夹毡人”肩披红毡和褡裢,内装鞭炮与小红“喜”字。遇到十字路口、桥、树和寺庙燃放鞭炮,贴上喜字。如遇两轿碰头,夹毡人疾速以红毡掩遮轿门,燃放鞭炮,抢先通过,以“捷足先登”夺路消灾。在“夹毡人”之后,依次有宫灯两盏、三眼锍一对、火把一双、彩旗数面(必是双数)、铜锣两面、吹唢呐者数人,吉时一到,在奏乐的喜气氛围中,抬轿起程。花轿行至女方较近住地时,三眼铳三声巨响,鞭炮齐鸣,以示花轿将至。落轿后招客人向压轿童施礼,给封子,恭请下轿,众人进屋,女方备酒菜款待。餐毕,先燃炮以催促,再鸣锣以请上轿,最后唢呐高奏,新娘身着结婚华丽服饰,端坐堂屋中的木制圈椅之上,以红布盖头掩面,母或婶口念“搬把椅子当门坐,人人都从这处过”。

新娘双眼含泪以示难舍娘家此时由选定与新娘属相相合的青年女子,抬椅拥入轿门,换一双新鞋,将旧鞋留于娘家,轿帘垂下,有与新娘同辈的弟弟或晚辈的侄子伴立轿门左右(俗称把轿客)。此时锣声、鞭声、唢呐声再次高扬,三眼铳三声巨响,起轿回程,但必须另走一条新路。轿走片刻,送亲客(父舅哥等亲属)或跨马或乘车同路随行。男方在遥望花轿将近时,组织宾客迎于道上。按照期书中所拟定的方向位置花轿缓缓落地,此时有一人钳一张烧红的犁铧,手端醋碗,绕轿三周,并不断向犁铧上浇醋,并念《打醋坛歌》:“花轿到门前,我来打醋坛。左手钳犁铧,右手端醋碗。犁铧红似火,神鬼早早躲。醋气向上冲,鬼神胆颤惊。向上不冲天,向下不冲地。单冲凶煞和恶鬼,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事毕,有两位早就准备好的青年妇女肃立轿门左右。这时新郎朝轿门施礼迎出新娘。两位名曰“搀客”的青年妇女扶出新娘,走在铺地红毡或布袋上(因新娘不兴走地上,“袋”与“代”同音,寓意传宗接代)。走过后将红毡或布袋继续向前挪动,再走过,再挪动,直到走近大门,门槛置一柽花(柽,是柳树的一种),上放马鞍,贴有喜字,名曰“骑鞍过柽”。此典,据宋人高承《事物纪原》载始于唐代,当时北方少数民族女子出嫁,骑马到丈夫家大门时要跨过门槛,后又被山西北部的汉族人学习模仿。因女子有纺织的本能,故以此暗示能武能纺之意。“骑鞍过柽”之后,围观人群向新娘头上抛撒草料或苍耳等物。现改为红绿纸屑,边撒边唱:“一撒金,二撒银,三撒富贵满家门,四撒夫妻搿合好,五撒新娘生贵人。头上撒把草,新娘手艺巧;头上撒把料,新娘吉星照”。贫穷人家结婚,多用牛车,没有灯笼火把及唢呐等,其他风俗大体一致。近年,因经济发展,多用彩车迎娶。“三眼铳”、“传递布袋”、“打醋坛”和“骑鞍过柽”等旧俗早已无存。

河南南阳婚嫁风俗(你经历的或将经历的)(10)

嫁妆

嫁妆

娘家陪送的嫁妆,要先于新娘到达,由婆家派人接着送往洞房。嫁妆多少贫富有很大差别,富的陪送全副嫁妆,即双箱、双柜、顶子床等,稍差的陪送半副嫁妆,一般农户陪送为四大件,即一个柜子、一张抽屉桌、一个板箱、一张小方桌和两把小椅等;再穷的就没什么陪嫁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多是“三大件”:车子、手表、缝纫机。进入改革开放的80年代,城乡基本一致,除衣被外,都是电视机、洗衣机,不同的是农村陪送自行车或摩托车,城市多陪送电冰箱,也有不计较陪送的。

河南南阳婚嫁风俗(你经历的或将经历的)(11)

梳头

梳头

建国前给新娘梳妆冠戴,将原发型梳理为髻,显示已婚。让新娘坐在圈椅之内,由选定的与新娘“五行”相生的巧手妇女给新娘梳头。椅下放木桶一个,底置陈一块(意为发酵),上放铜灯燃明,意为长命(明)富贵。用后移放床底,显示闹房不躲。梳头时唱道:“一木梳,两木梳,找个女婿会读书。一篦子,两篦子,女婿定会当举子(即举人)”。梳到两鬓时,改唱:“梳梳鬓花,女婿当官,左梳右梳,金玉满屋。细梳细刮,明年生俩。”姑嫂们在一旁嚷道:“一木梳,两木梳,嫁个女婿卖红薯。一篦子,两篦子,嫁个女婿是戏子。”引逗新娘发笑。梳毕,给新娘薅脸择眉。用一尺五寸的合线,挽成活结,嘴咬一头用左手拉动,右手用拇指和食指绷紧,一张一合把唇周、面部汗毛薅尽,边薅边念:“一扯金,二扯银,扯出娃娃一大群。薅薅脸,择择眉,女婿打的空心捶。空心捶,不能恼,夫妻双双活到老”。由此象征已结束了黄毛丫头的年岁,正式步入了成年时代。薅毕,送水洗脸,新妇偿钱。此俗建国后逐步消失。

河南南阳婚嫁风俗(你经历的或将经历的)(12)

拜堂

拜堂

旧时在院中摆设的天地桌上,先置满斗粮食,以写着“双喜”的红纸封严。在斗里插上“皂荚”(意谓早生贵子),中央斜置木杆秤,秤钩挂上开口铜锁,专供拜后由新郎捏合,表示永固之意。另插有尺、剪等物(各地不一),斗的四角各放一个红皮鸡蛋。此时新娘立左(终生只此一次),新郎立右,共同“三拜”: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相拜。礼毕,新郎把锁捏合,牵着彩带的一端,新娘牵着另一端,由搀客搀着,同入洞房,先喝“交杯酒”,再把斗中的四个红皮鸡蛋做成“荷包蛋”,让新娘充饥,其寓意为“永久合抱,百年吉祥。”此俗在有的地方已消失。解放后,文明的婚嫁习俗逐步形成。特别是随着计划生育国策的实施,大多数夫妇都是独生子女,到了结婚年龄时,也有男的到女家结婚的新鲜事情。也有的结婚这天,结婚仪式演变为男女双方的父母都坐在受礼席上,接受子女的参拜,真正体现了男女平等。

河南南阳婚嫁风俗(你经历的或将经历的)(13)

婚宴

婚宴

午宴期间,新郎、新娘在奏乐声中,紧随宾相到席间敬酒。先敬主客,后宾朋,然后亲族等等。此俗,现已演变为先由新郎之父母巡视各桌进行敬酒,实际是观察一下来客到齐没有和坐的位置对否,随后由新婚夫妻依次敬酒。厨师上红烧肉时,娘家主客要给偿钱。宴毕,新娘家的主送人到后堂与亲翁交谈,让亲翁对儿媳妇严加调教。新郎新娘同城者,招待午宴时,女方添箱客也到男方家中参加宴会,有的是三天回门时,由女方设宴招待。

河南南阳婚嫁风俗(你经历的或将经历的)(14)

暖房

暖房

民间也叫闹洞房。在拜天地当晚,同辈年幼者、晚辈同龄者男子,钻进洞房,逗笑戏谑。闹房活动要持续三个晚上。对闹房者家人热情招待,如无人闹房还要请人来。因为迷信认为“人不闹鬼闹”。在宛西一带有隔代人闹房的习俗,不过只是口头逗笑而已。此刻,有余兴未尽的暗藏者,有附耳窗外“听墙根”者,把听到的趣事张扬于外,并衍生出许多笑话。

河南南阳婚嫁风俗(你经历的或将经历的)(15)

回门

回门

结婚当天,双方约定新娘回门日期和娘家来客人数。通常习惯从结婚之日算起,新娘在婆家住三天,第四天娘家来人接,男方设宴招待,席罢宾主交谈,商量好迎回日期,新娘要向公婆辞行。在娘家住八天再送回婆家,俗语:“住四还八,双方齐发”。有的地区有七不出门,八不回家之说,所以出嫁、回门要避开七、八这两个日子。

河南南阳婚嫁风俗(你经历的或将经历的)(16)

认门

认门

结婚当年春节,新婚女婿登门拜望岳父岳母,农村叫认门。男方于腊月二十三派人给岳父家送礼。有四色礼和八色礼之分,大致有1条鱼、1只羊腿、1块猪肉(约2.5斤)、1束粉条。八色礼再增加糕点、山珍、海味等,岳父家近亲一家一份。受礼者发出请柬,约定时间请女婿女儿赴宴。新婚女婿叫新客,新客到时,要给岳父母叩头鞠躬,要给姑嫂小孩压岁钱,否则识为小气。姑嫂们有很多恶作剧,借以逗乐,如往他身边扔爆竹,端一碗饺子,内包辣椒等。岳父家是独门独户,新婚夫妇吃一顿饭即返回,族亲多时,则须逗留数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