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一个乞丐把这首歌唱红了(从乞丐到万元户)(1)

从乞丐到“万元户”,潘达贤唱出不一样的竹板歌

1978年11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实行“分田到户,自负盈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拉开了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大幕。福建各地农村在落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过程中,涌现出一批勤劳致富的典型,闽西武平县北部山区的残疾农民潘达贤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

改革前,潘达贤曾唱着凄凉的竹板歌到处乞讨;改革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他成为武平县勤劳致富的万元户代表,在表彰大会上唱起喜悦的竹板歌。不一样的竹板歌,恰恰是改革政策给农村面貌和农民生活带来翻天覆地变化的最好诠释。

潘达贤曾在家里偷偷地养鸡养鸭、割松脂,这在公社化时期叫“资本主义尾巴”,是不被允许的。多次被“割尾巴”的潘达贤靠在大田务农挣工分,连年都是“辛辛苦苦干一年、还欠队里八毛钱”。无奈之下,他游走于闽粤赣三省交界打着竹板乞讨,竹板歌唱出的是满满的苦涩……

曾经一个乞丐把这首歌唱红了(从乞丐到万元户)(2)

(尚未拆除的土房讲着村里的过去)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幕。时任武平县县长的邱禄盛回忆说:

原来是以粮为纲,经济作物都不准多搞。土地承包啊,开始的时候是隐蔽的,偷偷摸摸地搞,到81年就全部放开了,温饱问题就逐步逐步解决了,蔬菜就放开了,大家都可以种菜,拿到市场上可以卖,鸡鸭养多了也可以卖。

在这种小气候下,潘达贤放下乞讨的竹板,回到家乡。不仅恢复了禽畜养殖,还办起了全县第一家家庭米粉加工厂,很快就成了武北山区为数不多的万元户。30多年前,记者为采访潘达贤,踏着泥泞的山路爬了2个多小时才到了他居住的大禾乡山头村。

曾经一个乞丐把这首歌唱红了(从乞丐到万元户)(3)

(这泥土路是当年通向外界的唯一通道)

2018年5月,记者再访山头村时,一路驱车沿着平整的公路直达山头村,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座漂亮的琉璃瓦砖房,只有几座尚未拆除的干打垒土房还能依稀看到当年小村庄的影子。

曾经一个乞丐把这首歌唱红了(从乞丐到万元户)(4)

(记者与村支书一路交谈)

村支书潘选路告诉记者,潘达贤当年敢为人先的举动对当时的他触动很大:

支书:以前去外面一直走吧,去乞讨。到后面就有米粉加工厂,养鸡啊,养鸭什么的,变成这个万元户。我那个时候20多,村里的团支部书记。人家就是说,他这一个残疾人,从乞丐到了万元户了,对年轻人肯定是有触动嘛。

为了表彰勤劳致富的典型,武平县委当年分别召开了勤劳致富表彰大会和万元户代表座谈会,潘达贤的典型事例在全县得到推广。

表彰大会上,带着大红花上台的潘达贤,用一首《新竹板歌》把致富的喜悦和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感激之情唱了出来。老县长邱禄盛说,这个场景他至今记忆犹新:

当时呢,他是敲竹板,唱改革开放的好处啊。改革开放啊,他是致富了,当时的万元户了,他唱得很好。哈哈哈……

曾经一个乞丐把这首歌唱红了(从乞丐到万元户)(5)

(潘达贤用的就是这样的竹板)

曾任中共武平县委办公室主任的王茂春回忆说,树立潘达贤这样的勤劳致富典型非常有意义。尽管最终他并没有大富大贵,甚至去世时生活水平还没有进入小康,但他当时敢作敢为、敢为人先的举动,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县的落地开花起到了极好的推进作用:

潘达贤典型事例在全县得到推广,时任县委书记郑霖很高兴,就念了两句诗“一枝红杏出墙来,万朵红花遍地开!”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呢,开始是一枝红杏出墙来的,就像潘达贤一样,后来呢就好起来了,所以呢,就万朵红花遍地开了,就人民群众那种热情起来了,积极性起来了。

曾经一个乞丐把这首歌唱红了(从乞丐到万元户)(6)

(致富后潘达贤当年盖起的新房)

武平农村改革是全省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改革的一个缩影,土地经营权的承包和生产上的自主,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民勤劳致富的热情。据统计,到1981年3月底,全省94.5%的生产队建立了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其中的“双包”,也就是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最受农民欢迎。

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室副研究员钟健英: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从根本上改变了束缚农村生产力的旧体制,它使农民获得了劳动和生产经营的自主权,集体的优越性和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同时得到充分发挥,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大发展。同时也实现了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这一突破对于带动改革的全面推进起到了迫进的作用。

采制:记者陈晓光、赖跃东、龙岩台记者吴丁言、武平台记者朱安

更多热文

--------------------

·1036动新闻·

新闻一手掌握 大势了然于胸

,