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无义战”,应该我能想到最简单粗暴但是最精辟的定论了春秋时期列国的表现,尤其是政客们的言辞,几乎无一例外地说明了国与国之间“没有永远的朋友和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春秋战国无义战本质:春秋无义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春秋战国无义战本质:春秋无义战

春秋战国无义战本质:春秋无义战

“春秋无义战”,应该我能想到最简单粗暴但是最精辟的定论了。春秋时期列国的表现,尤其是政客们的言辞,几乎无一例外地说明了国与国之间“没有永远的朋友和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

《晋楚城濮之战》,记载了“退避三舍”一事,被视为讲道义,守信用的典范。可是子犯当时说“背惠食言以亢其仇,我曲楚直,其众素饱,不可谓老。”也就是说,食言会振奋对方的士气,人家又还没有厌战,情况对我们不利,打个屁啊。于是退避三舍,到达战略上对于晋国有利的城濮之后,晋人又开始改口埋怨道“汉阳诸姬,楚实尽之。思小惠而忘大耻,不如战也。”汉水以北的姬姓诸国,被楚国打得差不多了,记得小恩小惠忘记这种大耻辱,还不如跟他干一架。我去!早你怎么不这么说?说白了,仁义道德后面,还是得先分析利益嘛。

战略上如此,人也差不多。想当年重耳回国之后,寺人披和竖头须请见,他一开始都不乐意。然后两人分别为自己辩驳了一顿,最后说了一段很相似的话,大抵就是说,你如果连我都能接纳,来追随你的人会更多,如果仇恨我这样的人,那么害怕你的人也多了。于是重耳见了两人,我看不是真的因为两人得到了谅解,而是以上这段话太打动人了——接纳一个小人有啥关系,维护自己的利益才是王道。

《烛之武退秦师》也是,烛之武大叔年轻的时候不被重用,老了却被抱大腿,心里老大不乐意,于是郑伯赶紧道歉,说“是寡人之过也”,完了又立马补一句“郑国要是完蛋了,你也没好日子过”(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然后烛之武就屁颠屁颠地去了……可见仁义道德,还是没有利字当头值钱。这货到了秦军之中,也只字不提道义,只是晓以利害,说艾玛你打赢我们也没好果子吃啊,何必千里迢迢搞死我们去养肥对手呢?不如让我们做你们东进道路上的主人,供你们吃穿用度巴拉巴拉……秦伯一听有利可图,也不管说好的攻郑大计了,二话没说就和原来的对手结盟了。秦军中途拆台,晋军孤掌难鸣,子犯大怒要打秦军。晋文公却说:“因人之力而蔽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以“仁”打头的堂皇,后面关键的还是怕失掉盟国,怕“以乱易整,不武。”

最搞笑的是《郑败宋师获华元》,说狂狡追杀一个郑人,郑人逃到井里,于是狂狡“倒戟而出之”就是说,把戟的柄朝下,尖头朝上地伸进去,要把郑人拉出来。对于这种“授人以柄“的作法,郑人毫不犹豫地抓住了把柄“获狂狡”……就这样,狂狡很难得地讲了一次道义,于是被俘获了……

又说,打仗之前华元曾经杀羊给士兵们吃,不知道为啥,给他驾车的羊斟没吃到。这个人相当记仇,到战场上的时候,突然跟华元吐槽:当初分羊,你是老大,现在的事,我是老大。(畴昔之羊,子为政;今日之事,我为政。)就为了这么一口羊肉,丫就搞了个各自为政的典故,还驾着车头也不回地跑到郑国那里,华元就这样败了……败了……所以华元和城者斗嘴的时候我挺替华元感到委屈的,人真的是“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的最佳注解了好吗!不过不提这个的话,看看狂狡和羊斟,一个过于仁义,一个太不道德,结果都一定程度导致了战争的失败。所以可以看出仁义道德在战场上并没什么大的用处,只有利益才是和猪肉卷一样永恒的。

这样说来,当年一心要接替齐桓公霸业的宋襄公,尊王乏人响应,攘夷又没有能力,最后竟令人啼笑皆非地挑出了仁义大旗,实在是春秋中不和谐的一曲,也难怪会导致失败。为这个可怜的大叔默哀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