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无义战”,应该是我能想到的最简单粗暴但是最精辟的定论了春秋时期列国的表现,尤其是政客们的言辞,几乎无一例外地说明了国与国之间“没有永远的朋友和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春秋战国无义战本质:春秋无义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春秋战国无义战本质:春秋无义战
“春秋无义战”,应该是我能想到的最简单粗暴但是最精辟的定论了。春秋时期列国的表现,尤其是政客们的言辞,几乎无一例外地说明了国与国之间“没有永远的朋友和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
《晋楚城濮之战》,记载了“退避三舍”一事,被视为讲道义,守信用的典范。可是子犯当时说“背惠食言以亢其仇,我曲楚直,其众素饱,不可谓老。”也就是说,食言会振奋对方的士气,人家又还没有厌战,情况对我们不利,打个屁啊。于是退避三舍,到达战略上对于晋国有利的城濮之后,晋人又开始改口埋怨道“汉阳诸姬,楚实尽之。思小惠而忘大耻,不如战也。”汉水以北的姬姓诸国,被楚国打得差不多了,记得小恩小惠忘记这种大耻辱,还不如跟他干一架。我去!早你怎么不这么说?说白了,仁义道德后面,还是得先分析利益嘛。
战略上如此,人也差不多。想当年重耳回国之后,寺人披和竖头须请见,他一开始都不乐意。然后两人分别为自己辩驳了一顿,最后说了一段很相似的话,大抵就是说,你如果连我都能接纳,来追随你的人会更多,如果仇恨我这样的人,那么害怕你的人也多了。于是重耳见了两人,我看不是真的因为两人得到了谅解,而是以上这段话太打动人了——接纳一个小人有啥关系,维护自己的利益才是王道。
《烛之武退秦师》也是,烛之武大叔年轻的时候不被重用,老了却被抱大腿,心里老大不乐意,于是郑伯赶紧道歉,说“是寡人之过也”,完了又立马补一句“郑国要是完蛋了,你也没好日子过”(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然后烛之武就屁颠屁颠地去了……可见仁义道德,还是没有利字当头值钱。这货到了秦军之中,也只字不提道义,只是晓以利害,说艾玛你打赢我们也没好果子吃啊,何必千里迢迢搞死我们去养肥对手呢?不如让我们做你们东进道路上的主人,供你们吃穿用度巴拉巴拉……秦伯一听有利可图,也不管说好的攻郑大计了,二话没说就和原来的对手结盟了。秦军中途拆台,晋军孤掌难鸣,子犯大怒要打秦军。晋文公却说:“因人之力而蔽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以“仁”打头的堂皇,后面关键的还是怕失掉盟国,怕“以乱易整,不武。”
最搞笑的是《郑败宋师获华元》,说狂狡追杀一个郑人,郑人逃到井里,于是狂狡“倒戟而出之”就是说,把戟的柄朝下,尖头朝上地伸进去,要把郑人拉出来。对于这种“授人以柄“的作法,郑人毫不犹豫地抓住了把柄“获狂狡”……就这样,狂狡很难得地讲了一次道义,于是被俘获了……
又说,打仗之前华元曾经杀羊给士兵们吃,不知道为啥,给他驾车的羊斟没吃到。这个人相当记仇,到战场上的时候,突然跟华元吐槽:当初分羊,你是老大,现在的事,我是老大。(畴昔之羊,子为政;今日之事,我为政。)就为了这么一口羊肉,丫就搞了个各自为政的典故,还驾着车头也不回地跑到郑国那里,华元就这样败了……败了……所以华元和城者斗嘴的时候我挺替华元感到委屈的,人真的是“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的最佳注解了好吗!不过不提这个的话,看看狂狡和羊斟,一个过于仁义,一个太不道德,结果都一定程度导致了战争的失败。所以可以看出仁义道德在战场上并没什么大的用处,只有利益才是和猪肉卷一样永恒的。
这样说来,当年一心要接替齐桓公霸业的宋襄公,尊王乏人响应,攘夷又没有能力,最后竟令人啼笑皆非地挑出了仁义大旗,实在是春秋中不和谐的一曲,也难怪会导致失败。为这个可怜的大叔默哀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