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

现在我们很多家长都已经认识到阅读能力的重要,那究竟该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呢?

一、阅读的重要性

关于阅读能力这事,有几个未必严谨,

但经常能验证的发现:

阅读能力培养,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时间,才能做到有兴趣、有速度、有质量;

必须从小培养,错过了青少年培养期,往往很难翻盘。小时候不爱看书,长大后却反转的人非常少;

不同主题和认知,阅读能力会有高低。能一天看40万字言情小说的人,未必能读懂经济评论。反过来也是。字都是那些字,不同领域的阅读力,会受认知影响......

大家都同意“阅读能力”对孩子高考很重要。

那反过来问,不爱阅读是否就真学不好语文?不爱阅读对人生,或者说过好日子,影响有多大?

这是一个开放式问题。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答案。对这个问题的讨论,有以下几点:

阅读能力不好,的确会影响高考语文。

这种影响,未必是学得差。但相较理科成绩的好,语文只能是不掉队的分,没有优势可言。

阅读能力不影响自己写论文、总结和工作表现。始终思想和输出才是核心。

但涉及多文件、大量文字处理等工作,多少会有影响,效率容易低下,需要依赖外部条件解决。

另外,由于阅读速度不快,每天浏览的信息有限,就没法靠信息量大来抉择,只能通过深度思考来制胜。

对于学生来说,它会作为底层学习能力,渗入不同学科表现。语文科目对阅读能力要求更甚。对成人来说,影响糊口还谈不上。但一个人阅读能力高低,会影响精神趣味、自身信息获取和判断能力。

二、阅读能力,要致力于培养什么?

一个人能在阅读中得到精神上的愉悦,已经很幸福和有获得感。如果还能得到一些成长提升,那就更妙了。

愿意、乐意读最重要。至于读什么,完全没有界限。但站在孩子,尤其应试角度,就谈不上这么随意。

泛读的乐趣肯定要保留,但阅读能力培养上,我们要特别留意培养以下方向:

1.阅读速度

目前语文高考,字数和信息量都不算少。我们追求回答完整且正确,前提是能把文章读完。

如果文章都读不完,完全没法谈后续的划重点、定位、总结和概括。



怎么培养孩子阅读能力和习惯(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1)

怎么提高孩子的阅读速度呢?——核心就是多读。

当他们读得多了,对文字和情节处理,就不会停留在逐字、逐字的理解,而是整句、整片地提取。做到真正的“一目十行”。

这种变化不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积累和阅读,才能产生质变。而且,它在考卷成绩上,也无法直接显现。

大家聊语文“阅读理解”能力好,经常认为是会答题、懂概括,很少人会留意到阅读速度这事。阅读速度是伴随“泛读”锻炼出来的,它的确说不上对“精读能力”有贡献。但它就是基石。我们一边培养它,一边逐步建立精读技巧,都是可行的。

另外,正因为阅读速度需要多读才能建立。我们阅读时,不能只是停留在孩子有读, 而是多读。每个学期只读一本书,是读了,实际上对阅读速度提升并不大。

2.题材的广泛性

目前语文高考卷,基本都会考“现代文”“古诗文”“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各一篇。

实际上,这和我们成人社会需求也接近——古代文用于见史明智、现代文则更贴合当下。文学在于阅读乐趣,实用文在于生活和工作所需。

不管如何,这启发了我们,孩子阅读口味,不能偏食,不能只顺着他们的兴致进行。对于他们不太感兴趣,但很重要的阅读素材,还是必须多兼顾和引入。

3.抓取信息的能力

除了阅读得快,又能读不同题材,我们还需要关注孩子“抓取信息”能力。

怎么定义“抓取信息”能力呢?

能做到准确定位、抓取信息、提炼核心内容,能从文字体会到情感/含义。这一步很不容易,算是孩子们最难攻破的阅读点,就是搞清楚究竟讲了什么。

为什么说是最难攻破的点呢?

这一方面,和他们精读能力有关。要知道,平时课堂,老师们都会带着他们逐步学会“定位、圈关键字、找中心句”等技巧。

然而,有些孩子是真正听懂,有些是朦胧地懂,更有些是听明白了哪些字而已。也就是说,有些孩子能通过课堂就培养出精读能力。有些孩子却不行,需要课下继续体会和参悟。

另一方面,学习方法也有很大影响。

如果自身积累不多,但提前记住了一些解题套路。这些套路会影响文章的感知,习惯性地去套。但如果不用心去感知文章,依赖惯性或者心一急,希望用技巧理性去做题,就是容易犯错。

4.概括总结的能力

这个是属于输出部分。体现在语文考核中,就是如何能用通顺、规范的语句答题。最起码要做到没有语病。这种概括能力,一方面和答题格式有关。这块老师们都会详细传授,最重要是认真听讲。另一方面,和孩子自身语文基础有关,比如平日写作是否有病句等等。这只能多积累了。

所以,低中年级,多注意基础知识版块,把这块地基建牢。往后综合性运用时,才不会发现问题多着呢,不知道补啥,忙不过来。

以上是针对低中年级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一个小分享。当然了,如果能在学前就培养起良好的阅读习惯,这些问题就会更好解决一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