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50年代开始,太平天国运动横扫华南,震动世界,清朝方面一般也把太平天国军队称为“粤匪”,因为这场运动起于两广(老兵之类的都是广西人,而主要领导人则广西,广东都有),但那就有一个问题了,为什么太平军始终没有打广东呢?

稍微熟悉太平天国历史的人都知道,即使是鼎盛时期的太平天国(第一次大破江南大营后,天京事变前夕),其疆域也仅仅限于长江中下游,始终没有到广东,也没有打回老家广西,这看似不太合乎常理:为什么这些人不先占据自己的家乡呢?

太平天国运动并非洪秀全一人之功(太平天国源自两广)(1)

其实这是太平天国很成功的一个策略——如果打两广的话,太平天国估计在初期就要完了。

其实太平天国刚开始在广西起义的时候还很不顺利,历史记载“官兵追剿,屡屡穷蹙”,在清军的追击下,太平军压力很大,围攻省府桂林不克,进入湖南又碰到蓑衣渡之战,南王冯云山阵亡;围攻省城长沙导致西王萧朝贵中炮死难,所以在攻占道州后,太平军领导层决定开会商量下一步行动。

此时洪秀全已经有些心灰意冷了,他觉得先撤回两广老根据地打游击,痛打来犯清军,这种意见甚至得到极多官将的赞同,但是有一个关键人物反对——东王杨秀清。

太平天国运动并非洪秀全一人之功(太平天国源自两广)(2)

杨秀清的战略眼光很不错,他十分清楚:如果采取这种策略,短时间日子肯定会舒服下,但时间长了一定会失败,毕竟两广之地就算全占了都很难打出去,更别提躲在山里打游击了,杨秀清力主沿江东下。

因为长江两岸地势是很开阔的,交通也极为发达,也就是说只要有机动力,就可以摆脱被清军合围的窘境,同时长江流域是清廷的膏腴之地,打下这里能给清朝以极大打击,这就是著名的“道州决策”。

这个决策无疑是正确的,从道州北上后,太平军重振雄风,打了清王朝一个措手不及,太平天国在湖广地区招募了大量渔民,纤夫等组织了水营,这使得太平军机动力变得极其强大,沿长江顺流东下,一路是势如破竹,最终在1853年竟然还打破了整个中国第二重要的城市——南京!

太平天国运动并非洪秀全一人之功(太平天国源自两广)(3)

也正是因为有了杨秀清正确的战略决策,太平天国才得以打开一片局面,然而遗憾的是,在长江中下游站稳脚跟后,太平军内部保守主义思潮再度占了上风,罗大纲“发展水营,北上河南”的正确主张没有得到采纳,所以孤军北伐失败后,太平天国也再没有威胁过清廷的核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