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阴名人于慎行的故事(帝王之师于慎行)(1)

于慎行(1545--1608年),字可远,又字无垢,东阿人(明代东阿县城人,今属平阴县东阿镇),世称于阁老。官至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赠太子太保,谥文定。于慎行为人深沉劲拔,不趋炎附势。熟悉历代典章,诸大礼多所裁定,对明朝礼制建设有较大贡献。其学问渊博,贯穿百家,诗文俱佳,文学为一时之冠,有明一代之完人的美誉。是晚明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史学家。他是齐鲁文化在晚明时代所孕育的最杰出代表,也是晚明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

于慎行祖籍登州府文登县赤山盘龙村,系西汉名臣于定国后裔,是所谓“东海高门裔”,然数世以来,门第不显,于慎行自称“门第薄祜”。始祖于深洪武二十五年奉诏迁徙东阿杨柳(今东阿县杨柳前屯村),深生忠,为邑三老。忠生子三(隆、盛、时),时为慎行祖父,为人敦节侠义,乐于助人,以高年赐爵一级(赐封寿官,整个明朝三百余年里仅授过十九次),其祖父于时移居东阿县城(今平阴县东阿镇。)于时有子五人(玺、璧、莹、瑶、玭),玭最末,是慎行之父。于玭自幼聪慧,有神童之目,十七岁中举,先后任许州、靖宁州知州,升任平凉府同知,摄府事,“明习吏治,声称甚著”,以廉吏终生。于慎行的母亲刘淑人出身于东阿望族,“庄慧,娴书史”,于玭有子五人(慎动、慎思、慎言、慎行、慎由),慎行排行第四。于慎行天资颖慧,勤奋好学,自幼倍受家庭熏陶及父兄影响,十岁即通经能诗。嘉靖三十七年(1558),十四岁试童子科,郡县皆第一。主考官甚感奇逸,拔冠兖郡,欲隶学宫,以银粮相助,慎行不受。不久,被时任山东布政使的朱衡招于济南,聘福建名儒郑伾为师,与其子朱维京同讲学业。慎行愈加发奋勤勉,磨砺薰蒸,学益日进。嘉靖四十年(1561)(十七岁)举省试第,选六人诡解,慎行首矣。主考官非常器重于慎行这位青年才子,乡试放榜次日,提出在鹿鸣宴上为他举行冠礼(即成人之礼),于慎行以未奉父命而婉辞,一时传为美谈。隆庆二年(1568年),二十三岁中进士,为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先后纂修《肃皇帝实录》、《穆宗实录》、《申戊同考闱》、《穆史》等。神宗即位,改万历元年,晋翰林院修撰,旋即为编纂。《元朝章奏会典》重修,慎行为纂修官,遂擢升充日讲官。日讲官原为翰林院年高资深的学者充当,像于慎行二十多岁年纪便成为皇帝老师的极为罕见。

于慎行为人忠厚平恕、襟怀坦白。不管对皇上、对首辅还是对同僚皆心胸坦荡、真诚相待。万历五年(1577年)是神宗嗣位的盛期。也是于慎行升迁顺捷的时期。神宗勤政力学,日御经纬,早出晏休,孜孜不倦。慎行奉命主讲唐史,神宗辄为竦听。万历五年(1577年)丁丑三月初一,神宗出示内府御画册二十六幅命慎行等六位讲官分题当场赋诗,慎行分得四题,稍思即咳唾立成。如题《御笔宣庙汀鸟》诗为:“笔底成大造,海鸟若相忘。暮雨汀沙湿,春风岸芷香。柳边迷落絮,云里带飞霜。总为经天藻,长流羽翰光”(见《谷城山馆诗集》),诗成,慎行不善临池,便请同僚代书,并以实相奏。神宗甚悦,遂钦书“责难陈善”赐之,以嘉其诚,一时为词林所羡称,朝野诩为盛事。是日于慎行写诗一首答谢皇恩,上亲洒宸翰大书《责难陈善》四字以赐,诗曰:龙笺一幅日星光,天蚤昭垂自尚方。久向横经窥圣藴,还因纳诲奉奎章。琅函想见仙毫动,蓬室惊闻御墨香。儒术承恩逢景运,非同常侍漫登床。

张居正当国,他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解决了明朝中期许多严重的社会问题,为明朝政治经济的稳定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但张居正个人作风独断专行,钳制下僚、压制百官,引起朝中文武官员普遍不满。御史刘台弹劾张居正动辄以首辅之威诟责,甚至凌辱抚臣,专恣不法。居正怒甚,刘台被捕入狱,诸御史、阁臣益畏居正,而心不平。同僚皆畏张居正之势,不敢再见刘台。独慎行坦荡,亲往刑部探视刘台。万历五年(1577年)十月,张居正父亲病故,按明制应停职奔丧葬父,守孝三年。而拥居正之人,多向其献媚,倡“夺情”之议。居正亦以帝之师,且帝又年幼为由,不肯放权离去,服孝期间仍留朝廷理政,引起朝廷内外哗然。慎行欲偕赵志皋、张一桂、吴中行、田一俊等疏谏居正,后为日讲官吕调阳好言劝阻而未逞。居正闻之甚怒,谓慎行曰:“你我甚厚,也是吾所信之人,何以如此?”慎行刚正不阿,从容自若,正色曰:“正因君厚待于我,故为此相报耳”。居正怫然。不久,慎行遂以告病乞休。里居三年,万历十年(1582年)应召入京。起故官、旋即晋左谕德,日讲如故,同讲者六人,多为同年。万历十年(1582年),四月张居正病卒,反对他的势力执掌了朝政,左右了神宗。后有御史李植等人极谕居正之党羽徐爵、冯保挟诈、通奸诸罪。神宗执冯保、徐爵皆诏狱,尽籍其家金银,珠宝钜万计。神宗疑居正多蓄,继言官亦劾居正。神宗诏夺上柱国、太师,再夺封谥。居正诸所引用一削殆尽。命司礼张诚及侍郎丘木舜偕锦衣指挥往籍居正家。慎行迨书丘橓,言尤激切,谓:“江陵尝有劳于国家,是非功过当为别白。又言,江陵老母在堂,孤少不吏事,覆巢之下,颠沛可伤。请于明主,乞一聚庐之居,立锥之地。宜推明主帷盖之恩,全大臣簪履之谊。”丘橓给张家保留了住宅和足够的土地。信中洋洋千言,极其恳挚。皆敬佩其宽阔之度量、坦荡之胸怀。有一段话很值得深思:“当其柄政,举朝争颂其功而不敢言其过,今日既败,举朝争索其罪而不敢言其功,皆非情实也 ”。又连同申时行等同僚疏谏缓之。后神宗诏留宅院一所、田十顷赡其母。于慎行的高风亮节、古道热肠受到朝中一片赞誉。

慎行明习典制,疏清册立,请郊祀、祷雨及宗藩条议诸大典,多由其裁定。神宗嗣位,万历改元,欲将穆宗之神主升祔,仁宗之神主祧迁于后。慎行冒昧疏谏谓之非礼,作《太庙祧迁考》,言:"古七庙之制,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刘歆、王肃并以高、曾、祖、祢及五世、六世为三昭三穆。其兄弟相传,则同堂异室,不可为一世。国朝成祖既为世室,与太祖俱百世不迁,则仁宗以下,必实历六世,而后三昭三穆始备。孝宗与睿宗兄弟,武宗与世宗兄弟,韶穆同,不当各为一世。世宗升,距仁宗止六世,不当祧仁宗。穆宗升祔,当祧仁宗,不当祧宣宗。"引晋、唐、宋故事为据,其言辩而核,识者均悦服其通达礼制。万历十年(1582),南畿举士有挂议,神宗令复试。沈鲤以嫌避之,诸臣莫敢裁决,惟慎行衷之,立轩五人,轾一人。众皆贴服。戊子年畿试议郎高挂,挂举者八人。神宗命复试。试之日廷议哄然,经慎行调停乃解。

万历十一年(1583年)三月日讲如故,任《大明会典》纂修官。九月万历帝又临昌平视陵,慎行与诸官先驱并迎驾。此行,万历帝选下定了自己的寿宫—定陵。十月升左春坊左谕德,兼翰林院侍读。万历十四年(1586)七月,于慎行由侍讲学士晋礼部右侍朗。十一月任《大明会典》副总裁官。万历十五年(1587年)二月《大明会典》成,进呈万历帝,帝赐宴犒劳。九月赴昌平视察寿宫(定陵)工程。十二月升礼部左侍郎,仍兼经筵讲官。万历十六年(1588年)八月,刻成《大明会典》成,进呈帝览。九月,与万历帝临昌平视察寿宫陵殿。万历十七年(1589)六月二十二日,升吏部侍郎,掌詹事府。继而,升迁为吏部尚书。七月擢升礼部尚书,兼学士。

神宗即位后,三宫及各院贵妃,均无后。神宗常往慈宁宫,与王姓宫女私幸及至有身。万历十年四月封宫女为恭妃,八月生常洛,为皇长子(后为光宗皇帝),此后相继生常洵、常治、常浩、常润、常瀛等皇子。及至万历十八年,未立太子,朝野内外不断有人提出立储问题,请神宗早建东宫。而言者不止,致神宗深厌苦之。他想立郑妃所生的皇次子为东宫。此时,神宗的长子已经9岁,是王妃所出。神宗不喜欢王妃和她这个儿子,但是,王妃名分在郑妃之前,神宗不好把这一想法明说,故而迟迟不立太子。满朝文武见皇长子日渐长大,不能正位进学,非常着急。于慎行身为礼部尚书,对此事义不容辞。万历十八年(1590年)正月,慎行疏请早建东宫,出阁讲读。此时神宗意已默定,而不欲人言。慎行册立最恳,章无虑,万历十八年十月,他连疏极谏,十余上,神宗非常生气,再三降下严旨,责备于慎行"以东宫要挟皇上。慎行不惧威慑,激言,“册立,乃臣部职掌,臣等不言,罪有所归。幸速决大计。”神宗不悦,责怪于慎行以要君疑上,淆乱国本。把礼部大小官员都停了俸禄。万历十九年(1591年)七月,发生了山东乡试泄题事件。御史何出光遂上疏诬慎行预先漏泄。万历帝命内阁核查,不久事解。于慎行屡持之愈坚,至自劾乞罪,回归故里,神宗不允,复九次奏章上疏请致仕方允。于九月获神宗批准,归隐故乡,十月初二出发,以十六日至东阿。自此,于慎行开始了十七年的家居生涯。

万历十九年十月(1591),赐金币驿归。慎行归卧故里后,筑庐于黄石山庄,谢客归隐,悠游山水,著书立说。编写了《谷山笔塵》18卷;《谷城山馆文集》42卷;《谷城山馆诗集》20卷;《读史漫录》14集。万历二十年(1592年)九月,于诸生编《兖州府志》于书院。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七月,《兖州府志》编竣。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正月上旬,礼部右侍郎冯琦撰成《兖州府志序》,三月正文刻成。六月初一,为云翠山山顶巨石大书“天柱峰”“削成四方,壁立万仞”等字。万历二十九年始立常洛为太子,号光宗,于慎行闻讯即赋《恭闻东宫礼成志喜》诗:“午夜前星跃禁林,龙楼紫气晓来深。当年苦竭愚臣悃,此日真知圣父心。阕塞烟消休战伐,江湖春至起讴吟。瑶图亿万高皇统,只有神灵护至今”。

慎行家居十余年,屡有朝野举荐,至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诏其入京,复掌詹府事,仍疏辞不就。万历三十五年(1607),朝廷推阁臣七人,首为慎行,加封太子少保兼东阁大学士,入辅政。再辞不允,便遵旨入京。此时已疾病缠身,觐见皇帝廷谢时,已拜舒缓,自具疏请罪。神宗以温旨相慰,令亟视事。同年十一月入京后即请假养病,归臣于家,草遗疏请“亲大臣、录遗逸、补言官”。长叹:“吾终不能报国矣。”同年十一月二十二日申时,于室中端坐,以太子少保、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溘逝于京师官邸。卒年六十三岁。二十三日内阁以讣闻,并上其遗疏,条上恤典。万历震惜,有旨:“于慎行启沃功深,寅清望重,简召辅弼,尽瘁公朝。准照一品例给予祭葬,差官护送丧柩还乡,仍与他谥。”谥曰文定,赠大子太保,荫一子为中书舍人。命刑部郎中金继震护丧归。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正月二十七,灵车始发,倾朝祖莫。兵部尚书萧大亨遗材官护送至东阿,并赠百金。二月初二,门人邢间迎丧于潞水。是月,山东行中丞黄克缵遗材官来迎丧。三月,灵车至东阿。朝中各部院,各省藩臬、郡县及亲友纷来吊唁。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十二月十三日,安葬于洪范之北原。赐阡在祖茔东南(今属平阴县洪范池镇谢庄村南,纸坊村西),石仪森列,白松参天,称佳城焉。上谕《祭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赠太子太保谥文定公于慎行文》郡邑皆祀悼。学宫两台使者,复下檄专祠祀之。

慎行虽身居高位,而平易近人,敦伦俭朴,乐善好施。在宫中侍讲十四年,所得皇上赏赐的锡贲精鏐、实楮金符、文绮采扇、绣带诸物,多分给族属、民众或益置祠田、或为人排难急困,往往不吝。故囊中尝无余财。乡邑如遇较大利害,如条编、徭役、灾情诸事,抵掌论说,无所违避。里居日久,四方慕其名,凡碑、版、志、传、赠、送诔祝之类,无不欲得于公一言。即是羔雁填门,亦择而应之。他在家乡居住虽居高位,但很尊重地方官。他言,县令是父母官,我是子民。所以逢县令公出鸣锣时,于慎行不论是坐着或是卧着,都闻声而起,就地打恭。待锣声远去,再行走坐卧。他给历代高官家居者树立了榜样。在家乡于慎行、孟一脉倡建东阿少岱山大会,每年古历三月二十八起会,历时一个月,直到麦收罢会。届时各行各业来自四面八方,进行物资交流,繁荣了城乡经济。香客游人络绎不绝,整个山城人山人海喧闹非凡。解放后古会仍然继续造福地方经济。

综观于慎行的一生,淡泊功名,凡三黜三起,而难进易退,通籍后,出仕和家居的时间几乎相伴。但他刚正不阿,直道而行,注重道德的涵养,“立朝粹然无瑕类”,清才伟望,蔚然一代名臣。在万历朝于慎行享有崇高的地位,《明史钞略》称其“深沉劲挺,不为町畦,大为正人所倚信”。时人多将于慎行比作谢安、文彦博、司马光一流人物,而最常见的是将他与司马光相提并论,盖合并二人的史学成就而言之。于慎行的一生相对比较单纯,他从幼年到青年,有幸接受了当时所能得到的最好的教育。他没有出身郡县,由翰林而礼部而内阁,走的一条最典型的馆阁之臣的仕途。他身处晚明腐败污浊的官场,而皭然不滓,完名完结走完人生的历程,以有“明一代之完人”定格于中华民族的历史长廊中。

请关注下章:帝王之师于慎行——(2)于慎行家族世系表

(图文整理:于瑞国,如有错漏敬请谅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