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镇江的北固山上,有一座晋代蔡谟筑造的观景台,因北临长江口,名唤北固亭,得益于南宋爱国将领的两首词而广为人知。

月初时我们分享了其中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盛赞三国英雄的同时,对南宋朝堂的蝇营狗苟极尽讽刺。临近月底,我们再读这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看看同样的时间、同样的地点,同样是怀古伤今,辛弃疾有何不同的感慨?

辛弃疾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辛弃疾满腔悲愤登北固亭(1)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初看开头,推测《南乡子》应是写于《永遇乐》之前,前一首结尾是“生子当如孙仲谋”,后一首开头便道“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严丝合缝。

词的上阕辛弃疾盛赞在此地创建过王图霸业的三国孙权和南朝宋武帝刘裕的英雄事迹,渴望同他俩一样金戈铁马,为国建功:

历经千年,江山依旧,然而割据东吴的三国英雄孙仲谋,却已经无处寻觅。无论是多么华丽的亭台水榭,还是英雄盖世的风流余韵,皆被无情的风雨吹打得凌乱不堪。

辛弃疾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辛弃疾满腔悲愤登北固亭(2)

看那夕阳余晖下照耀下芳草树木遮掩之地,那寻常百姓居住的狭窄街道,人们说那是刘裕曾经居住过的地方。遥想当年,宋武帝手执金属制成的长枪,跨着铁甲包裹的战马,如猛虎般气吞中原。

京口,即镇江古城;舞榭歌台指孙权过去的行宫;寄奴,是宋武帝刘裕的小名。

辛弃疾站在北固亭上眺望千里江山,脑海中闪过曾经叱咤风云的人物首先是孙权,从英雄事迹联想到遗留下来的古迹。迁都建业前,孙权曾在京口构筑防线抵御曹操,然而这样的英雄在南宋已经找不到了,即便是他曾经修建的“舞榭歌台”之类的遗迹也都见不到了。

辛弃疾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辛弃疾满腔悲愤登北固亭(3)

其次辛弃疾联想到刘裕,从刘裕留存世间的痕迹追溯到其创立的丰功伟业。“斜阳草树,寻常巷陌”点出了刘裕卑微的出身,同样难以寻找。可是英雄莫问出处,刘裕以京口为基点,削平内乱,取代东晋,两度挥师北伐,几乎克复中原…

辛弃疾对刘裕充满了无限的敬仰,佩服又羡慕,才道“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辛弃疾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辛弃疾满腔悲愤登北固亭(4)

词的下阙辛弃疾借刘裕之子宋文帝刘义隆好大喜功,北伐不顾时局,功败垂成的经历,表达抗金的决心及反对仓促冒进的立场:

元嘉帝是多么的草率和鲁莽啊,妄想着“封狼居胥”,建立如霍去病那时的不朽战功,反而让反而让敌人抓住可乘之机,最终落得仓皇逃命的下场。

犹记得43年前,“我”在硝烟弥漫的扬州路与金兵展开殊死搏斗。真是不堪回首啊!在拓跋焘的佛狸祠下,乌鸦的啼鸣犹在响应着祭祀的社鼓声。有谁会来问:廉颇将军已老,还能吃得下饭吗?

辛弃疾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辛弃疾满腔悲愤登北固亭(5)

元嘉,即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封狼居胥,典出霍去病远征匈奴,封狼居胥山祭拜天地庆祝胜利,用在此处指元嘉对北伐抱着极大的自信;赢得,即落得。

辛弃疾借元嘉帝盲目自信,三次北伐惨淡收场的历史事件,影射南宋“隆兴北伐”之事,战争初期虽有些微成果,却忽视了前方将领之间的矛盾未除,人心浮动,遭敌人趁虚而入,不战自溃。

发动一场战争,至少要有充足的准备,仓促北伐不可取,“赢得”二字极尽嘲讽。

辛弃疾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辛弃疾满腔悲愤登北固亭(6)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与下一句“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形成鲜明对比。回想年少时在扬州以北,举义旗加入抗金队伍战得轰轰烈烈。如今在沦陷地生活的百姓竟然对金人统治者顶礼膜拜,实在不堪回首。

佛狸祠,曾是北魏太武帝反击元嘉帝南下建立在长江北岸的行宫,佛狸是拓跋焘的小名,在词中影射南宋强敌完颜亮。社鼓是祭祀之音,“一片神鸦社鼓”暗指当地百姓只知信奉神明,却不知那是敌人的行宫,早已忘却当初的屈辱。

辛弃疾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辛弃疾满腔悲愤登北固亭(7)

辛弃疾之所以选择回归南宋,想要举国之力收复山河,奈何朝廷昏庸,导致英雄无用武之地,如今垂垂老矣,以廉颇自比: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典出《史记》,廉颇一顿饭可吃一斗米、十斤肉,老当益壮。请听,来自66岁的辛弃疾的心声:

我如廉颇,对朝廷忠心耿耿;我如廉颇,虽已老迈,勇武不减当年;我如廉颇,是否会为奸人所害,重蹈覆辙?

辛弃疾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辛弃疾满腔悲愤登北固亭(8)

文武双全的辛弃疾,生不逢时在南宋,多么希望他一生坚守的心愿能够达成!

可悲的是,愿望再度落空,两年后病重辞世,临死前还大喊着“杀贼”,穷尽最后一丝力量。


同样是怀古伤金,你觉得《南乡子》与《永遇乐》有何不同?欢迎发表你的见解。

何处望神州?辛弃疾写下一首《南乡子》,抒发满腔爱国热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