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仝和雷横都是郓城县的都头,其中朱仝是马兵都头,手下有二十匹坐马弓手和二十个士兵;雷横是步兵都头,掌管着二十个使枪的头目和二十个兵。虽说归他们领导的手下数目都不太多,但在一个小小的郓城县里,他们也都应该算作是县里的风云人物了。

后来,世事变迁,两人先后都上了梁山落草为寇,成为了梁山一百单八将中的一员。其中朱仝排名第十二,雷横排名却到了第二十五,当年旗鼓相当的两个人,为什么到了梁山上,排名却是大相径庭了呢?

一 长相不同

雷横和朱仝排行差很多(朱仝和雷横都是老同事)(1)

朱仝“身长八尺四五,有一部虎须髯,长一尺五寸;面如重枣,目若朗星,似关云长模样;满县人都称他做美髯公”。之所以要单单提出二人的长相来比较,就是因为朱仝的这部胡须。

我国古代的男人,都是要留着胡子的,不像现代人,男人们还得每天早上刮胡子,这要是放在秦朝,那就是“耐刑”。曹操逃跑时的割须弃袍,是比我们用现代人的眼光看起来,要显得更加狼狈的。

虽然都想留胡子,可却不一定能长得好,这就体现出了朱仝的美髯的“稀缺性”,再加上朱仝的身高和面色,宛然是人们心目中的关云长的形象。所以,朱仝也一直深受上司对他的喜爱,无论是犯事前的郓城县令,还是发配后的沧州知府,就连知府的四岁的小衙内,都喜欢和这个“大胡子”玩儿。

雷横的长相一般,就连胡子,也不过是“扇圈胡须”,并不出彩。

雷横和朱仝排行差很多(朱仝和雷横都是老同事)(2)

二 出身不同

朱仝家里原本就是郓城县里的富户,虽然小说中只是说了朱仝一句“仗义疏财”,而没有什么具体的描写,但是朱仝肯定是从小就不缺钱花。在小说中,从来没有描写朱仝收过什么贿赂,反而是他花钱的机会不少,雷横犯事后入狱,朱仝自己给他上下“使人情”,知府的小衙内想吃零食,朱仝自掏腰包购买。

朱仝囊箧又有,只要本官见喜,小衙内面上,尽自赔费。

雷横的家境就不如朱仝那么好了,他是打铁匠人出身,是凭着下苦力气来讨生活的人,后来又开了碓房,也就是舂米的作坊,后来又加上了杀牛和开赌坊。穷苦出身的人,即使是后来富裕了,也难以改变他对金钱的固有态度,所以雷横就喜爱收受一些贿赂,比如晁盖为了救下刘唐,而送给他的十两银子的“封口费”。

当刘唐背着晁盖,追上雷横讨要那十两银子的时候,直接就说他是“诈害百姓的腌臜泼才!”这话倒也说的没错。

刘唐道:“你冤屈人做贼,诈了银子,怎的不还?”雷横道:“不是你的银子!不还!不还!”

刘唐“自幼飘荡江湖,多走途路”,身上难免会沾染上一些“泼皮无赖”的气息,而雷横作为一个县衙里的都头,也算是个有头有脸的人物了,就为了这本不该要的十两银子,却像一个角口小儿似的和刘唐回嘴对骂,总是感觉有些小家子气。

三 智商不同

雷横和朱仝排行差很多(朱仝和雷横都是老同事)(3)

在围堵晁盖的庄子,准备抓捕晁盖一行要犯的时候,朱仝和雷横是都想要放晁盖一马的,所以都想着要去围堵晁盖的后门。朱仝先是说晁盖庄上有前后两条路,自己去后门呼喊,让雷横在前门捉人。当雷横说他想要堵后门,让朱仝在前门捉人的时候,朱仝随口就又变了说法:

朱仝道:“贤弟,你不省得。晁盖庄上有三条活路,我闲常时都看在眼里了;我去那里,须认得他的路数,不用火把便见。你还不知他出没的去处,倘若走漏了事情,不是耍处。”

可见朱仝的临时应变速度之快,随口就又加了一条活路,从而达到了把守后门,在黑暗中放走晁盖的目的。

到了最后,晁盖也只知道自己是朱仝放走的,所以在后来雷横路过梁山的时候,晁盖还特意向他打听了朱仝的近况,晁盖全然不知道,雷横当时也是想要放自己一条生路的,只是因为他比起朱仝来,有些拙而已。

在放走宋江的时候,朱仝做的也是比雷横要聪明许多的。

宋江在家里的藏身之处,只有朱仝一个人知道,所以他先让雷横进去搜查,搜不到后,朱仝还假装不放心,让雷横在外面“监守”着宋太公,自己进到佛堂里,和宋江说“体己话”。所以,宋江临走的时候,对宋太公说道:“今番不是朱同相觑,须吃官司。此恩不可忘报。”

雷横和朱仝排行差很多(朱仝和雷横都是老同事)(4)

四 朱仝的品德更高尚

雷横因为惹恼了知县的相好的,堂堂一个都头,竟被戴上了枷后,还被捆了起来,站在街上示众。因为不堪忍受老母亲被人殴打,雷横一怒之下伤了人命,被知县做成了死罪。

雷横在牢里时,他的老母亲来牢里给他送饭,哭着对朱仝哀告说:“老身年纪六旬之上,眼睁睁地只看著这个孩儿!”“哥哥救得孩儿,却是重生父母!若孩儿有些好歹,老身性命也便休了!”

雷横和朱仝排行差很多(朱仝和雷横都是老同事)(5)

后来押送雷横的,正是朱仝。一行人才走了十多里地,朱仝就把雷横给放了。

朱仝独自带过雷横,只做水火,来后面僻静处,开了枷,放了雷横,分付道:“贤弟自回,快去取了老母,星夜去别处逃难。这里我自替你吃官司。”

朱仝和雷横的关系,并不是梁山好汉们之间常见的结义弟兄,甚至连好朋友也算不上,顶多算个老同事的交情。在私放晁盖和宋江的时候,朱仝和雷横虽然都想要放走他们,但是彼此都把这点儿小心思跟对方藏起来,可见两人在平日里,绝不是推心置腹的好朋友。

朱仝之所以放走雷横,仅仅是因为在雷横家里,还有一个老母亲需要雷横养赡。虽然朱仝已经父母皆无了,但是他仍然有着一颗孝子的拳拳之心。朱仝救了雷横,其实更是救了雷横的老母亲。

李密在他的《陈情表》里,表达出了自己和祖母“相依为命”的感人情形:“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当孩子小的时候,没有父母的照顾的话,他是难以存活下去的,殊不知当子女长大后,父母没有了子女的照看,也是难以存活下去的。

可见,作者对朱仝的孝,是不写之写。

雷横倒也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带着自己的老母亲投奔梁山后,就和吴用、李逵一起,把朱仝“骗”上了梁山。

雷横和朱仝排行差很多(朱仝和雷横都是老同事)(6)

朱仝一开始是不愿意上梁山为寇的,发配地沧州的知府很是欣赏他,他也想着将来能够“天可怜见,一年半载,挣扎还乡,复为良民”。吴用为了能让朱仝彻底死了心,派李逵杀死了和朱仝在一起的知府心爱的小衙内,雷横知道这一切,却没有任何阻止的行径。

朱仝为了成全雷横对他老母亲的孝,不惜自己吃官司,毁掉自己的大好前程,而那被李逵砍死的小衙内,也是知府的孩子啊,知府对这个孩子,也是“如金似玉”的爱惜啊,雷横居然能够让朱仝看护的孩子,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横遭惨死,很是有点恩将仇报的意味。朱仝可以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而雷横却不能做到“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由此可以看出,朱仝无论是在长相上还是在家世上,无论是他的智商还是情商,都要比雷横高出一个档次。也正是因为这些,朱仝在梁山上的排名,才会远高于雷横的排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