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直但为撑天宇,万里江山万里民

——— 杨爵的正气

文/ 党四善

五百多年前的明朝中叶。

初冬时节,富平县万斛山下的田野,即将越冬的麦苗在寒风中搖搖曳曳,繁忙的农事已毕,农人们开始给麦田送粪。

一个已过不惑之年的壮年人,正用一辆手推车往地里送粪。这种手推车只有一个很大的轮子,车身很高,全靠一身力气和窍门操控。不会使用的人,连空车子都会推得东倒西歪,走不了几步就得倒下,要把装得满满的一车粪土送到地里,不是在农村里摸爬滚打几十年的青壮劳力,是根本无法胜任的。只见他头昂目锐,挺胸弓腰,两脚稳穏着地,两手垂直握把,轻松自如地走向麦田。配着上身的粗布褂子和扎着裤口的下身,完全是一个关中壮年农民的形象……

他,就是因母亲病故而告假在家的当朝御史杨爵。

在那等级森严、官威赫赫的皇权时代,一个御史竟然推车送粪,实实在在是一件奇闻!

一个官员前来拜谒,竟不敢上前搭话,怕认错了人。

1

华夏历史上,在几个存续二、三百年的长寿王朝中,明朝的皇帝很别致:大多数都很奇葩,一些稍好的皇帝也有令人掩口的奇葩爱好,被魯迅称为“无赖儿郞”。

嗜杀成性、动辄剝皮抽筋的太祖朱元璋;诛人十族的成祖朱棣;虽称名君,但特好斗蛐蛐的“蟋蟀皇帝”宣宗朱瞻基;

“大玩家”武宗朱厚照;爱钱成癖、几十年不上朝的神宗朱翊钧;“高级木工”熹宗朱由校……

杨爵为官的时代是明世宗朱厚熜当朝,年号“嘉靖”,而这个皇帝的奇葩行为更是让人动容。

朱厚熜,十五岁以藩王身份承继大统,是明代实际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统治前期,他曾有所作为:力革前朝弊政,诛杀了钱宁、江彬等佞臣,整顿朝纲;对宦官严加管束;下令清理庄田,还地于民;废除勋戚世袭等。

然而改变恰恰始于他执政伊始,在议其父兴献王尊号的“礼仪之争”中,他以皇权的无上威严,独断专行,杖笞群臣,取得了胜利。由此促成了他刚愎自用的政治作风。以后,他日渐腐朽,朝政日坏。嘉靖二十一年(1592)“壬寅宫变”(众宫女深夜勒嘉靖皇帝而未死,致其昏迷)后,更移岀皇宫,在西苑一心修道,妄求长生,不再上朝。纵容奸相严嵩专国二十年,吞没军饷,吏治腐败,边事废弛,造成极大破坏。在用人上,明世宗“忽愚忽智”,“忽功忽罪”,功臣、重臣多遭贬黜、杀害。

执政中晚期,明世宗听不得一丝一毫批评意见,用极端残酷的手段对待敢言直谏者,造成了许多冤狱、血案。

2

杨爵,陕西省富平县笃祜村人。他为官时间并不长,乡间民谣说他“当了十年官,坐了九年监”,虽有夸张,但大体不错。

他当官只有两个短暂的时间段,一个是嘉靖八年(1529)到嘉靖十一年(1532),一共四年。另一个是嘉靖十九年(1540)到嘉靖二十六年(1547),一共八年(其间系獄七年)。

嘉靖八年(1529),年已三十六岁的杨爵上京应考,中进士,受职“行人”,成了一名小京官,替朝廷向各地衙门传送公文。

家境贫寒,“年二十始读书”(3)的杨爵,苦读十六年,终于跨入了官场。

他来了,这个起自陇亩的“田舍郎”,今天登上了天子堂,澎湃在心中的是“尽忠修职,为国为民”(4)的豪情,心中念兹在茲的是黎庶疾苦,世道安宁。

他来了,依杖着关西汉子的铮铮硬气,睥睨着大明官场中的营营苟苟。

他来了,心中涌动着故乡顺阳河的清流、大水峪的清风……

他出使各地,看到南北直隶、河南、山西、陕西等地,当禾苗成熟之日,蝗虫弥空蔽日,将禾根食之将尽。到春荒时节,则见“饿死尸骸积于道路者不可胜数,又见行者往往割死者之肉即道旁烹食之。”“灾伤之地,生民死亡十有六七。”(5)

百姓已经陷入水深火热,而嘉靖皇帝却沉迷于建醮崇道,搞什么天地分祀等与人民生活毫无关系的礼仪活动。

对此荒唐情形,那些混迹官场多年的老油条们,噤若寒蝉,三缄其口,惟恐嘉靖皇帝的廷杖打烂他们的屁股。

杨爵忧思重重,寝食难安。他愤怒了,于是拍案而起向嘉靖皇帝上了一道《固邦本疏》。

真是初出茅庐,胆大妄为!

他奋笔直书,历数百姓苦况,忧虑社会动乱,愤然质问:“夫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心离散,邦本不固,土崩之势可以立待,纵使周公所制礼尽行于今日,亦何补于天下之乱乎?”(6)

庆幸的是,时当嘉靖上台之初,江山没有完全坐稳,看了杨爵的奏章,尽管心里很不高兴,但还是下旨开仓赈济,救活了成千上万的百姓。

嘉靖十一年(1532),四十岁的杨爵升迁为山东道监察御史。

正当杨爵决心在这个谏官职位上指斥权奸、匡正时弊之时,家中传来兄殁母病的不幸消息。他立即告假回乡,奉养母親。

这一去,就是八年。

富平人的气质 富平人的正气(1)

3

八年后,嘉靖十九年(1540),杨爵被召回朝廷,任命为河南道监察御史,这一年,他已四十七岁。

此时的嘉靖皇帝,相信方术已经到入迷的地步,以至走火入魔。他“经年不视朝”,“岁频旱,日夕建斋醮,修雷坛。”(7)他极喜听阿谀奉承语,凡善于拍马的小人,往往得以升官晋级。

百姓涂炭,大明官场却是一片乌烟瘴气。

方士陶仲文因鼓吹长生不老术竟被拜为三孤,带礼部尚书封恭诚伯,成为“文武极品”。道士段朝用串通武定侯郭勋,说他能把器物化成金银,妄言用这些金银造成的餐具吃饭,可以长生不老,嘉靖就封他紫府宣忠高士,食一品俸禄,郭勋也因此荣升为翊国公,掌握大权。

嘉靖皇帝是一个心机深重、善弄权术、多疑善变、薄情寡义的彻底利己主义者,他处理国家事务的出发点不是为了民生社稷,甚至根本不顾及青史留名,只是一味维护自己的私利和权威。

早在即位之初的“大礼仪”事件中,年仅十六岁的嘉靖皇帝面对几乎倾尽全朝的一百四十多位朝臣,对他们的下跪、痛哭、流涕、呐喊置若罔闻,反而杀心顿起,先是抓进诏獄,两天后,拖到左顺门外,扒下裤子,一一廷杖。廷杖134人,16人当场打死,很多人被打成残疾。

左顺门外,血跡斑斑!

就在杨爵复职前后,国家已被嘉靖弄得凶象环生:内有边卒的叛乱、饥民的造反,外有倭寇侵扰、蒙元犯边。一些正义耿直之臣,愤而发声,但都被嘉靖皇帝投入獄中。

但,还是有不识时务者铤而走險。

在给事中顾存仁等三人以直谏得罪后,太仆卿杨最又不顾一切,直谏“太子监国”事,“帝大怒,立下诏獄重杖之,杖未毕而死”。(8)

暴君专制,冤獄屡兴,阴森恐怖。面对糜烂已久的朝政,朝臣们噤若寒蝉,再也不敢发声。

赋闲八年、刚刚复职的杨爵,“蚤夜耿耿”,(9)悲愤填膺,忧国忧民,他实在按捺不住满腔怒火,提筆疾书,给杀气腾腾的嘉靖皇帝上了一道《隆治道疏》。

他痛陈时弊,入木三分。

“於今天下大势,如人衰病之极,内而腹心,外而百骸,莫不受病”。

他条分析缕,直击要害,指出嘉靖皇帝为政的五大过失:任用非人,兴作未已,朝供不亲,信用方术,阻抑言路。

他满怀救国救民的一腔热血,以危言、直言、哲言、箴言、诤言警儆最高统治者,冀其迷途知返。

然而,他那嫉恶如仇的指斥、声泪俱下的陈述、有理有据的辯析、言词恳切的劝戒、切实可行的建议、剖心沥胆的赤诚,换来的却是七年冤狱!

4

“词过切直”(10)的“隆治道疏”击中了嘉靖皇帝的要害,刚愎自用、手腕狠辣、“以猛治国”的嘉靖皇帝岂肯放过杨爵。

嘉靖二十年(1541)二月十三日,下密旨逮杨爵入獄。皇帝震怒,獄卒们重杖相加,真打得杨爵血肉模糊,又把他的头、手、足用五种刑具拘束起来,绑在床上,名曰“生根”。昏死过去的杨爵过了一个晚上才苏醒过来。

主管衙门可能不忍杨爵法外受罪,请求把他送往执法部门议罪,但“帝不许,命严锢之”(11)。嘉靖心里很清楚,公开用国家法律对付忠贞为国为民的杨爵,只会暴露自己容不得半点批评的专制恶魔的丑恶嘴脸。出于变态的报复心理,他授意特务部门用骇人听闻的残酷手段折磨摧残杨爵,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

人已血肉模糊,几次昏死,还不许家人送饭送水,以致杨爵“屡滨于死”(12)。幸亏同囚者暗中供食,他才活了下来。

他大腿棒伤溃烂成疮,獄中校尉周宣,因敬佩他的忠烈,暗中用瓦片将伤口和铁链隔开,使伤口得以愈合,但被人告发,杖责半死开除回家。

……

主事周天佐愤然上疏营救杨爵,结果被杖死獄中。御史蒲鈜正在陕西巡查,闻信立即上疏嘉靖:“我到耀州、富平、蒲城等地,听说杨爵诚孚乡里,有古贤士风,乞陛下将其轻处释放……”却被嘉靖从长安飞骑逮入北司监獄,杖一百与杨爵关入一室,七日后,刑疮恶化而死,杨爵为之痛哭通霄。

皇权专制疯狂已极,朝野震恐,“自是无敢救者”。(13)

后来,工部员外郎刘魁,给事中周怡,“皆以言事”与杨爵同囚一室。

嘉靖二十四年(1545)八月,极端迷信的嘉靖皇帝请紫姑仙扶乩,乩言监禁杨爵三人于社稷不祥,才把三人开释,此时,杨爵已系獄五年了。谁知不到一个月,嘉靖又听信谗言,说:“我本来就知道放了杨爵,那些妄言找事的人,又要一个接一个来了。”(14)复令镇抚司将三人追回。

杨爵刚到家十天,逮他重新入獄的东厂校尉又来了。他与校尉一同吃完麦饭,放下筷子就走。连校尉都觉得过意不去,于是,就发生了下面这令人唏嘘的一幕:

校尉:“为啥不处理一下家中事务?”(15)

杨爵停住脚步,站在屏风前对妻子说:

“ 朝廷逮我,我走了!”(16)

径直走出家门,没有凄凄惨惨的四顾,没有畏畏蕙蕙的踟蹰,更沒有惶惶恐恐的哀告……

这毅然决然,“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凛然正气,震撼着挤满村巷的乡亲们,人们禁不住悲从中来,潸然泪下。

人们目送他离去的身影,久久不愿离去……

三人重逮入獄,得到的是更狠毒的处置:“桎梏加严,饮食屡绝”(17)。直到两年后,皇宫大高玄殿发生大火,嘉靖皇帝在露台上祈祷神助灭火,忽听大火中好像有声音大叫:“杨爵三人是忠臣!”(18)。嘉靖怕触怒神灵,降下更大灾祸,才“传诏急释之”。(19)

这真是忠肝义胆,惊天地而泣鬼神!

回富平老家两年后,有一天早晨,有一群大鸟聚集在房前屋后,杨爵见了,若有所悟,平静坦然地说:“伯起之祥至矣!”(20)

三天后,他从容地闭上了双眼,终年五十七岁。

这一天是嘉靖三十七年(1548)十月二十四日。

生前,他自撰墓志铭:“平生欲做天下第一等人而志不逮;欲为天下第一等事而力不及”。

富平人的气质 富平人的正气(2)

5

杨爵为民请命,在生命系于一线的危难时刻,在长达七年的幽禁折磨之中,从容应对,正气凛然,这一切源于他深邃的儒学修养。

杨爵是“关学”中的三原学派的重要成员。

三原学派是明代儒学中除南方的阳明之学和北方的薛瑄朱(熹)学之外,一个有着很大影响的学派。由三原人王恕、王承裕父子开启的三原学派就是具有关中地方色彩的明代儒学。

三原学派注重实学,躬行礼教,崇尚气节,作风朴实。

杨爵不仅对此做了深刻的理论阐发,而且在自己曲折艰險的一生中,切实实践了这些原则。

注重实学

杨爵深知儒学义理,但他绝不是只知空谈的腐儒。

他二十六岁初次入朝,当了一名小小的“行人”,只要把朝廷的命令传达下去就可以了,但他继承儒家的“入世”传统,要施展“达则兼济天下”的抱负,因此出差途中很注意考察各地的物产天候、庄稼长势、士民生计。当他看到天灾外患下百姓的苦况,就奋笔写下《山西行》、《鬻子行》、《鬻妻行》等诗篇,为民鼓与呼。这些颇有杜少陵《三吏》、《三别》韵味的优秀诗篇,体现了他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充满了悲天悯人的情怀,至今读来,仍令人动容!

回到京城,他立即上了道《固邦本疏》,促使嘉靖皇帝下旨赈济,救活了成千上万的灾民。

他学以致用,挥洒岀人生精彩的第一笔。

躬行礼教

无论处于何种境遇,杨爵都是践行礼教的典范。

面对威压、苦难,他有着故乡频山(明月山)一样的刚直峻节,而在亲人乡邻面前,他又有着故乡频水(顺阳河)般的柔情蜜意。

他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一个性情中人。

他树起了一座座道德高峯。

故乡频阳大地上至今流传着他感人至深的许多故事。

他侍母至孝。母亲病重期间,亲自给母亲煎药,日夜侍奉在床前。第二年春天,母亲病逝,他在母亲坟茔旁结庐守墓,三载不离。其间,足不入集市,不与州县衙门交接往还。乡里父老敬重他的人品学问,纷纷引领子弟前来受教,他就跪在母亲坟前地上解疑答惑。

孝行感天动地,出现了一系列不可思议的奇异现象:“冬月笋生”(21)一一他栽在母亲坟前的竹子冬天竟长出了竹笋;玉兔追逐嬉戏,往来于墓园之中……

后来,他深陷囹圄,无日不在危难折磨中挣扎,却念念不忘年事颇高的婶母的养老送终问题。大概这位老人家没有儿子,只有一个女儿,所以他去信要求儿子们把婶母从其女儿家接回,尽力赡养,并预先要儿子们为老人准备棺木。

“叔祖母事如何?不见你信,想是家中不肯用心服侍,又往你三姑家去了。若如此,却是一家忤逆人家了。若我此帖到,你即叫四个人用桌子抬回到家……各令你二人妻子轮流侍候,一替十日。”

“叔祖母处有一点不尽孝心,使不自安,还到你三姑家去,天必杀我也……”

“叔祖母事要紧,须常在咱家中,勿往张家去,……此不是小事,若不依我,一家都是恶人了。”

对于哥哥尚未成年的遗孤舍儿,他更是视如己岀,在信中一再叮咛儿子们精心照管,严加教育。

“舍儿今年十二岁矣……应用心教他读书,千万不要误了。若误此儿不得成一好人,我他日死无面目见汝伯父于地下也。”

“将舍儿叫在你身边读书,勿使离你左右,解衣衣之,推食食之……”

“你有廪禄分一些供一无依孤弟是士子的立身……”

处理邻里关系,他宽厚、大度。

故乡频阳北山,峻巘连屏,峰峪相间,形成了“九峪粪田”的奇观:夏日洪水岀山,携带着大量肥质,成为下游农人争夺的宝贵资源。笃祜村,恰处在大水峪口,杨家地头也修了水渠,村上的人都想引水浇地,不免发生口角、爭执。杨爵在信中一再叮咛儿子:“遇水时切莫往田间爭夺……任人用之,休要为此事计较,千万依我,吾家自来无渠,无至于饿死。”

教育子孙后辈,他在信中谆谆告诫,严格要求。

“汝辈随时节俭,乡党老少皆以礼相让,相处,慎勿傲惰……”

“……专心读书,财利分心,所当戒……”

“学问必有辛勤才能有成……”

“古之良士,有仁人君子之德,有忠臣义士之心,有英雄豪杰之才,儿当以此自勉励。”

崇尚气节

在所著《漫录》中,杨爵论述道:“见得义理,必直前为之,不为利害所怵,不为流俗所惑也。”

面对凶险威压,财货利益,他一切从义理出发,“当为即为,当止即止”,显现出光耀千古的高风亮节。

他初入官场,奉命岀使三地王府。这些王府依例对京城来使有丰厚馈赠。面对白玉、珍珠、麝香、兽皮,历来的使者无不欣然笑纳,但他却依仗儒家“穷心主诚”的慎独功夫,视之为无物,一一辞却。还说:“为士饿死,不食他人非礼之食;冻死,不穿他人非礼之衣,岂能收取此物!”

其正气凛然,与东汉“关西孔子”杨震的“四知”名言有异曲同工之妙。

“出污泥而不染”,家中过着清贫的生活,他安之若素。友人李石叠回忆道:“君自居官抵今……,远近馈遗一无所受,至今家道清贫,来客无茶相待,馈豆以代茶、汤。”他与二次逮他的校尉吃的是“麦饭”,这是《明史•杨爵传》中明确记载的。这“麦饭”,是家乡人们用少许面粉搅拌苜蓿或野菜蒸成的,常常用来渡过漫长的春荒时节。

他身陷囹圄八年,受尽了屈辱和磨难,但他却不屈服、不悲观、不激切,信念坚定,从容不迫,处之泰然,把儒家“穷则独善其身”的精神发挥到极致,胜过道家之清净,远超佛家之空灵。

他展现了崇高的精神境界。

请看看他的獄中家信:“我今患难,关世道之升降,不是一身一家小利害,大丈夫志在天下,不以生死存亡为念。”

他还在信中多次告诫,要儿子们不要与官府往还,“县上甚勿予谒”,更不能接受官家恩赐,认为“此皆身外之物,身家之祸也。”“县上切宜远避,廉耻所系之身,一败万事瓦裂。”

作风朴实

他不自视清高,在同僚中低调内敛,在百姓面前,从不张扬官威。

皇权时代,官员出行,都要摆足架子,像他这样的京官,骑马坐轿是少不了的。而杨爵却因家贫备不起马,常步行入朝。下朝后,他闭门谢客,专注读书,不拉关系,不走后门。

他一直过着贫穷简朴的生活,“粗衣恶食,不以为恥”(22),“被逮时握粟于道,囊无之金,放还则闭门读书,室有生尘之甑胡。”(23)

家里贫困到常无米下锅,但他却“周人之急,不吝所有,遇贫生常脱衣以济。”(24)

他为母守孝三年期满,没有钻营请托,以求复职,而是淡定自若,一面教书授徒,一面耕读修身,颜巷苦读,陶篱躬耕,过了五年清贫生活。

本文开头的一幕就发生在这期间,《明史·杨爵传》中有“推车粪田,妻馌于旁,见者不知其御史也”的记载。

6

杨爵的一身凛然正气,集中体现了关中人“生牚楞倔”的性格特点。

“生” ,就是不媚流俗,不畏强暴,敢做敢为,为坚持正义而不计后果的拚命精神。

他三次上疏,两度入獄,莫不如此。

当年,在县中为吏的兄长因顶撞知县被投进牢房。在穷乡僻壤长大,从未见过世面的青年农民杨爵闻信大怒,立即气冲冲跑到百里外的县衙,“投牒直之”(25),为兄鸣冤。初生牛犊不怕虎,他的直言壮行激怒了县令,把他和兄长一起关了起来。幸亏原县令调离,杨爵立即上书申诉。一个血气方刚的农村青年,一篇激愤雄辩的漂亮文章,使新县令目之为“奇士”,(26)不仅立即释放了他,而且看好他的才学,願意资助他读书上进。经历这次刼难洗礼,杨爵更加发奋读书,“立意为奇节”(27),决心做一个有才能有节操的人,有朝一日能步入仕途,匡正大明腐败的吏治,为国为民做一番事业。

“牚”,就是嫉恶如仇,不屑掩饰,直抒胸臆,眼里揉不得沙子,一点就着的火爆脾气。

他刚一入朝,出差公干,看到百姓苦难竟无人过问,就火冒三丈,“抚膺大痛,食不下咽”(28),回京后立即上了一道《国邦本疏》,指斥皇帝忙于虚礼,不顾百姓死活。

赋闲八年,重新起用,看到嘉靖皇帝把朝政弄得乌烟瘴气,加之“岁频旱”(29),一年收成无有着落,百姓生活濒临绝境,而刚刚下了一点微雪,当朝权贵就以天降祥瑞上表祝贺,他的火气腾一下又上来了。不顾杨最等进谏被杖杀的威压肃杀形势,把天捅了个大窟窿的《隆治道疏》又递了上去。

管什么地崩山裂,管什么雷霆震怒,管什么身危家破!

“楞”,就是直来直去的处事方式,不打弯子,不转圏子,不看“时下”,不留退路。

乡间流传着一个写对联的故事。

话说明朝嘉靖年间,有一天,蒲城县贾曲镇的关帝庙前,锣鼓喧天,人流如潮。几张笔砚齐备的桌子旁边,一个老秀才正扯着花白胡子在苦思苦想,一副状写关老爷生平的对联正让他犯愁呢……。突然,在后面人群的推动下一个青年农民把老先生㧱笔的胳膊碰了一下。

“哎一一,扑的紧的是你写呀?”一一愤怒,挖苦,老秀才正上火呢。

“不敢,老先生如果一定叫写,可以试火试火!”一一土里土气,还真敢在关老爷门前耍大刀。

“来,来!小伙你弄!你弄!” 一一面露不屑,庆幸有人搅局,为自己解围。

“写对联不是狂哩,你连稿子也不打,糟蹋了纸可要赔哩!”一一主事者赶紧出来拦挡,吓唬说。

“不用打稿子,嫑害怕,写瞎了赔你!”一一信心满满,底气十足。

围观者瞪圆了眼睛:这个楞劲十足的二杆子,一身农民打扮,竟干起了这舞文弄墨的“雅事”!

不一会,对联写就:

生解州,养豫州,辞徐州,坐荆州,杀气腾腾射斗牛

兄玄德,弟翼德,㧱庞德,别孟德,威风凛凛震九州

对仗工整,排比渐次递进,妙趣横生,字跡刚健遒劲,俊逸飘洒,只用了三十八个字就概括了关老爷波㳕壮阔的一生。

在围观者雷动般的叫好声中,一句“见笑,见笑”,青年农民飘然离去……

他,就是前来赶会的杨爵。

“倔”,认准的事,认准的理,坚持到底,一以贯之,九头牛也拉不回来的劲头。

贫苦农民岀身的杨爵,“年二十始读书”。

“还能念成书,都唔大咧?”一一村人投来怀疑的目光。

杨爵的倔劲上来了!

“家贫,燃薪代烛”(30)一一没钱买蜡烛,笼下一堆火,不照样可以看书吗?

这是大明版的“囊萤映雪”!

“耕陇上,辄扶册以诵”(31)一一没有空闲时间,一边耕地一边唸书。他时而扯开嗓子,时而压低声音,时而拉长声调,时而短促出声,这抑扬顿挫的诵读经书声,竟策动着耕牛昂头奋蹄,快速前进……

这是大明版的“牛角掛书”!

憑着这股倔劲,多年苦读后,他打下了坚实的学问功底。后来,他肩扛斗米,身着布衣,投师关中名儒朝邑韩邦奇门下精研学问。学成归来,三年府县考试,他均名列第一,督学唐石虞向按院举荐了他。嘉靖七年(1528)秋,他赴长安应乡试,中第三名举人。第二年入京,考取进士。

杨爵因上书进谏而屡遭磨难,但长期的折磨没有减损他丝毫的倔劲。

系獄经年,他又上了《獄中谏书》!

你不是“益恶言者”吗?你可以扒掉我的官职、打残我的身体、断绝我的饮食、监控我的言行、桎梏我的自由,但你打杀不了我忧国的心、扰乱不了我救民的思、遮掩不了我抗辯的口。

我还要上书!

心底无私天地宽。杨爵以坦荡的胸怀,恢弘的气度,在狱中作歌曰:“问余何事日高歌?声响悠悠即太和,心到忘机是真乐,得高歌处且高歌!”

这真是倔到极点了:你以苦难加我,我却日日高歌,宁把牢底坐穿,也绝不回头!

遥遥无期的囚禁,天日隔絕,亲人难见,身心承受着超限的重压。但是, 意志没有摧折、精神没有崩跨、信念没有动摇、态度没有软化、希望没有破灭……

“燕山三尺屋,可读五车书”(32)。

面对天大的奇冤,他没有雷电交加般的狂怒,也没有狂风大作般的呐喊,而是以一个大彻大悟者的睿智和冷静,把幽幽囚室,变成了与獄友谈经说易、赋诗填词、著书立说的书房。

他在獄中写下了百余首诗和《周易辨录》、《中庸解》两本书。《周易辨录》,论文以理为主,以气辅之,其吐词立论愈出愈新而无穷。其文如日月经天, 江河行地,义理深远,宽厚宏博,成为三原学派的经典著作。

这,令人想起“文王拘而演周易”!

一月,两月,一年,两年……,他以视死如归的倔强和超然,赢得了这场意志战中的马拉松!

富平人的气质 富平人的正气(3)

7

唐太宗李世民因魏征之极谏而有“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兴替”的感慨。齐宣王不以颜斶“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垄也”的激辩而恼怒,反而由傲慢转为谦恭,发出“君子安可悔哉?”的慨叹;听到“吾日岀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的击壤歌,帝尧非但没有怪罪壤父,反而欣赏他的直言不讳,当场拜之为师;帝舜为了广开言路,专门设立了“敢谏之鼓”和“诽谤之木”……

纵观华夏历史,这些虚怀若谷、从谏如流的人主,可谓凤毛麟角。而“鼓腹击壤”,更可谓长期专制威压下的人们久已向往的政治童话。

相反,翻开汗牛充栋的华夏历史典籍,“监谤”、拒谏以至迫害忠直进言者的专制君主却比比皆是。而因为“批龙鳞”、“逆圣听”而遭受贬职、酷刑乃至杀戳者也不乏其人。

然而,自关龙逄被夏桀“炮烙”而死,比干遭殷纣剖腹挖心以来,不论那朝那代,都有为民请命者满腔热血,一身正气,置身家性命于不顾,或抛头胪于丹墀之上,或饮刀斧于闹市之中,或殒身躯于廷杖之下,或投伟体于激流之间,或囚身心于囹圄之内。前仆后继,不稍迟疑!他们铁骨铮铮,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有一种观点认为,自汉武帝听从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特别是儒学发展为宋明理学以后,鼓吹“君为臣纲”的儒学已成为实行君主专制的有力工具。“朕即国家”的乾纲独断,使得对于皇权的些许不敬,即成为大逆不道。而到了朱明一朝,皇权专制已经登峯造极。朱元璋不仅废除宰相,大权独揽,甚至看到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论断,便大发其火,命令把孟子的牌位从文庙中移出。到嘉靖一朝,当政的世宗朱厚熜更是一个刚愎自用、手段狠辣、容不得半点批评的独裁者。

但为什么偏偏在嘉靖时期,“死谏”现象愈演愈烈,成了中国历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呢?

空前密集的因冒死进谏而引发的血案,面对廷杖、冤獄、打杀,“主威愈震,而士气不疲,批鳞碎首者接蹱而不可遏”,“观其蒙难时,处之泰然”(33),这些慷慨赴难的死节壮行,都令人扼腕叹息!

而这些进谏者,恰恰是虔诚的孔孟之徒,绝大多数是进士出身,在朝为官,其中一些人还是博学鸿儒。

个中缘由,令人费解……

8

明代政坛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杨姓人士密集地现身政坛,自洪武朝到崇祯朝,绵延不绝,以致人们有“一明半杨”的美誉,似可与东晋的“王与马共天下”有得一比。

其中的名臣烈士更烂若群星。

杨慎,明代三才子之首。被嘉靖皇帝流放云南三十余年,不屈不挠。他博览群书,著述颇丰,能文、词及散曲,论古考订工作范围极广。家喻户晓的《三国演义》开篇词《临江仙》就是出自他的手笔。

杨廷和,杨慎之父。历任宪宗、孝宗、武宗、世宗四朝,正德七年出任首辅。他总揽朝政三十七年,计除奸佞江彬,革除武宗朝弊政,受到朝廷内外称赞。

杨一清,历经宪宗、孝宗、武宗、世宗四朝,为官四十余年,官至内阁首辅,号称“出将入相”,“文德武功”。才华堪与唐代名相姚崇相媲美。计除阉宦巨奸刘瑾是他政治生涯中精彩的一笔!

杨博,有胆识,有度量,出入朝廷四十多年,始终以兵事著称,在嘉靖朝被认为是天下三才之一。

杨涟,在熹宗朝因弹劾魏忠贤二十四大罪,被阉党铁钉贯耳、土囊压身而死。其临刑前血书云:“大笑大笑还大笑,刀砍东风,于我何有哉!”刚烈至极。

更加有趣的是,明代还有两组“三杨”,其声名更是赫赫扬扬!

历仕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四朝的杨士奇 、杨荣、杨溥都是台阁重臣。他们或有学行,或有才识,或有雅操,对明代仁宣盛世的形成施加了重要影响,是为前三杨。

嘉靖朝的杨最、杨爵、楊志盛,都是慷慨赴死之徒。他们有一样的赤诚、一样的刚直、一样的壮烈,是为后“三杨”。

在这些风格各有千秋的耀眼的政治明星中,杨爵显得态度更深沉、性格更多维、情感更丰富。

他既有英雄气概,又树立起道德高标。

他既有家国情怀,也有平民情结,更有人伦情愫。

他,在杨姓名人中独树一帜!

9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杨爵先生的凛然正气彪炳史册,留传千古。

除了被称为嘉靖间“三杨”之一;他又与杨继盛并称“韩(邦奇)门二杨”;时人又誉为“北杨南海(瑞)”;儒林将他与王端㦤、吕泾野、李定一合称“关中四绝”,认为他们的道德文章冠绝一时;连清朝的康熙皇帝也亲书对联:“杨忠介公明代事,关西夫子清时称”。

五百年来,人们以各种赞语表达对先生的景仰之情。

与先生同入“富平名人歌”的明万历朝吏部尚书孙丕阳曰:“杨先生行事之概,其孤忠劲节,烂然耳目。”

三原学派的重要成员,虽居三原,但因祖籍富平庄里,常自号“频阳人”的马理,写诗赞曰:“金粟山前报国臣,精忠直上比干临;乾坤知多就寓者,得似从容有几人?”(34)

当时的富平生员许元吉满怀深情撰对联曰:

“ 古行古心得关中之正脉,有学有守真当代之名儒”。

故乡大水峪东侧有一万斛山,山上有一千年古塔。晴日远眺,其巍巍雄状,直有顶天立地之概,令人肃然起敬。先生号曰斛山,其“劲正直声”(35)的凛然正气颇与此塔意象相合,赋诗颂之

七绝 万斛塔

暴雨狂风未认真,岁月悠悠岂销神?

身直但欲撑天宇,万里江山万里民!


注释

(1)(35) 万历皇帝,赐谥忠介制。

(2)(22)(24) 高仪,《请谥典疏》。

(3)(7)(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5)(26)(27)(29)(30)(30)(31) 《明史·杨爵传》。

(4)《杨爵家书》。

(5)(6)(28) 杨爵,《固邦本疏》。

(8) 《明史·杨最传》。

(9) 杨爵,《隆治道疏》。

(23) 隆庆皇帝,赠光禄寺少卿制。

(32) 杨爵,獄中示儿诗。

(33) 清 张廷玉,《明史·列传第九十七》赞语。

(34) 富平乔志。

备注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参阅了富平县老庙乡相关文史资料、若干网络资讯及《古都西安·关学及其著述》等论著。

作者简介:

党四善, 陕西富平人,陕西科技大学教授,文学爱好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