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导读

日常生活中我们能见到有些人手掌会发生脱皮现象,尤其是气温高或湿度大的时候。刚开始是在手掌出现一些小白点,以后,小白点渐渐扩大,表面是角质层自然破裂,脱落下来像一层半透明的薄纸。如果不断脱落,下面会出现大片粉红色的新生长的表皮。如果没有等到自然脱落而去撕脱,就会出现出血、疼痛。除了手掌以外,脚掌也可以发生相同的脱皮。

应该说,这种手掌脱皮的原因还不十分清楚,因为其常常合并手掌多汗,所以有人认为与出汗有关,也有人认为与人体其他部位的真菌感染有关等。不过,从中医的角度来说,病因可能在这儿——


基本情况

李某,女,38岁,广州。

主诉

双手掌掉皮11年,加重1年。

病史患者原住北方,2003年迁到广州,不久后即出现双手指掉皮症状,开始先出现白色水晶样小疹点,伴瘙痒,疹点干瘪后即出现掉皮。每当天气从干燥转变到潮湿时,症状即会加重。曾多次到医院被诊断为“湿疹”“皮炎”等,经西药口服及外用,症状可好转,但停药后不久复发,甚至有时加重。至2013年,患者掉皮症状加重,并从手指扩展到手掌。于2014年5月11日来任之堂就诊。

现症

双手掌手指掉皮,余无特殊不适,胃纳可,二便调。正在哺乳期中。

舌象

舌淡红苔薄白。

脉象右寸关脉上越,右关脉取之郁而弦,按之缓弱。左关脉郁而弦。脉气整体缓弱。

处方

炒白术20克 苍术15克 法半夏20克 杏仁20克

苏叶8克 丝瓜络20克 柴胡12克 黄芩15克

枳壳15克 桔梗10克 木香20克 白鲜皮25克

3剂外用

分析

此案病机当为肝郁脾虚湿盛。

右关脉取之弦大,按之缓弱提示脾虚湿盛;右寸关脉上越提示肺胃不降;左关脉郁而弦提示肝郁化热;脉气整体缓弱为脾虚湿盛的表现。患者双关脉郁,提示素有肝郁脾虚。从气候相对干燥的北方迁到湿热较重的南方后,因脾虚无力运化水湿导致发病。肺主皮毛,脾主四肢,手掌相对手背为阴面,主里。患者病变以手掌指皮肤为主,提示湿气内盛于肺脾两经。脾经水湿输于肺经,泛于掌面,故见手掌起白色水晶样疹点;脾虚精气输布濡养手掌不足,故手掌掉皮。

因患者正在哺乳期,为减轻药物吸收对婴儿的影响,因此以药物煎水外用为法治疗。方中苍术、白术健脾化湿;桔梗、枳壳、木香理气宽胸;半夏、杏仁、紫苏共用开通肺表同时降下肺胃之气,使得肺脾水湿外疏内泄;丝瓜络通络祛风化痰,其筋络贯串,因此能通三焦气机,化三焦水湿。其与桔梗、枳壳、木香同用能增强宽胸理气效果;柴胡、黄芩疏肝清热;李时珍谓白鲜皮为足太阴、足阳明经祛湿要药,兼入手太阴、手阳明经,为诸黄风痹要药,善除皮肤疹痒。

5月14日患者复诊,掉皮好转,原方加苦参5克再用3剂。5月17日复诊基本痊愈返回广州,嘱患者注意饮食,回当地继续吃中药调理脾胃。

评注

“天人合一”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思想之一,即人体气化规律必须与宇宙天地气化规律相适应。人体气化受环境气化的影响,若人体气化不能适应环境变化,就会发生病变。俗语“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就是这个道理。那为什么有的人换了环境没事,有的人换了环境就会不舒服呢?这主要是和脾胃有关,经言“脾土居中,脾主运化,主后天,主四时”。只要脾土健运,五脏就能有所养,自能调节适应环境的变化。因此本病例症状控制后,仍然要调养脾胃,否则难免复发。

温馨提示:

中医治疗的特色在于“一人一诊一方案”、辨证论治,讲究四诊合参。所以,文中所发内容,仅供中医从业者和中医爱好者交流学习所用,亦可作为患者与医生交流之参考。但是,请朋友们切勿不经诊断就照方使用,适合别人的未必适合自己,切记切记。

好 · 书 · 推 · 荐

手掌经常脱皮可能是什么情况导致(手掌总脱皮是怎么回事)(1)

《任之堂医案讲习录》

本书是对任之堂主人余浩日常诊治的部分病案的整理。全书分为七讲,主要对腰腿痛、失眠、皮肤痒疹、怕冷、脾胃疾病、眼睛干痛等的诊治进行了详细的剖析和总结。书中的每个病案,都力求把患者的症状、体征和脉象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把症状和脉象背后的本质解释清楚后,再解读处方——为什么用这个方,为什么用这味药。这样,展示给大家的就不仅仅是一个医案,更主要的是一种临床思维模式:通过对脉诊的把握和症状的解读,加上对方药的熟悉,理法方药通达后,就犹如在临床中插上了翅膀,能够自由地飞翔。这样经过临床的反复锤炼之后,即使症状再复杂、再稀奇,都能知道如何分析处理,最后才能真正地走上大医之路。(详情请点击下方“了解更多”)


本文部分内容选自《任之堂医案讲习录》(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董雪峰 张宇编著),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