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生前对于自己的身世一直讳莫如深,从未提及;去世之后,最原始、最权威的记载有两个:一是宣州当涂县令李阳冰的《草堂集序》,二是历任歙、湖、苏三州刺史的范传正为李白所作的墓志铭《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后世所有李白传记中凡涉及身世、籍贯等等问题,无一例外皆依据于此。不过,历代学者进行了不少研究考证,但都未取得令人信服的结论,反而认为这两处记载语焉不详,漏洞百出,令人生疑。

李白的死因之谜(揭开李白的身世之谜)(1)

李白至死都不敢公开自己父亲的名号由此可见,这其中必然有重大隐情。笔者借助典故中所蕴涵的人物和故事情节,从看似记载比较详细但晦涩难懂的《草堂集序》的记载里,找到了数个证据,还原了李白父亲的真实面目。剔除《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中与之矛盾的部分,不难发现这两处记载其实并不矛盾,反而完全可以相互佐证,从而揭开了李白的身世之谜。

现在,请各位跟着笔者的思路重新解读《草堂集序》关于李白身世的记载。

《李太白全集》(中华书局2011年版)原文第一句为:

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人,凉武昭王综九世孙。

这样,李白的人生经历就成了“蝉联珪组,世为显著。中叶非罪谪居条支,易姓与名”,这显然与史籍中的李白的相关记载完全不符,难怪后世都认为李白在说大话攀皇亲。显然,这样的解读存在严重的失实。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

试想,如果此处前一句是写李白,后一句是写李白父亲,一切问题都将迎刃而解,而这也恰好是李白绝口不提自己的身世的延续。也就是说,这些显赫的身世不是李白的,而是李白父亲的,这就十分符合情理和逻辑了。如此以来,李白的身世记载就变成了:

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人。凉武昭王暠九世孙蝉联珪组,世为显著。中叶非罪谪居条支,易姓与名。然自穷蝉至舜,五世为庶,累世不大曜,亦可叹焉。神龙之始,逃归于蜀,复指李树而生伯阳。惊姜之夕,长庚入梦,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名。世称太白之精,得之矣。

那么李白的这段生平都包含了哪些信息呢?

史料记载,唐朝直到唐玄宗时期,才追认凉武昭王李暠为兴圣皇帝,确认自己为李暠十一世孙。

而李白的父亲是“凉武昭王的九世孙”,也就是说,李白的父亲,是皇族中的一个,是唐玄宗的爷爷辈,而李白则是唐玄宗的叔叔!

单凭这一信息就足以让世人惊掉下巴了!但是,别急,后面还有人呢!

“蝉联”是个典故。蝉,俗名“知了”,幼虫栖息在土里,成虫依靠针状口器刺进树枝里,吸取汁液来维持生命。幼虫变为成虫时,便脱掉蝉壳,躯体在原来的基础上得以延伸,这是蝉完整的成长过程。所以,人们就用“蝉联”表示“绵延不断,连续相承”。

珪,《说文》解释:“古文圭,从玉。瑞玉也……上圆下方。公执桓圭,九寸;侯执信圭,伯执躬圭,皆七寸;子执穀璧,男执蒲璧,皆五寸。”圭,最早见于金文,是一个古老的汉字,后世统一写作“珪”。“珪组”指的是桓圭、信圭、躬圭,分别属于公、侯、伯所拥有,象征着公侯伯三等爵位。

李白的死因之谜(揭开李白的身世之谜)(2)

太白堂

那么,唐朝的爵位官职是如何划分的?

根据《旧唐书》记载,唐朝的爵位分为九等:一曰王,正一品;二曰嗣王、郡王,从一品;三曰国公,从一品;四曰开国郡公,正二品;五曰开国县公,从二品;六曰开国县侯,从三品;七曰开国县伯,正四品上阶。与其同为正四品阶的官职有: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太常少卿、中州刺史、上都护府副都护等。

显然,李白父亲最起码也是从“伯”开始的,属于中高级贵族出身,这当然已经是非常高的级别了,而且还是“蝉联,世为显著”。从正式四品上阶开始,连续不断地晋升,在人世间的名声、地位都很显著。这是个什么概念呢?

从正四品上阶开始,最起码也得是到了正二品以上,才算得上是“蝉联”。而与正二品对应的爵位由高到低分别为:王、嗣王、郡王、国公、开国郡公、开国县公。

从李白的年龄推算,其父亲肯定不属于唐朝开国功臣那一代的人。因此,可排除开国郡公、开国县公。

查询唐朝相关记载,除开国功臣以外,没有发现有封李姓为国公的记载。因此,可排除李白父亲为国公的可能。那么,剩下的,就只有王、嗣王、郡王三种了——这就是说,李白的父亲是王!

再往下看:

“中叶非罪谪居条支,易姓与名。”意思是说,中年没有犯罪却被贬到条支居住,改名换姓。

试想,地位如此显赫又有着如此特殊经历的人,在整个唐王朝,无论如何都是藏不住的,哪里还需要点明名号呢?实际上,这里已经暗示了此人的身份。

另外,还有一个线索:“蝉联”或作“连珠”,也是个典故。《太平广记》中有引自《洽闻记》的一个故事,故事如下:

唐高宗继位大概三年左右,魏郡临黄有个王国村,村里有个名叫王方言的人,在河边拾到一棵小树苗,拿回去栽上了。

长大一看,原来是一棵林檎。这棵林檎结的果子个头挺大,一个个都像黄色小葫芦。果肉白如美玉,间杂有圆点。圆点并不多,“三数而已(原文如此)”,恰似彩结,实在是奇果。样子好看,味道又美。

纪王慎当时是曹州刺史,有人就把果实献给了王。王就作为贡品进献给了唐高宗,介绍说:这是朱柰,还有个名字叫“五色林檎”,也有人说它其实是“联珠果”。

高宗命人把它种在花园里。一位西城老僧见了说:“这是奇果,又叫林檎。”皇上很重视这件事,赐王方言“文林郎”的官职,也把果子赐号“文林郎果”。

此果俗名“频婆果”。河东也有很多林檎,秦中也不少,河西各郡,也有林檎。不过它们都小于文林果。

这个故事的主角,是“联珠果”,但引出“联珠果”的,却是纪王李慎。这个典故,首先是给我们提供了“蝉联”实为“三数”的数量信息。这极大地具体化了李白父亲官职或爵位的相关信息:从正四品连升三级,恰好是正一品。而唐朝的“王”,恰好就是正一品——这恰好与“珪组”所指明的李白的父亲是王的结论完全一致!

李白的死因之谜(揭开李白的身世之谜)(3)

李白与杜甫

这就是说,已经有两个典故中的线索都清楚地表明:李白的父亲就是王!

而从唐朝建立到唐玄宗时期,身为王世为显著,没有犯罪人到中年却被更名改姓的王的确有一位,而且也只有一位,那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十子、纪王李慎!

史料记载:

1、李慎,正是“凉武昭王暠九世孙”;

2、公元633年,李慎被任命为秦州都督,从三品,恰好也在“珪组”之列;

3、公元636年,李慎被改封为纪王,时年八岁,爵位恰好也是正一品的王;

4、公元643年,李慎被任命为襄州刺史,最低官阶恰好也是正四品,与伯同级;

5、公元684年,李慎加受官至太子太师,最高官职恰好也是正一品;

6、从正四品上阶到正一品的王,李慎恰好也是“亦不多,三数而已”的“蝉联珪组”;

7、在62岁时,李慎受牵连入狱后被流放,恰好也是“中叶非罪谪居”;

8、李慎被武则天“易姓与名”;

至此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李白生平中使用这一典故的真正内涵是:“三数”、纪王李慎——条条线索均指向了纪王李慎。

是不是呢?咱们接着往下看:

“自穷蝉至舜,五世为庶”,也是一个典故。

李白的死因之谜(揭开李白的身世之谜)(4)

颛顼像

传说,颛顼帝共有十个儿子。穷蝉是长子,魍魉之兄。《大戴礼记·帝系篇》:“颛顼产穷蝉。”《史记·五帝本纪》载,“帝颛顼生子曰穷蝉”。穷蝉为了争夺帝位,密谋杀害魍魉,魍魉逃到雷泽。貂蝉是舜的五世祖先。不过,穷蝉和魍魉最终谁也没有能够继承父亲的帝位,颛顼帝把传给了侄子,这就是后来的帝喾。因为穷蝉未能继承帝位,致使自他开始,以后的五世都是庶民身份,直到舜才重新登上帝位,才得以重新大兴于世。

现实中的唐太宗,先是立嫡长子李承乾为太子;后来,李承乾因为与二弟李泰争夺皇位被废,最终二人谁也没能登上帝位,由三弟李治继承了皇位,即唐高宗。

这就是说,这里借穷蝉的典故,以穷蝉的父亲颛顼帝暗指唐太宗,以穷蝉与魍魉两兄弟的相争暗指太子李承乾与李泰的兄弟相争,典故里的结局与现实中的结局也完全相同——参与争夺的两兄弟都失败了,最终由第三人继承了帝位;不仅如此,颛顼帝共有十个儿子,而纪王李慎,恰恰又是唐太宗的第十个儿子!

其实这还没完。后面描述李白出生的“惊姜之夕”也是个典故,主要讲述公元前757年,郑武公夫人武姜生长子时受到了惊吓(当然与头胎有关),因此给孩子取名叫"寤生",从此就很厌恶他。这个孩子就是后来的郑庄公。前754年,武姜生下次子叔段。因为叔段出生时比较顺利(当然与二胎身体与心理上都有了充分的准备有关),所以武姜很喜欢叔段,多次请求郑武公立叔段为太子,但郑武公没有同意。后来,郑庄公故意放纵叔段和母亲武姜,导致母子野心膨胀企图篡位,被郑庄公借机攻打叔段,迫使叔段远走避难。

叔段远逃避难以后,郑庄公就把武姜安置在城颍,并且发誓说:“不到黄泉(不到死后埋在地下),不再见面!”过了些时候,庄公又后悔了,可是又不想违背誓言,左右为难。颍谷管理疆界的官吏颍考叔知道这件事以后,就把贡品献给郑庄公。庄公赐给他饭食,颍考叔在吃的时候,故意把肉留着。

李白的死因之谜(揭开李白的身世之谜)(5)

李白故里纪念广场

庄公问他为什么这样。颍考叔答道:“小人有个老娘,我吃的东西她都尝过,只是从未尝过君王的肉羹,请让我带回去送给她吃。”庄公说:“你有个老娘可以孝敬,唉,唯独我就没有!”颍考叔说:“请问您这是什么意思?”庄公把原因告诉了他,还告诉他后悔的心情。颍考叔答道:“您有什么担心的!只要挖一条地道,挖出了泉水,从地道中相见,谁还说您违背了誓言呢?”庄公依计而行,走进地道去见武姜,赋诗道:“大隧之中相见啊,多么和乐相得啊!”武姜走出地道,赋诗道:“大隧之外相见啊,多么舒畅快乐啊!”从此,他们恢复了从前融洽的母子关系。

所以,这个典故表面上是说这天夜晚有孩子出生了;同时也在暗示有母亲参与的皇位之争——指李世民第八子越王等人企图推翻母后武则天的皇位,最终导致弟弟李慎受到牵连而被迫逃难这一事件,再次暗示李白的父亲是皇帝的弟弟。

如果有一处、两处相似,我们可以认为是巧合,如此多处高度相似的线索和情节,用巧合是无法解释的。因此,李白的父亲就是李世民的第十子、纪王李慎!

那么,史料中是否有可以佐证的记载呢?

史料记载,李世民一生育有十四个儿子,而这十四个儿子乃至整个唐朝皇族中,符合“蝉联珪组,世为显著。中叶非罪谪居”且“易姓与名”的,只有一人,就是第十子李慎,妃陆氏,母韦贵妃。

垂拱三年,也就是公元687年七月,李世民第八子越王李贞伪造皇帝玺书,起兵欲推翻武则天,并通报给韩王李元嘉、鲁王李灵夔、霍王李元轨和纪王李慎。李慎认为时机不成熟,没有答应参与。然而在李贞失败后,李慎还是因此而被牵连下狱,临处死刑前又被赦免,被武后改姓“虺”。永昌元年,即689年七月,李慎被流放至岭表,也有说是巴州。途中死于蒲州,五子同时遇害,家属流放岭南。神龙元年,也就是公元705年二月,唐中宗李显复国号唐,振兴李唐皇族,大量封爵皇室宗亲,恢复李慎本姓,追复李慎原有官爵,诏令州县求访其葬地而祭祀,然后迁葬昭陵,并以礼改葬;同时,封李慎的幼子李诚为嗣纪王,承袭李慎的爵位。

也就是说,虽然史料记载李慎死于流放途中,但居然连流放地都不确定的记载,能有多大的可信度,实在令人怀疑;虽然史料记载后来朝庭又“诏令州县求访其葬地而祭祀,然后迁葬昭陵,并以礼改葬”,但至于州县是否真的找到了他的遗骸,也没有更详实的记录,只能说明曾经有这样一个程序或过程。

如此模棱两可的记载,反而提醒我们极可能存在另外一种可能:当时李慎并没有死,而是诈死逃亡了;后来州县也并没有找到他的他的遗骸,而是胡乱向朝庭应付了事了——朝庭既然已经明诰天下纪王李慎已经死亡,并且恢复李慎本姓,追复李慎原有官爵,诏令州县求访其葬地而祭祀,然后迁葬昭陵,并以礼改葬;同时,封李慎的幼子李诚为嗣纪王,承袭李慎的爵位,况且这中间经历了三任皇帝,情况复杂,涉及面太大,朝庭又怎么可能再承认纪王李慎还活着呢?既然如此,李慎再也无法回到从前了,再也无法二次加入皇族宗籍了——而这,正是李白不敢公开自己身世的真正原因!

当我们确定了李白的父亲是李世民的第十子、纪王李慎,接下来的记载就十分清晰了:李白的父亲实在不想步穷蝉的后尘,让后代沦落为庶民,从此失去“大曜”的机会,于是,就在神龙元年,悄悄潜入四川。为什么是这一年呢?因为这一年,武则天去世了,李氏重新掌握了政权,这让李慎看到了恢复往日荣耀“大曜”的希望!

其实,从李白二十七岁与故宰相许圉师之孙女结婚这一事件,也表明了李白非同寻常的身世,证明当时的朝庭某些高层对于李白的身世其实是知情的,也有人试图利用这一点,只是后来天不遂人愿罢了。

到这里,还有一个问题:为什么是“复指李树而生伯阳”呢?

因为神龙元年是李白的父亲第二次指李树而姓李了。

第一次是在公元701年。这一年李白出生,此时李慎已经被皇帝武则天剥夺了“李”姓而改姓“虺”,同时更改了名字。所以,李慎只好通过“指李树而让李白姓李”的童话让李白从此有了“李”姓。当然,这并未得到朝庭的认可。后来,经唐玄宗批准,李白通过李阳冰这一李姓分支,才正式恢复了李姓宗籍。这一过程也进一步印证了李白是其父亲“指李树而姓李”的个人行为,并未得到朝庭认可。

李白的死因之谜(揭开李白的身世之谜)(6)

老子像

神龙元年即公元705年,武则天被逼退位,还政于唐中宗李显,李慎终于不用再背着那个被强加于身、充满屈辱的恶姓丑名了,于是李慎第二次指李树而姓李,私自恢复了“李”姓,取名“伯阳”。而这,也导致了李白终生不敢公开自己的身世。

至于后面的内容,已经非常清楚了,在此不再多说。大致还原一下,当时的情况应该是这样的:

当年纪王李慎因受到牵连,后来被“易姓与名”流放,途中诈死而逃亡到西域(李慎与西域人有渊源,史书上有相关记载),娶妻并生下李白,指李树而让李白恢复了李姓。神龙元年,随着政局的变化,李慎带家人悄悄潜回四川,以图东山再起,并两次指李姓而姓李,于是李伯阳就这样“出生”了,不过,这个“刚出生”的李伯阳当时已经是73岁的老头了。

是不是这个情节很眼熟?

哈哈!

传说中,老子,就是这么出生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