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多年前,“千里马”刘勃舒被“伯乐”徐悲鸿发现,从江西农村来京城寻找恩师。今年7月19日,刘勃舒驾鹤西归又去寻找恩师了,而这天正是徐悲鸿的生日。

赠刘景文哪代人写的(刘勃舒悲鸿门下)(1)

7月19日中午,从朋友发来的微信中得知,著名画家刘勃舒先生今晨去世。我难以置信,因为今年春节前给他夫人何韵兰老师拜年时,她还发来刘老作画的照片,刘老身穿红衣目光依然炯炯有神。之后,在何韵兰老师给我的微信回复中得知,“他晚年幸福,走得安详”。

刘勃舒先生是徐悲鸿的关门弟子。生于1935年,江西永新人。1955年中央美术学院绘画系研究生毕业。历任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中国画研究院(后更名为中国国家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我几次参观他以及他和夫人的画展,随他们夫妇的挚友作家、画家鲁光先生到过他的家,以刘老为中心,他的助理、朋友、学生以及美术界的领导环成几个圆,所以不时能从他们各自的微信和口述中分享到刘老的近况。

我和刘老相识于2014年10月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刘勃舒八十艺术展”开幕式上,我第一次见到了这位画坛佳话“伯乐与千里马”故事的主人公——他自幼酷爱画画,12岁给徐悲鸿写信寄作品,深得徐悲鸿赏识,15岁收他入门下悉心培养,从一位乡间少年成长为中央美院副院长、中国画研究院院长、中国美协副主席。

开幕式后,我荣幸获邀随刘老夫妇的老友,著名作家鲁光先生一起,参加了一个在东单附近的小型庆贺晚宴。席间获知了这位徐悲鸿关门弟子的点点滴滴。

赠刘景文哪代人写的(刘勃舒悲鸿门下)(2)

“悲鸿门下”刘勃舒以画马享誉画坛。当面对全面展示刘勃舒从艺成就的50余幅作品时,鲁光先生感慨不已:“从素描到写意水墨,从历史性重大人物题材作品到潇洒自由的奔马、孤傲随性的雄鸡等,我还是第一次面对刘勃舒的动物、人物作品同时亮相。他的人物画,尤其人物速写、素描和早年人物画创作让人眼前一亮。”鲁光先生祝酒词也连连感叹当年的“小神童”变成了“老顽童”“宝刀不老”……

我恭敬举杯表达晚辈的观感与敬意。鲁光老师认真地对我说:你真有眼福,今天能一下子看到他参加1955年第五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国际美术竞赛获大奖的《套马》,看到表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三位领袖的人物画《亲密战友》,还有被中国美术馆收藏的《人欢畜旺年丰》《双马》,都是难得一见的精品力作。”

刘勃舒得大师真传又独树一帜,以书法用笔入画,赋予马以人格精神,尤其作为美术教育家和美术界的领导,他像徐悲鸿先生那样以伯乐的眼光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一生主持过、参加过无数其他画家的画展,年届八旬,他才第一次在北京举办个人画展。

2017年11月8日记者节那天,我和名记者、名作家、名画家鲁光老师相约,去位于雍和宫附近的刘勃舒先生家看望先生。刚刚从老家回来的鲁光老师特意为老友夫妇带来了家乡特产——金华佛手。刘老十分开心,高兴地把玩着幽香阵阵的佛手,并举起一个大佛手与我们合影。何韵兰老师笑着告诉鲁光“听说你要来,老刘特别兴奋。你看他今天的状态多好。”此时,我举起手机,抢拍下三位老友重逢的欢欣画面。刘老对着镜头,不时地扭动五官,瞪眼、撇嘴,像孩子般地顽皮搞怪。彼时的刘老已是帕金森综合症缠身,时而清醒时而糊涂,且行动有些不便。何韵兰老师说,自己夜间一边筹备自己的画展,一边亲自看护刘老。

中午,何老师在家附近的金鼎轩定了餐。鲁光老师推起刘老的轮椅,蓝天白云衬托的银杏叶金光爆浆,美到耀眼炸街,难得的一个爽心悦目的天气。何老师提议一起拍下这个美丽的金秋瞬间。只见刘老目光炯炯,神清气爽,甩开轮椅,要自己步行。我们四个人边走边玩,把金秋银杏和欢笑收入镜头。二环辅路上,三位老友相扶缓行,我推着轮椅跟在后面,抢拍到三位童心恣意“老顽童”的金色时光。后来,我曾多次在鲁光老师的朋友圈见到他发出的三人合影。有一张更是意味深长——腰板挺拔的刘老,在妻子和鲁光左右搀扶下向前的背影。这一张合影被鲁光老师发在朋友圈里悼念老友……

何老师订的二楼小包间位于餐厅东北角,正对地坛公园的大门。北边和东边的窗外吊着几盏大红灯笼,平添不少喜庆。

鲁光和何韵兰同龄,毫无老年人的暮气和持重,二人互以“八十岁的小男孩”和“八十岁的小女孩”戏称,争先恐后讲述着他们记忆中对方的趣事。印象最深的是喝酒、灌酒、罚酒以及刘老策划的假酒真喝的故事。

何老师时常体贴地凑近刘老,来回传递当翻译。刘老虽无法讲出老友们过去的某个瞬间,却能在夫人和老友爆出的难忘故事中用情绪、表情和笑声参与。穿越时空,三位仿佛置身他们美好的中年时代。

“勃舒有一阵子迷上开车,尤其喜欢在下雨时慢慢驾驶的感觉。有一回他正开得得意,被警察拦住了:‘你怎么逆行?’他全然不知,被罚了款。他郁闷了一晚上,第二天悄悄告诉了我。之后,他驾车的兴趣淡了,时不时又骑自行车了。”

鲁光老师继续讲述:“我们常在一块儿品酒神聊。有一年,我为长春电影制片厂写了个剧本,拿了笔稿费,在四川饭店请客。那回我几乎喝醉了。事后才得知,两瓶酒中有一瓶装的是白开水。作家周明喝的是水,我喝的是高度白酒……你记得吧?你想试试我的酒量究竟有多大……”此时,众人笑作一团。

2018年4月的一天,我收到何韵兰老师的一条视频,是刘老在仔细观看《北京晚报》报道他去中国美术馆参观“徐悲鸿纪念大展”的整版文章《刘勃舒:观大展忆恩师》。标题下的突出位置,他正举手给徐悲鸿之子徐庆平介绍着什么。当年两人相识时,刘勃舒15岁,徐庆平也只是童稚小孩。如今他们都已鬓发如雪,年逾古稀。

由于身体的原因,刘勃舒近来很少参加公众活动,但参观中国美术馆举办的“民族与时代徐悲鸿主题创作大展”对刘老来说无疑是不能缺席的重大活动,恩师作品唤起他的记忆,给予他的影响力是无可比拟的。所以何老师特意把这个视频发我留作纪念。

1947年,千里马被伯乐发现;三年之后,来北京寻找恩师,成为徐悲鸿最小最后一位弟子;2022年7月19日,千里马又驾鹤西归去寻找恩师了——而这天正是徐悲鸿的生日。

我曾多次见到刘老,却一直没有机会当面请他讲述画坛的那个美丽传奇——直到2020年4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将我的前辈同事,北京日报原记者郑理三十多年前出版的《笔下千骑——绘画大师徐悲鸿》再版,重新修订更名为《大师徐悲鸿》面世,由我承担的《北京晚报》名家版做了整版报道,我特意选发了书中由徐悲鸿弟子、著名画家蔡亮所作的《徐院长教勃舒画马》插图,并在书中详细解开了这个传奇之谜。

时间闪回70年前。画面上,徐悲鸿坐在椅子上,正在辅导少年刘勃舒画画——当年刘勃舒带画请老师点评,拿的尽是好画。悲鸿先生问他:‘画坏怎么不拿来?下次把画不好的画也拿来。”

小时候刘勃舒因家境贫寒买不起画册,就天天去书店看画、临画,上四年级时在书店看到一本徐悲鸿画集,爱不释手。于是瞒着父母偷偷地给徐悲鸿写信寄画。大约十多天后,他惊喜地收到了从北平寄来的一封厚厚的挂号信。里面不仅有信,有画,还有两张签有“悲鸿”二字的照片。

信中说:

“你如此聪明,他日定有成就。但须立志,一定要成为世界第一流美术家,毋沾沾自喜渺小成功……你好好读完初中即可应考国立北平艺专。假如三年后我仍长北平艺专,我很希望你来此校用功,那时候我必亟愿意亲自指点你。”

此后,从1947年至1950年的三年中间,这对师生开始了“函授”教学。刘勃舒向徐悲鸿请教信有十多封,而徐悲鸿也总是有问必答,回了十多封信。

1950年6月,15岁的刘勃舒从前门火车站下车,一路打听着敲开徐悲鸿家的门,来赴三年之邀约。从此在徐悲鸿的身边,开始了幸福的学习生活。廖静文冬天为他买棉衣棉裤,夏天为他买单衣蚊帐,像对待孩子一样关心照料他的生活。好朋友蔡亮也是年龄小的学生,每到周末,他们俩就去恩师家,蔡亮的《院长教勃舒画马》就记录了这段难忘时光。

第二年,年仅16岁的刘勃舒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中央美院国画系。

徐悲鸿重才爱才,被称作艺苑伯乐,影响着刘勃舒的一生。他最常用的一枚印章就是“悲鸿门下”。不仅学习恩师的艺术,也学习他的做人做事。传承他倾心致力于艺术人才的发现,对新人大力奖掖扶植的伯乐精神。

山东工人李冰奇,酷爱指墨大写意,却不被当地重视欣赏。当李冰奇抱着一捆画,战战兢兢敲开刘院长办公室大门时,却让自己惊诧连连,刘院长不仅没架子,还赞赏他画得好,邀他到画院来画画,给他办画展。随后,还给当地文化部门去了公函推荐这位工人画家,由此引起当地有关方面的重视,将这位工人画家调到群艺馆工作。李冰奇被借调到中国画研究院后,创作了大量指墨作品。刘勃舒为他办画展,开座谈会,向艺术界向社会推荐。

刘老师提携后学,无私帮助青年学画者,为青年学子铺路、扶持他们成长,也成为当今画坛的佳话。有许多画得好、有学术成果的基层画家都曾受到了刘老师的指导和推举。田黎明当年还是一位部队的创作者时曾受到刘老耐心点拨和指教,如今他身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教授、中国画学会会长,仍念念不忘。有一次,他拿着作业走进筒子楼,听见刘先生弹钢琴的声音,就站在刘先生家门口。刘先生看见他后,停下钢琴给予指导。“刘先生先听我说,他再讲,讲画面存在的问题,讲画中的长处和优点,随着时间的积累,我渐渐认识到在学术上要有‘不但求其是,还能求其所以是’,这是刘先生要求的治学态度和理念,刘先生用艺术求真的内在规律授人以渔深深影响着我。”

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刘万鸣感佩刘勃舒先生一生致力于美术创作,提携、发现了诸多青年艺术才俊,很多现今活跃于艺坛的美术家年轻时都受过先生的帮助,说自己便是其中之一。

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于文江感恩刘老院长的知遇之恩。第一次与老院长见面的情形令他终身难忘。“那是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10位山东美术家晋京展览上,有我参加,朋友向刘院长引荐我,刘院长同我说的第一句话便是:‘你就是于文江啊,我关注你的作品很久了!’这令我十分感动,然后接着便听他说‘你想不想来中国画研究院?’受宠若惊的我答道:‘当然想,做梦都想!’如今,这一幕依然像梦一样。”

从领导岗位退下来后,刘勃舒依旧在用自己的方式帮扶青少年。2012年的春节刚过,刘勃舒偕妻子回了一趟江西永新老家。看到很多孩子初中毕业就得出去打工,很多有才情的孩子就此埋没,十分不安。如何能让更多孩子拥有改变命运的机会?刘勃舒要为家乡的孩子做点实事,他决定在教育部基金会设“刘勃舒助教基金”,投入100万人民币,以永新为试点,为基层留住好的音体美老师。如今,这项举措已使很多孩子受益。

徐悲鸿是刘勃舒的伯乐,刘勃舒也是很多年轻学子的伯乐,助力人才成长,这是他对恩师徐悲鸿最好的致敬和追随。

(作者:赵李红 编辑:余嘉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