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看到一个课程教授“如何与强势供应商进行价格谈判”,在本人近20年的采购生涯中,无数次因为强势供应商技术和价格垄断,不得不斗智斗勇,总结下来,除了所谓的谈判技巧,唯专业尔。最近刚好遇到类似案例,记录下来,供读者参考。

案例背景

集团新建装置要采购反应器,技术专利商推荐两家制造商:欧洲K公司,日本B公司。采购部门按流程组织国际招标,无奈只有K公司应标,CIF中国主港报价近850万欧元。

为了打破国外垄断,我们试图引进两家中国制造商进行国产化攻关。可是,即使无视技术专利商是否认可,国内制造商暂时不能达到反应器和搅拌器之间严格的公差,也实现不了辅助系统的精密自控要求,只好与K进行独家谈判。

为了与K谈判,我们对国内外同类型装置同类型设备进行了充分的调研,收集整理近10年来的集团内外同类采购数据,从技术、形式、尺寸、配置等各方面进行对比,认为2018年某公司D项目与我们本次采购的设备最为接近,要求K公司向D项目的采购价靠拢(也是K公司供货,侧面了解到到岸价格比本次报价低16%)。可几轮谈下来,K公司全球销售总监和CEO轮番出场,给出各种各样的说明,绕得人云里雾里,就是分文不让,还以保密为由拒绝认可D项目上的价格。

该设备交货周期近20个月,如果再不谈定价格,很难保证在装置中交前能到货。有人认为,供应商技术垄断,我们还能怎么办呢!且确实每套设备不一样,不能单纯比价格,还是赶紧订货排产为上,否则影响了项目中交才是大罪。

但是,我们认为,虽说这两套反应器不是普通的按蓝图制造,但D项目和本项目有很大的可比性,至少可以从材料成本对比入手,推算出合理的价格涨跌:

1. 首先,对照技术协议,逐项配置拆分对比,可见主要区别仅在于驱动端和从动端的密封调整,且K是将D项目上的配置优化成了其最轻车熟路的一种,理论上来说,这种改动更有利于K的成本控制。

2. 第二,从制造材料来看,该设备反应器以及第一搅拌器材质均为压力容器板SA516-70N、第二搅拌器材质均为SS304不锈钢板,查过往两种材料的国际采购价:

SA516-70N,δ=60

304,δ=30

2018年

约6900元/吨

23000元/吨

现在

约6700元/吨

20500元/吨

使用量

390吨

37吨

重量占比

91%

9%

容器板现在价格比2018年下降3%,304板现在价格比2018年下降11%,推出这部分材料成本应合理下降4%。虽然K拒绝透露两种材料成本占制造成本以及制造成本占总体成本的比重,我们将占比低估后,按两种材料成本占总成本30%进行估算,倒推出总成本应下降1.2%。

3. 基于以上两点,考虑K在本项目供货的设备功能较两年前有大幅升级,由此引起设计和技术成本增加,且欧洲国家每年3-5%的人工及外协件购买成本增加惯例,我们认为,合理的价格范畴应该是比2018年D项目的采购价增加8%(由于国际物流费用在本项目上占比较低,不考虑该价格变动)。

谈判的最终结果为比第一次报价下降了7%,基本符合我们的目标价位。且不论谈判过程的唇枪舌剑和运用的技巧,应该说,对整套设备配置进行专业的剖析和成本对比测算,保证了本次与强势供应商的独家谈判结果趋向合理。

如何选择最佳供应商(专业采购是如何应对)(1)

如何选择最佳供应商(专业采购是如何应对)(2)

几点体会

1. 谈判还是要有技巧。本次谈判,供应商稳稳地知道结果非他不可,为什么到最后还是松嘴降价了?因为虽然我们对国内制造能力心知肚明,但一直请两家国内供应商配合我们放出了虚虚实实的信息。K是该技术全球两家推荐供应商之一,中国在用的基本上全是他家的,一旦给机会中国制造商踏出第一步,很可能就失去了整个中国市场,我们一直提醒K,他们“是在和整个中国市场在谈判”,诱使他们在谈判现场做出策略调整。

2. 不能外行。我们花费了很多精力收集同类设备及材料的历史报价,但这只是采购人员的初级工作。本次谈判,我们的重点在于剖析了所采购产品的相关技术参数、质量控点以及产品的成本构造,从而能做出较为准确的价格涨跌推算,价格磋商中卖方找不到能够有力反驳的点,只能一步步放弃防线向我方心理价位靠拢。也正是因为对目标价格把握得比较准,我们才有底气在供应商一点点降价时不为所动。

3. 要掌握尽量多的信息。起初,我们只掌握了集团内历史数据,如果单以集团内数据作对比,本次报价是非常“有诚意”的。我们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了集团外几个项目的价格,虽然K以保密为由拒绝承认,但不再敢标榜诚意。另,我们让供应商自行提供一份价格构成,所有数据看上去很完美地支撑了初始报价,可是,他们万万没有想到,我们找到了集团内其他项目以前的谈判记录,记载的信息与本次是有冲突的,这大大打击了供应商的气焰,他们对我们感到惶恐。顺便提一句,千万不要被西方人表现出来的的“诚意”和“实在”遮住了眼,谈判过程前前后后进行了两个月,供应商无数次拿出各种各样让人感动的说辞,可只要用心,总是能找到反证。

以上三点,说到底,就是要“专业”。

作者:何海云 来源:采购从业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