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说到上海开埠,中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开始在上海县的母体中孕育。此时,上海毗邻的如宁波、绍兴、苏州、无锡、扬州、盐城等地的人陆续来上海讨生意,形成了大规模的人口导入。

工商业的迅速发展和大量人口的导入,不同群族冲突引起的治安问题、苏州河北岸大批来自苏鲁皖地区的“打工仔”搭建的滚地龙草棚所引起的环境卫生问题、市政问题等等,使得上海县县署及县级机构难以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为适应这种变化,二十世纪初,县衙门建立了旨在适应城市管理的各种自治机构,在不根本改变县行政职能的情况下有效地取代县署的某些管理职能,形成了一种十分奇特的行政管理体制,但未能根本解决问题。

上海郊区有什么县(家乡轶事上海县孕育了上海中心城区)(1)

1928年上海县和上海特别市图

1927年,鉴于上海在全国的特殊地位和复杂情况,国民政府计划,撤上海县建上海特别市(1930年改称上海市)。这是上海县行政管理体制上的一个根本性的变革,从而确立了上海的市级行政管理体制和城市的规模,以及特大城市的地位。这种“烧香赶走和尚”的撤县做法,遭到了县民的极力反对,终于次年县、市划界,上海县仅剩闵行等西南8乡,面积仅152.86平方公里,人口11.4万人,为江苏省61县中面积最小、人口最少的一个县。县治所在地仍在南市杨家桥(现蓬莱路171号),值到1933年1月8日才无可奈何地搬到了北桥镇(被自己孕育的“孩子”赶了出来)。

上海郊区有什么县(家乡轶事上海县孕育了上海中心城区)(2)

1913~1933年上海县县治办公楼(现蓬莱路171号)

从开埠到二、三十年代中心城区孕育时期,移民数量远远超过了世居于此的上海原住民,其中来自浙江、江苏、山东的80%,另有3%是安徽籍,1%是广东籍,这部分族群成为当时的“上海人”,他们及其后代构成了当今上海人的主体。

上海郊区有什么县(家乡轶事上海县孕育了上海中心城区)(3)

解放初上海市人口籍贯构成表

帝国主义买办和来自浙苏鲁皖地区的文化,严重侵蚀了本地文化。宁波话“阿拉”代替了本地话“伲”;英语中gossip(嘎三胡)代替了本地的“巴话”。等等。说好听的叫“海纳百川”、“海派文化”,有人把它称为“鱼龙混杂”的“大杂烩文化”。

上海郊区有什么县(家乡轶事上海县孕育了上海中心城区)(4)

上海地区方言分布图

1958年,因上海市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城市扩大的需要,包括上海县在内的江苏省松江专署管辖的青浦、川沙、南汇、奉贤、松江等九个县和江苏南通专署所辖的崇明县大部划入上海市。上世纪九十年代后,又陆续撤县建区,彻底融入了城市的现代化发展行程。有着700年(曾至4000年)历史的上海本地文化才有机会与不到百年的“外来文化”一起形成了璀璨的“海派文化”;才有机会使千百年来生于斯长于斯的上海本地人与近百年来才导入上海的“外来人员”一起创造着上海的文明。

题外话:

上海作为一个现代化城市,1843年上海开埠是起点。城市中的居民以“城里人”(祖上基本来自外地)、“上海人”自称,而原上海县城广大地区及周边农村的居民则被称为“乡下人”以示区别,这就是“上海宁/乡窝宁(“乡下人”上海话发音)”之争最初的起源。由于郊区人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等和大多数中国其它地方的农民并没有什么两样,因而在市区人的眼中,他们不过就是些“乡巴佬”。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本地人”这个词其实是稍带有轻视性质的词眼。但随着现今郊区经济水平的发展、各个新城(城乡一体化)的建设、生活水平的提高、老上海移民因拆迁而移居郊区、以及1990年后新老上海移民的矛盾加深后,这类现象正在逐步消失,原本两极化的差异也在慢慢缩小。

本文参考:1993年《上海县志》

#上海##今日闵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