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蓝的故事传说(景泰蓝的故事)(1)

珐琅又称“拂郎”、“佛郎”、“法蓝”、“发蓝”等,其基本成分为石英、长石、硼砂和氟化物,与陶瓷釉、琉璃、玻璃同属硅酸盐类物质。珐琅工艺大约于13世纪末叶由阿拉伯国家传入中国,以后历经明清两代发展,取得辉煌成就,堪称中国古代艺术中的绝世瑰宝。济南市博物馆《西艺东扬 盛世华彩——馆藏珐琅器展》,带您呈现独具匠心的中国工艺美术,了解珐琅器的前世今生。

济南市博物馆馆藏的珐琅器主要有两种,一是铜胎掐丝珐琅,它约在蒙元时期传至中国,明代开始大量烧制,并于景泰年间达到了一个高峰,后世称其为“景泰蓝”。此后,景泰蓝就成了铜胎掐丝珐琅器的代称。另一种是珐琅彩,它是将铜胎画珐琅技法移植到瓷胎上而创新出的一种彩瓷。

景泰蓝的故事传说(景泰蓝的故事)(2)

清宫字款铜胎掐丝珐琅宝相花纹盘(济南市博物馆藏)

关于景泰蓝还有个神奇的传说。民间传说,元朝初年,皇宫失火,金銮殿与众奇珍异宝烧成了一片灰烬。但废墟中多出了一件色彩斑斓晶莹闪耀的宝瓶。群臣惊讶,献给皇帝,说是上天所赐。皇上得到此物爱不释手,当即传下一道圣旨,调集京城所有能工巧匠,限期三月仿造,如若不然,全部杀头。圣旨一下,可忙坏了京城里九九八十一家手工坊的工匠们。大家百思不得其解,不能参透这上天所赐的工艺。最后只能求助于京城第一名匠“巧手李”,传说他是女娲后人,因其善做奇巧工艺,才被人们誉为“巧手李”。不久,“巧手李”称女娲娘娘身披霞衣、脚踏祥云给其托梦云:“宝瓶如花放光彩,全凭巧手把花栽,不得白芨花不开,不经八卦蝶难来,不受水浸石磨苦,哪能留得春常在。”

景泰蓝的故事传说(景泰蓝的故事)(3)

清铜胎掐丝珐琅梅花纹菱口盘(济南市博物馆藏)

“巧手李”参透此梦,原来皇宫大火,金銮殿里宝石金银烧熔在一起形成此瓶。后来皇帝下了圣旨,不论“巧手李”制作多少宝瓶,均归皇宫所有。这种珍品是皇宫里一场大火烧出来的,于是人们都称其为“奇宝烧”。因为常人没有资格拥有“奇宝烧”,所以这种艺术成为了宫廷艺术。

景泰蓝的故事传说(景泰蓝的故事)(4)

清铜胎掐丝珐琅鎏金福寿如意(济南市博物馆藏)

到了明景泰年间,工艺水平到达顶峰。由于产品又大多以孔雀蓝为主,所以人们就把这种工艺品叫作景泰蓝。其实金属珐琅工艺,既不创始于景泰年间(公元1450年--1457年),也非景泰年间最为盛行,只是景泰时期把早期遗存的许多旧器物重新做了改装组合,获得了“景泰御前珐琅”的美誉。景泰蓝这个名称已广泛流传,成为掐丝珐琅工艺的代名词,所以这个称呼后来就一直沿用至今。

景泰蓝的故事传说(景泰蓝的故事)(5)

清铜胎掐丝珐琅宝相花纹花觚(济南市博物馆藏)

国之瑰宝,与世同辉。欢迎广大观众来到济南市博物馆,让我们一起走进融汇东西、华美绚丽的珐琅世界,领略其流转光韵的精致魅力。

地点:济南市博物馆一楼四展厅

展期:2022年春节——12月中旬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田可新 通讯员 贾名杰 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