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马瀚海长驱直入(骑射得天下一箭定乾坤)(1)

说到弹射的武器,最引人注目的不是弓箭,弓弩,而是弹弓。

汉代赵晔的《吴越春秋》中《勾践阴谋外传》记载:弩生于弓,弓生于弹。

《说文解字》解释:弹,从弓持丸。

吴越《弹歌》曰: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只有八字,就把砍竹子,做弹弓,射猎的情景描绘得有声有色。

从《弹歌》里可知道,当时做弹弓用的是竹子。按照《周礼》考工记,弓人篇里可,做弓的材质有六种:柘为上,檍次之,yan桑次之,橘次之,木瓜次之,荆次之,竹为下。由此可知,竹子是弓时最差的材质,只不过比较常见,容易找到而已。

弹,是弓的雏形,但是限于威力不及弓矢,后来逐渐演变为一种取乐的游戏。汉武帝刘彻少年时的同学、弓高侯庶孙韩嫣就很喜欢弹射这种游戏。

高髻

元仲华话还没说完,她突然觉得有异常,侧目之际竟发现,距离华山王妃两丈开外的高王妃郁久闾氏已经在持弓瞄准。这太让人惊恐了,元仲华脱口大声唤道,“月光!”

这一大喝没有打断郁久闾氏不说,倒把太原公夫人李祖娥吓了一跳。

而刚才那些命妇早看到元仲华话说到一半变了脸色,把目光从华山王妃身上移开,也纷纷跟着她移目。

就在命妇们刚看到柔然王妃这个蛮族女郎这让人震惊的行动时,郁久闾氏已经手一松,一颗金丸呼啸而过。

华山王妃的注意力都在元仲华身上,突然之间觉得有什么东西重重地击到了她头上的发髻,而那种感觉就好像是击中了她的头一样。受到这样突然又猛力的攻击,全然没有防备,华山王妃一时又惊又吓,真如死人一般一动不动,双目圆睁,好像没有了一点知觉。

命妇们尖叫着四散奔逃,殿内顿时乱作一团。

元仲华看一眼郁久闾氏,心里不知是该感激,还是该为她担心。

殿内立刻空出来一大片,只有华山王妃还如死人般一动不动,这时才看清楚,没人是她的同盟。不过是假借她来快自己的意罢了。

华山王妃头高一尺,当然是假髻,被金丸射中时轰然倒塌。首饰纷纷坠落,掉落一地。假髻也倒下来,借助着一缕还连在一起的真发晃来晃去,余发皆已散乱,简直就是形如鬼魅。

所有人的眼睛都盯着华山王妃。

不知道过了多久,华山王妃才醒过来,突然厉声大叫,高呼,“吾头在乎?吾头在乎?”

从殷商晚期开始,甲骨文及青铜铭文中,出现了大量与弓有关的文字。形状双曲反弯,依稀可见当时所用的弓的形状。

饮马瀚海长驱直入(骑射得天下一箭定乾坤)(2)

甲骨文与金文的弓

到周代,在《周礼》考工记中详细记录了弓的制作过程。

弓人为弓,取六材必以其时。六材既聚,巧者和之。让我想起来《红楼梦》里宝茅钗对宝玉说冷香丸的制作。都是如此的天人合一。

干也者,以为远也;角也者,以为疾也;筋也者,以为深也;胶也者,以为和也;丝也者,以为固也;漆也者,以为受霜露也。

周礼之繁琐,周人行事之考究,由此也可见一斑。

制作弓,须取六材。而六材的取用必须依照季节。六材都具备以后,心灵手巧的工匠们将六材加工组合,最后做成弓。

弓干,以求射得远;角,在干之里,以求箭速快。筋,以求箭射得深;胶,以求弓身结合紧密;丝,用以缠束弓身,以求弓身牢固;漆,以求弓身能经受霜露。

弓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演变的过程:

早期使用的是单体弓。弓身基本由一种材料加工制作而成。

后来出现加强弓:弓身用相同或相近材料叠合而成。

《周礼》考工记里记载的制作过程,已经是一把完整的复合弓制作过程。相较于单体工,六材的完美结合大大提升了弓的弹力。

于是弓矢,成了中国古代战场上几乎每战不缺的强有力辅助性武器,甚至关键时刻能定胜败。也由此生出许多神射手。

比如春秋时楚国名将养由基。《战国策》记载: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

百发百中,成语由此而来。

下图,春秋第一神射手养由基

饮马瀚海长驱直入(骑射得天下一箭定乾坤)(3)

还有大名鼎鼎的飞将军李广。只可叹是后世一首唐诗令李广扬名天下。卢纶: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入石棱中。

《史记》记载: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广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腾伤广,广亦竟射杀之。

《李将军列传》载:胡骑得广,广时伤病,置广两马间,络而盛卧广。行十余里,广佯死,睨其帝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复得其余军,因此而入塞。匈奴捕者骑数百追之,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

伤能射虎,俘而能逃,李广靠的都是卓绝的射箭技艺。

从李广的例子可以看出来,神射手的临威不乱,以及臂力如何,都是重要因素。

下图画像砖:李广射虎图

饮马瀚海长驱直入(骑射得天下一箭定乾坤)(4)

《天工开物》里弓力以斤为单位:上力挽一百二十斤,过此则为虎力,亦不数出。中力减十之二三,下力及其半。

也有以“石”为单位。

比如《梁书》记载破侯景的梁将羊侃:臂力绝人,所用弓至十二石,马上用六石弓。

一个神威不可挡又经验丰富的将军,驰骋于古代战场,有时候一箭便可定胜负。

小说《高澄传》里的河桥之战,就以演绎的方式描绘过两魏交战,如火如荼时西魏骠骑将军赵贵,一箭射中东魏大将军高澄而解了战局危急的故事。

高敖曹”这三个字一提起就能让西魏军为之变色,东魏军为之精神振作。高敖曹是东魏第一猛将,百战不败,西魏军闻之胆寒。谁都没想到在这个千钧一发的时候高敖曹突然出现,本身这个名字就可以抵得过十万甲兵。

宇文泰身边的赵贵已经摘下弓,悄无声息取了一支箭,靠近了宇文泰低声道,“看来主公的好意要付诸东流,高澄不足虑,侯景奸诈,主公肯的侯景未必心里真肯。不如趁此机会攻其立足未稳。”

宇文泰看一眼高澄,向赵贵低语道,“元贵且慢,此时不是时机。”像是要拦阻赵贵的意思。他心里也从未这么纠结过,忽然想起建康初识时,那个辫发袴褶、神采飞扬的少年。那时候他是子惠,他是怀朔人。

但是赵贵已经张弓搭箭。

武卫将军侯和的坐骑已经到了高澄面前。接着大声重复道,“大将军,大都督高敖曹已经到了!”

高澄面色阴沉,纵马过来逼近侯和,“如此甚好,武卫将军,我命你为前部先锋,为大都督之导引,此刻便命你先去攻打西寇前部,等大都督到了我自然命大都督去接应你。”

侯和怔住了,高澄的声音又阴又冷,盯着他的目光犀利无比,让他心里又怕又恨。

“大将军小心!”就在侯和不得不唯唯诺诺受命的时候,忽然听到陈元康一声大叫。同时陈元康已经催马奔过来。

高澄听到陈元康的声音抬头一眼扫到一支箭向着自己射来。这一瞬间心里千百个念头转过。陈元康挥剑来拨挡,他的身子几乎已经要飞离了自己的坐骑,但终究还是差之毫厘。

高澄身子侧了侧,自己耳朵里清清楚楚听到了一声又钝又闷的响声,比谁都听得清楚。巨痛的感受却没有那么明显,只有那个声音深深地刺激到了他。陈元康、侯和、东魏军的将士们,都怔住了,眼睁睁地看着大将军高澄从马上跌落。

高澄在落马的一瞬间倒下去的那一刻,明明白白地看到了宇文泰,和宇文泰身边尚且弓箭在手的赵贵。宇文泰那一双又大又黑的眼睛,还像是他在建康第一次看到他的时候那样,一模一样,好像从来没有改变过。只是他唇边那种若有若无的微笑再也没有了,他再也没看到过他那样笑过。

唐宋以来,弓箭的种类划分更细,用途更专一。

唐代的实战用弓分长弓、角弓。实战用箭其中有一类“射甲箭”。箭体长大,有锋利的钢质箭镞,可以破重甲。还有“穿耳箭”,专门对付抗穿刺效果很好的锁子甲。

因为国力的强大,唐代的弓箭制造业十分发达。唐军中弓箭的装备率几乎达到百分之百。如唐代步军,一军的编制通常为12500人。弓箭的装备:弓一万二千五百张,弦三万七千五百条,箭三十七万五千支。折合计算,每人一张弓,3根弦,30支箭。

自此开始,实战弓之间的区别虽不大,但是箭镞的程类丰富到一发不可收拾的程度。

比如宋代,出现各种异弄箭镞:带刺的狼牙箭;形如鸭嘴的鸭嘴箭;箭镞如四棱锥的出尖四棱箭。还有破甲的点钢箭,传递信号的鸣铃飞号箭。

明代《武备制》中,记载箭的种类有二十种。

清代常见的箭更有三十种之多。

相与此相悖的是,在实战中,弓箭变得越来越不那么重要了。

张弓射箭的手法,从现在的叫法有三种:捏箭式、地中海式、蒙古式。

捏箭式,顾名思义,就是用食指和拇指捏住箭尾。但是有没有发现,这个方式不适合拉强弓,因为你没有那么超强的指力。

地中海式,食指勾弦位于箭尾上,中指和无名指勾弦位于箭尾下。这适用于单体弓。

整个盛行复合弓的中国古代,用的都是被后来的西方人称为蒙古式的手法:用戴扳指的拇指勾弦,食指和中指压住拇指以加强力道。

韘、玦,就成了射箭时必不可少的保护用品。后来俗称为扳指。

饮马瀚海长驱直入(骑射得天下一箭定乾坤)(5)

蒙古式射箭法

周代的教育体系,《周礼*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艺,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其中五射,指的就是射箭的本领和礼仪。

五射: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

箭穿靶,箭发发白,那因为有力,称白矢。数箭相连,矢矢相属如连珠,曰参连。箭行之疾曰剡注。君臣并立射,臣退一尺而让曰襄尺。四矢连贯,皆正中目标曰井仪。

正如《论语》所言: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射,在这个时候更多表现得是礼仪,以及谦谦君子的风度。

到战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弓矢之利,射艺之精才在战场上发挥巨大作用。

以后精于骑射一直是中国古代战争中对将军士卒的最基本要求。

汉代汉匈对峙,六郡(陇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西河)良家子中出了多少神射手以抗匈奴?

李广、上官桀、赵充国、公孙敖……哪个不是出自民风剽悍好武,人人精于骑射的六郡?

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北方更是骑射风盛行,取士选材必先弓马。一直到李唐王朝,对抗突厥的府兵居常则皆习射,控弦之士多达百万。

宋代的军队,军器三十六更以弓称首。选拔士卒凡入上四军者,弓力要求达到九斗(68公斤)。

到了清代,武举考试,无论乡试、会试、殿试,皆先考骑射、步射,然后才是军略。

随着冷兵器时代的结束,让人热血沸腾的古代战争不能再见,种种曾经威震天下的冷兵器也悄然而隐没。

饮马瀚海长驱直入(骑射得天下一箭定乾坤)(6)

山西忻州九原岗北朝墓葬壁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